思接千載 視通萬里
哲學藝術(shù)歷史“三位一體”
詳解名畫流芳千古之謎
上回我說到《升庵簪花圖》居然畫的就是明代因議大禮而被嘉靖貶官戍邊的楊慎,怎么回事呢?
看著兩人不解的眼神,我解釋道:“這位楊狀元,雖然為人剛正不阿,生活上卻不拘小節(jié)。我們看畫中的題跋就知道了:‘楊升庵先生放滇南時,雙髻簪花,數(shù)女子持尊,踏歌行道中。偶為小景識之。洪綬。’據(jù)說楊慎在云南滬葉,醉酒后用白粉涂面,頭發(fā)編成雙丫髻,上面插花,由學生們抬著他,并請女伎捧場,游行街市,此事被傳為美談。好事者大肆渲染,敷衍成了‘楊升庵詩酒簪花’的雜劇,估計此畫就是根據(jù)雜劇或相關(guān)傳聞而創(chuàng)作的!
為消除紫蘇的誤解,我進一步解釋道:“楊慎這種放浪形骸的行為,放到文人生活中理解,就是一種名士風流。所謂名士,原指知名于世而未做官的人,也泛指有名的人士,后來特指以詩文著稱、恃才放達、不拘小節(jié)的人。風流原指風俗教化如風之行、如水奔流;后來變作英俊、杰出之意,用來形容人物,如‘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數(shù)風流人物,還看今朝’;也指文學作品超逸美妙的風格,如‘體制風流,莫不相襲’和‘不著一字,盡得風流’;還指女子風韻和不正當?shù)哪信P(guān)系,如‘年初十五最風流’、唐人把妓女的居住地長安平康坊稱為‘風流藪澤’等等。
風流往往與恃才而不拘禮法的名士連在一起,稱為名士風流,指士人有一種自由的精神、超逸的風度和脫俗的言行。名士是士人的領(lǐng)袖,一言一行影響和決定著當時士人的風范。名士風流和名士崇拜始于漢代,《后漢書》中說:‘漢世所謂名士者,其風流所知矣’;到了魏晉盛極一時,是名士必風流,真名士自風流;近現(xiàn)代美學家則把風流視為魏晉名士人格美的一種表現(xiàn)。”
我接過哲良遞來的水,喝了一口,繼續(xù)說道:“魏晉時期,老莊思想風靡,賢人高士多以清靜無為為最高境界,追求圣潔脫俗之美,認為不被權(quán)勢、世俗左右,獨立于天地、德被于天下的人格才是最美的,以卓傲不羈、任情放達追求精神的自由、個性的解放、人格的獨立和自我的肯定。不拘禮法,風流瀟灑,用多種方式表現(xiàn)自我,價值取向由一元化向多元化發(fā)展,成為一代風尚,使魏晉南北朝成為魯迅先生所說的‘文學的覺醒時代’和最富藝術(shù)精神的時代。
翻開一部中國文化史,不風流的名士寥寥無幾。而風流之中,又以嗜酒和狎妓最為普遍。魏晉時期,飲酒之廣、人數(shù)之多,為歷代之最。特別是那些文人雅士,狂飲酣醉,放浪不羈!窳制哔t’之一的劉伶專門寫了一篇《酒德頌》;阮籍提出擔任北軍步兵校尉軍職的原因僅是兵營廚師特別善于釀酒,而且還有三百斛酒存在倉庫里;名士周顗擔任東晉尚書左仆射兼吏部尚書,相當于政府副總理兼人事部長,如此要職,仍天天喝酒,幾乎沒有清醒的日子,被當時人稱為‘三日仆射’。后世文人也莫不以酒為知己:李白斗酒詩百篇;張旭酒后狂草,猶如神助;杜甫‘嗜酒愛風竹,卜居必林泉’;孟浩然‘且樂杯中酒,誰論世上名’;柳永‘擬把疏狂圖一醉’;馮延已‘日日花前常病酒’。就連女文人也離不開美酒,李清照常!畺|籬把酒黃昏后’,卻‘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
“古時文人有狎妓風氣,唐代甚至稱妓女為狎仙。但古代娼妓主要是歌舞藝人,并非專門出賣肉體的女性。狎妓包括一個人或一群男人一起去妓院玩耍、吟詩對唱、聽樂觀舞,還包括利用妓院和娼妓的陪伴進行社交活動。為了滿足這樣的社會功能,符合這樣的社會角色,娼妓都是從小嚴格訓練、不斷篩選出來的。再加上身價與才藝水平有很大關(guān)系,所以青樓女子大多琴棋書畫、詩詞歌賦,無一不通。古代良家女子不僅‘無才便是德’,而且因受禮教束縛,精神和肉體大都封閉,青樓女子于是成了古時最有才藝修養(yǎng)、最活潑可愛、最善解人意、最善于社交的女子。對于名士來說,色藝俱佳的風塵女子便是‘夢中情人’,對他們心靈的寬慰、感情的寄托和才思的啟迪,無疑起到了積極的作用。而在那個‘伴君如伴虎’的年代,官員和娼妓有著命運無常的共同點。被貶江州的白居易,見到‘老大嫁作商人婦’的長安妓,同病相憐,寫出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千古名句。另外,能與名妓在一起,古時也是一種身份的象征,為顯雅士風度、出風頭或提高名聲,許多士人對名妓趨之若鶩。
這幅畫表面上畫的是楊慎,實際上也是畫家自身的情況。作者陳洪綬的酗酒和狎妓是很有名的,他寫詩說:‘人言足病宜禁酒,禁酒通身病亦多!终f:‘不圖君國不為人,安用生為情此身?不若醉埋蘇小墓,墓碑題曰酒徒陳!藗兌颊f生病了最好不要喝酒,但不喝酒的話,身體不舒服,還是會生;喝酒醉死了,最好是跟名妓蘇小小埋在一起,墓碑上題名‘酒徒陳’!
“陳洪綬?”紫蘇低聲道。
“就是‘南陳北崔’中的中國人物畫大師陳洪綬,‘崔’是崔子忠,善畫佛道人物,風格獨特,董其昌認為‘三百年來無此作手’。”哲良解釋道。
“薛老師能不能講講陳洪綬的故事?”紫蘇滿臉好奇。
不知不覺之中,已是夕陽西下,天邊余霞錯綺,湖面泛金流彩,輕舟逐水,歸帆綽綽。
“在高壓政策的壓制下,繪畫的現(xiàn)實主義傳統(tǒng)在明代遭受極大挫折,人物畫遠不及山水、花鳥畫為盛,明代善畫人物者寥寥無幾。明末陳洪綬、崔子忠的崛起,才使明代平淡無奇的人物畫頓起高峰,為明代畫史補上了光輝的一頁。
陳洪綬生于1597年,浙江諸暨人,字章侯,號老蓮。祖父官至廣東、陜西布政使,是主管一省民政和財政的最高長官,父親卻是一個落第秀才。陳洪綬天資穎異,很有繪畫天賦,傳說他4歲時就在未來岳父家的院墻上畫過差不多一丈高的關(guān)公像,眾人嘆為觀止,這座庭院因此改為關(guān)羽祠;l4歲時,他的畫拿到市場上,馬上就可以賣錢。當時的大畫家藍瑛見到后,驚嘆不已,便收他為徒。
1615年,18歲的陳洪綬從師浙東名儒劉宗周。劉是明末的重要思想家,為人剛直沉毅,淡泊名利,富有愛國熱忱,提倡獨立堅強的人格和行動,給他以很大影響。陳洪綬性格誕僻、好酒豪氣、喜歡聲伎、金錢隨手而盡,尤其喜歡為貧困不得志的人作畫,據(jù)說前前后后有數(shù)十家貧士依賴他生活。不過陳洪綬并不因名聲斐然而沾沾自喜,家境敗落,國運衰微,自己苦讀多年,卻依然白袍青衣、功名不就,所以常常牢騷滿腹、郁郁寡歡,爛醉之后,疏狂不羈。”這時,一抹余暉映在臉上,我微微側(cè)身,繼續(xù)說道:
“1640年,陳洪綬一度在宮廷作畫,得以觀摩內(nèi)府書畫,技藝猛進。他融會諸長,自成一家,主張既要汲取古人長處,又要師法自然,并強調(diào)獨抒靈性、不求形似。所繪山水亭榭,布墨有法,蒼老潤潔;人物深得古意,怪偉磊落,形神畢具;花鳥草蟲,勾勒精細,色彩清麗。書法效學米芾行草,遒勁奔放。但他無意為官,于1643年辭官南返。
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帝自盡煤山的消息傳來,陳洪綬悲痛哭泣,縱酒狂呼,大失常態(tài),人以‘狂士’相稱。清軍南進后,陳洪綬的師友痛江山不保,恨奸臣誤事,紛紛含憤自盡,給他很深的刺激。他投奔南明政權(quán),可官軍卻借抗清之名,行虐民之實,使他心灰意冷。激于明亡,愧于貪生,陳洪綬內(nèi)心充滿痛苦與矛盾,因而更加恣情山水、縱酒澆愁。盡管窮困潦倒,卻孤傲不屈,執(zhí)意不為清廷服務(wù)。滿腔悲憤和磊落之慨只有從詩畫中得到宣泄,筆墨間處處表現(xiàn)出憂國傷時之感。1646年,陳洪綬被清兵俘獲,因拒絕作畫而險遭殺害;為了生存,在紹興云門寺出家一年,自號悔遲、老遲、云門僧、悔僧等,后長期在杭州賣畫為生。1652年病故,年僅53歲。陳洪綬的書畫傳世較多,有的流傳海外,日本、朝鮮等國爭相購藏,視若珍品。”
“兩人的人生經(jīng)歷確有相似之處。”紫蘇喃喃自語。
“對!所以楊慎的這種行為,在陳洪綬的心目中,跟米芾、陶淵明、竹林七賢是完全一致的。他的其他一些作品,如《歸去來兮》、《隱居十六觀》、《竹林七賢》等描寫的也是這種超脫流俗的生活方式。陳洪綬把畫的場景置于山林野外,而不是傳聞和題跋中所說的街市,也正是要突出楊慎高雅不俗的品格!
等我說完,兩人陷入了沉思。
忽然,紫蘇抬頭問道:“為什么這種風流行為在名士身上表現(xiàn)得如此突出?”
我想了一下,然后說:“人的終極追求是自由和自我實現(xiàn)之后的快樂幸福。但是,因人而產(chǎn)生的各種社會規(guī)范和關(guān)系,如道德、制度、組織、法律等,對人都程度不同地進行強制性地規(guī)范、約束和控制,使人的價值遭到不同程度的貶損,即產(chǎn)生異化;太過成熟和貌似‘理性’的社會,則會呈現(xiàn)一種‘社會老年綜合癥’的現(xiàn)象,即沉郁呆滯、扼新拒異、大非若是、大‘死’若生、大假似真、大俗為美等社會質(zhì)象的悖逆!俗話說:大象無形。若非聰穎靈犀、觸感敏捷、才高八斗、志向標高之人,絕不會對此有所鑒察體驗,更不會有天下皆濁其獨清、世人皆夢其獨醒的風流異象。名士因為思想境界、才干能力和自我實現(xiàn)的要求都高于常人,所以,他們面臨的異化因素更多;另外,異化是一種感覺,而名士之所以是名士,是因為他們感覺的敏銳度遠勝于常人。因此,他們對異化的痛苦體驗也更加深刻。所謂的名士風流實質(zhì)是一種反異化行為,是一種自醒自覺的人格和成為自己的轟轟烈烈的生命意志。
魏晉以后,直到晚清,名士風氣綿延不絕。他們不受社會價值觀念的左右和世人意見的干擾,像一朵飄浮的白云,所以總是或多或少地像一個瘋子。但那些半癡半傻半瘋半狂的言行卻是那個時代所能找到的反對異化、追求真我的方式,也成為印證社會異化的真實記錄。
萬幸的是,那時的統(tǒng)治者雖然對文人特別留意,可對那些癡狂怪誕的名士,卻任其瀟灑逍遙,名士們才得以通過這種叛逆的方式來表達自我意志和對社會異化的抗議。就像魯迅的后半生,一直背著官方的通緝令,仍寫出了那些咬牙切齒的文字,成了‘中國人的脊梁’;胡風卻因一封書信陷獄25年,在秦城監(jiān)獄那沒有一絲縫隙的高墻里,胡風還能再怎么做呢?”
說到此處,我話鋒一轉(zhuǎn):“人類是自然的一部分,人類之美和自然大美的韻律是相通的,但自然之美是無限的絕對之美。從廣義上說,人類文明就是對自然大美的總結(jié)、提煉和升華。世人常以為名士沉溺于山水之間是因為厭惡社會、逃避現(xiàn)實,其實,名士對自然美和宇宙韻律的感受遠遠超過一般人,寄情山水更多是以暫時的有限生命去體驗那種永恒的無限之美!”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哲良萬分感慨。
“是呀!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弊咸K低聲吟道。
此時已是月夜,月色下的洱海朦朧縹緲。水涵月影,迷茫空靈;風來波動,水波載著月光,猶如萬點繁星。
千百年來,“洱海夜月”以同樣夢幻般的秀雅風姿迎來和送走了一個又一個、一批又一批的游人……
薛林興:中國史上第一位榮登世界最高藝術(shù)殿堂---2005巴黎盧浮宮法國沙龍展的畫家;中國史上第一位由13位國家首腦在作品《和平美神》上題寫和平祝詞的畫家;中國史上第一位以一己之力興建氣勢雄偉的近萬米私人美術(shù)館的畫家。他被畫界權(quán)威譽為東方美神之父、引領(lǐng)當代人物畫走向的新仕女畫派一代宗師。
現(xiàn)任:中央國家機關(guān)美術(shù)家協(xié)會副主席,中國畫家聯(lián)盟主席,中國畫藝術(shù)研究院副院長、人物畫研究室主任,中國仕女畫研究會會長,中國美術(shù)家協(xié)會會員,全國政協(xié)文史館人物畫研究院副院長,中華全國工商聯(lián)書畫院執(zhí)行院長,東北師范大學美術(shù)學院客座教授,北京市第十二屆政協(xié)委員,聯(lián)合國國際科學與和平周藝術(shù)委員會副主席。
發(fā)表評論 評論 (1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