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送別!葉嘉瑩先生遺體告別儀式今天上午舉行
南開大學講席教授、中華詩教與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長、中央文史研究館資深館員、加拿大皇家學會院士葉嘉瑩先生遺體告別儀式今天上午在天津舉行。
天津市第一殯儀館濱河廳外,葉嘉瑩先生告別儀式開始前,前來送別的各界人士排著百米長隊,大家胸前佩戴白花,送葉嘉瑩先生最后一程。

上海音樂學院指揮專業(yè)學生王久志,半年來幾乎每天晚上都聽葉先生的網課,既能欣賞傳統(tǒng)詩詞的純美,又能化解現(xiàn)實生活中的內心焦灼。他昨天晚上從上海坐動車,早晨到達天津。千里迢迢趕來,就是為完成自己的一個心愿。
同樣從上海趕過來的一位女士,兒子是葉先生的學生, 現(xiàn)在不在國內,她連夜趕來代兒子送別葉先生,以感謝培養(yǎng)之恩。

連日來,各級領導同志、葉嘉瑩先生生前友好及學生、南開師生和廣大校友、海內外各界人士,通過不同形式表示沉痛哀悼,向葉嘉瑩先生親屬表示深切慰問。大家共同追憶這位國際著名教育家、詩人、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泰斗的卓越風采與高尚品德,表示愿承先生遺志,再攀李杜高峰,奮力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發(fā)揚光大。

11月24日下午,南開園籠罩在初冬的寒意中,有一朵荷花在綻放百載后安然合上了花瓣,留下滿池蓮子、滿園荷香。
“蕭瑟悲秋今古同,殘荷零落向西風。
遙天誰遣羲和馭,來送黃昏一抹紅!


得知葉嘉瑩先生逝世的消息,南開師生自發(fā)來到迦陵學舍。晚風裹挾著寒潮前夜的涼意,震顫著學舍西側外墻學生敬獻種植的玉蘭花樹,手寫卡片與束束鮮花在橘色燈光下述說著悼念的哀傷。

有學生停下自行車,從口袋中輕輕拿出手寫的卡片!皝聿患皽蕚,這是我的告別。”有人親筆畫下一朵荷花,墨跡尚未干透,悄然蒸發(fā)著透明的想念。自行車劃破長夜的寂靜,車鈴的叮當聲于夜色中回響,余音漸漸拉遠,抻成長長的思念。迦陵學舍門前,悼念者用踱步的腳印,刻下告別的詩行。

八里臺校區(qū)逸夫圖書館連夜設立靈堂,學生、老師以及社會各界代表紛紛來到現(xiàn)場。靈堂中央,花圈層層簇擁著葉嘉瑩先生的遺像。照片中的葉嘉瑩先生面帶笑容凝望遠方,先生吟誦詩句的聲音似乎正在耳畔重響。由葉嘉瑩先生弟子、南開大學文學院副教授汪夢川題寫的挽聯(lián)“一老證斯文,從憂患修來,作詞中仙、天下士;百年聞至道,守孔顏樂處,是仁者壽、圣之時”置于遺像兩旁。
靈堂中央,人來人往,有耄耋之年的學者,有身著校服的孩童,他們是好友、是后輩,是詩詞愛好者,更是先生的學生。在知識的庫藏中與學生再會,告別好像不過是課間暫時的休息,上課鈴聲會再度敲響。

深深的三鞠躬,寄托著吊唁者的敬重與感激。離別的不舍具象為一封封唁電唁函和一首首挽聯(lián)挽詩,陪伴在先生身邊。冬日的北方,滿室花朵皆為葉嘉瑩先生盛放!霸娫~的女兒,風雅的先生”,就這樣逐月而去、踏著花香。
“一任流年似水東,蓮華凋處孕蓮蓬。
天池若有人相待,何懼扶搖九萬風!





11月25日晚,地標建筑天塔為葉嘉瑩先生點亮!氨阍谔焐弦魅碎g”,在天津的天際線,由光影繪就的詩教長卷于市民的仰望中徐徐翻閱。

1999年,在南開與研究生討論
就讀于美國哈佛大學的張元昕與美國東北大學的妹妹張元明及母親一同飛越一萬余公里,從天空的另一端趕往天津!白詈笠淮胃壬钊虢徽,是2018年5月,我們促膝長談到深夜,那天晚上,天氣特別晴朗。最后一次見到先生,是今年7月先生農歷百歲華誕之時。那時的先生已疾病在身,但她依然用虛弱的聲音教導我們,夸獎我們的學習成果,誰知一別成千古!”先生曾說:“如果我要倒下去,我也要倒在講臺上!弊鳛橄壬钅贻p的弟子,華裔女孩張元昕曾因葉嘉瑩先生詩教精神的感召,13歲被南開大學文學院破格錄取,從美國來到南開就讀。“她的心中是古往今來的圣賢,是星漢燦爛的詩人,更是天下所有的人!倍,她已效仿恩師投身教育事業(yè),和家人一起在美國教授華裔家庭中國古典詩詞。
葉嘉瑩先生在南開大學指導的首位博士生、中國教育出版?zhèn)髅郊瘓F出版部主任遲寶東接到消息時“人還是一下子蒙了”。今年葉嘉瑩先生百歲華誕之際,他與同門弟子共同為老師定制了一份特別的禮物——一幅精美的荷花屏風。“先生看到這份禮物時非常喜歡,我們能感覺到她的驚喜,我們總盼著她能好起來,誰想到……”他回憶說,“葉先生的離世,無疑是學術界與教育界不可估量的損失,然而,她的學術精神與教育理念將如同那清雅的荷花,在歲月的長河中繼續(xù)綻放,熠熠生輝,激勵著后來者不斷前行。”遲寶東悲傷的聲音中充滿力量。
南開大學已故教授,我國現(xiàn)代著名的外國文學翻譯家、魯迅研究專家、教育家、詩人李霽野曾被葉嘉瑩先生稱為“影響我后半生教學生涯的前輩學者”,他的家屬發(fā)來挽聯(lián)“詩人風度詞人心,傳播風騷海外欽。桃李滿園齊贊頌,終生難忘繞樑音。”葉先生的入室弟子、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王玉明寫下“九品蓮生詩即心身無塵赤子昭寰宇,百年仙去情牽天國學界宗師耀古今”的感嘆。
中國臺灣詩人席慕蓉在臺北家中接到電話,往事一幕幕涌上她的心頭!拔液芰w慕她的境界!毕饺卣f,葉嘉瑩真正地、完全地發(fā)揚了詩教,“說‘成功’有點俗氣,葉老師從來沒有去追求所謂的‘成功’,但她完全做到了自己想要做的事,她是成功的”。
中國臺灣著名作家、昆曲制作人白先勇在尚未踏上文學創(chuàng)作之路前,常常去搶座位聽葉嘉瑩先生講課。聽聞先生辭世,他心情復雜,為她一生成就感到圓滿,也深感不舍!叭~先生有一種精神的力量,我最懷念的,也最為之感動的,正是她一生推廣古詩詞的苦行僧精神,以及為推動中國傳統(tǒng)文化復興和傳承鍥而不舍的精神!卑紫扔逻提到,葉嘉瑩先生的詩教影響廣泛,在兩岸都有很多學生,她對于研究、繼承和發(fā)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把兩岸文化界、學術界的人們連結在了一起。

1979年初,來南開大學時為中文系學生授課
葉嘉瑩先生在南開大學授課時,能容納300人的階梯教室里總是座無虛席,甚至講臺旁、教室門口、窗邊也都是聽課的學生。南開大學講席教授、原常務副校長陳洪和葉嘉瑩先生有著密切的交往,他回憶起1979年葉嘉瑩初來南開的情景,“當時我還在讀研二,那時候為了聽葉先生的課,同學們擁進南開的階梯教室,需要在門外維持秩序,葉先生的課在南開掀起一陣清風!庇幸淮沃v座,他看到葉嘉瑩已經講了兩個多小時,就遞了一個條子,希望她休息一下,但她還是繼續(xù)講了下去!笔煜と~嘉瑩先生的人都知道,先生從教一生永遠站著講課。
“葉嘉瑩作為一位詩人、學者、教師,她最突出的一點,就是她能把詩詞的精神講活!蹦祥_大學文學院原院長、中文系系主任沈立巖說,“葉先生的偉大之處就在于她能深深進入到每一首詞當中,體會到其細微處,并通過講解傳遞給我們、讓人感同身受,我覺得這種能力特別可貴,我們的教育事業(yè)中特別需要這樣的好老師!

2019年8月,“迦陵杯·詩教中國”詩詞講解大賽決賽在南開舉辦,葉嘉瑩先生寄語參賽選手
數(shù)十年教學生涯中,葉嘉瑩先生培養(yǎng)了大批中國古典文學研究人才。她幾乎捐獻了個人的全部財產,設立了“葉氏駝庵獎學金”“永言學術基金”“迦陵基金”,以推動中國古典文學的研究與傳承發(fā)展事業(yè)。榮獲葉氏駝庵獎學金一等獎的趙可欣同學曾到甘肅支教一年,用獎學金為學生購買詩詞講解的書籍、定制詩詞書簽和卡片,幫助學生記憶和理解。河南盲童徐銘澤,通過認真聆聽學習葉嘉瑩先生著作《給孩子的古詩詞》,在黑暗中點燃了人生的光。
網絡云端,由南開大學學生會發(fā)起的獻花活動已獲得超五萬人次的參與!伴L長的一生,化作一首永訣不息的短歌!痹诟鱾平臺的搜索榜單和評論區(qū),來自全球各地的網友通過留言及彈幕表達對葉先生的哀思與追憶。
“葉嘉瑩先生給南開大學植入了一顆詩詞的‘種子’,這是我們彌足珍貴的財富!蹦祥_大學文學院副院長盧楨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葉先生已經身體力行、為我們踐行了如何傳承發(fā)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我們后輩學人和青年學子將繼續(xù)以葉先生為榜樣,指引自己的學術道路和人生方向,努力將葉先生的師者風范和詩教精神代代傳承!
“菡萏多情故國開,離人今日又天涯。
新秋幾夜風兼露,可有寒香入夢來。”
24日下午,93歲的寧宗一先生如約來到書店,可他沒有等到要來和他相見的葉嘉瑩先生的二女兒,等來的是先生病危的消息。幾個小時后,得知葉嘉瑩先生仙逝,寧宗一先生難以抑制內心的悲痛。作為南開大學教授、中國古典小說戲劇研究專家,寧宗一先生和葉嘉瑩先生有著近半個世紀的交情,“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暮年別故友,寧宗一先生深情地說:“她是高壽。對我們來說,我們失去了一位尊長,失去了一位對我們有愛心的朋友、一位時時刻刻傳遞詩美的老師,這是遺憾。但我覺得,她的靈魂不死!

2007年,在南開大學馬蹄湖畔
花雖落,香猶在。提及荷香,人們總是多了幾分詩意的形容,清幽淡雅、溫潤內斂、若隱若現(xiàn),相比其他花卉濃烈張揚的香味,需要調動一些通感的想象和片刻安寧的心境,才能發(fā)覺這縷荷香的無處不在。學界常用荷香比喻葉嘉瑩先生的詩詞教育精神,從兒時于戰(zhàn)亂中觀賞家中水缸里的荷花而發(fā)想對于苦難的覺悟,到落足加拿大后“百花繁茂,而獨鮮植荷者”的心有所憾,再到邂逅南開大學馬蹄湖畔“托身從此永無乖”的自我惕勵與期盼,浸染在墨香中的葉嘉瑩先生于人海中乘船前行,把不懂詩的人接引到詩里來,用凝結著畢生所學的荷香串聯(lián)古今與東西、跨越專業(yè)與媒介,熏染著每一位有心之人。
“葉先生一生致力于中國古典文學的研究與傳播,其學術成就斐然,著作等身,不僅為國內外學界所推崇,更在廣大民眾心中樹立了不可磨滅的形象。她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獨到見解,使無數(shù)人得以領略到詩詞之美,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葉先生以其深厚的學養(yǎng)和高尚的人格,成為連接古今、溝通中外的文化使者!敝醒霃V播電視總臺《中國詩詞大會》節(jié)目組在唁電中這樣寫道。
在陳洪看來,葉嘉瑩可以說是“一人而已”,既是詩詞文化的傳承者、教育者、研究者,本身又是很好的詩人。他舉例說,葉嘉瑩提出了“弱德之美”等前所未有的一些觀點,構建了以“興發(fā)感動”為核心的、特色鮮明的詩學體系,以及融通中西的超強表達能力,“聽過葉先生課的人都知道,她能把詩詞的美好和她自己的體驗非常精彩地當場發(fā)揮出來!
陳省身先生、吳大任夫婦也曾和學生擠在講臺下聆聽葉嘉瑩先生的課程。葉嘉瑩先生的保健醫(yī)生,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yī)藥大學名譽校長張伯禮也是詩詞愛好者,曾獲葉嘉瑩先生贈詩的他不勝悲慟赴靈堂吊唁,寫下詩文“唯嘆弱軀多羸疾,撐起詩壇傳承新。胡楊不朽三千年,迦陵學派有后人!敝袊茖W院院士、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在唁函中說:“她生于戰(zhàn)火離亂,經歷諸多苦難,卻始終保持溫暖明亮的人生底色,不計個人悲喜得失,將目光投向更遠大,用詩詞渡己亦渡人,無私真誠地關懷、悲憫著這個世界。她走過動蕩漂泊的歲月,轉蓬萬里依然情牽故土,以中華文化為根,以家國情懷為脈,汲取西方理論注入傳統(tǒng)詩教,別有開發(fā)、自成建樹,將中國古典之美傳揚海內外,用躬身報國的行動完成人生的意義!
葉嘉瑩先生在讀博士生、南開大學文學院教師閆曉錚起初學習物理專業(yè),在聽過葉嘉瑩先生的一場講座后,燃起對中國古典詩詞執(zhí)著的熱愛,努力跨專業(yè)考研至葉先生門下!拔胰雽W時,葉先生已經住院了,但每次去醫(yī)院探望,葉先生都會問我想要讀什么書、有什么問題就跟她討論,希望我能夠完成學業(yè)。我總以為還有時間,沒想到……”說到這里,他紅了眼圈。
在剛剛舉行的第二屆全國“悅讀中國”國際學生講中國故事邀請賽中,南開大學印度尼西亞留學生曹秋慧以“中國詩詞”為題,講述了葉嘉瑩先生傳承中華詩教精神的人生歷程,榮獲大賽特等獎第一名。她說:“‘結緣卅載在南開,為有荷花喚我來’, 學習中文這么久,我第一次領悟到漢語的另一種美,葉先生用她那如詩般的語言,將中華詩詞的深奧以平易近人的方式講解出來,激發(fā)了我對詩詞的興趣。我想將這份美好傳遞給世界各地的朋友!

為了讓更多人有機會重溫葉嘉瑩先生傳遞的詩詞精神,領悟詩詞之美,延續(xù)和傳遞這份花香。11月27日,南開大學在抖音發(fā)布10門葉嘉瑩的詩詞講座與公開課視頻,一天的時間,已有超4600萬人線上觀看。“我似乎從未見過她,但我又確實見過她無數(shù)次。”“百年坎坷,篤學會中西,“弱德”持守只為斯文有傳,痛哉先生今老去;一世行吟,精誠動天地,興感縱橫曾教從者如流,悲夫“野馬”再難回。”網友們自發(fā)留言,用文字與詩詞送別葉嘉瑩先生。
田海英是逸夫圖書館的一名普通保潔員,在大家追思吊唁的間隙,她不時掃去花籃中掉落的花瓣,讓靈堂保持干凈整潔!叭~先生是南開的驕傲,我們在這里耳濡目染也感到很自豪。今天,我也想送一送葉先生,給她鞠個躬!碧锖S⒄f,自己年輕時也喜歡詩歌,回去也要好好學學葉先生的詩詞,回來講給自己在上海讀大學的兒子聽。

2020年9月10日,葉嘉瑩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教師節(jié)特別放映
“在恰好的字數(shù)中構圖,聲音是最完整的形容。”這是作詞人姚謙為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主題曲所寫的詞。葉嘉瑩先生大力提倡詩詞吟誦。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詩詞的古典氣韻經過一代又一代人的傳誦,如荷香裊裊,不絕如縷,遠播寰宇。
“植本出蓬瀛,淤泥不染清。
如來原是幻,何以渡蒼生!
“葉先生走的時候,是平靜的、沒有疼痛的,因為她有信念。我們每次去醫(yī)院看望葉先生,她問得最多的是:身邊又有好學生了嗎?最近學生們又寫出什么好詩了嗎?雖然在醫(yī)院里,但她關心關注的總是這些學生的問題、詩詞怎么傳承的問題!蹦祥_大學中華詩教與古典文化研究所副所長張靜一直在醫(yī)院守護著葉嘉瑩先生走完人生的最后階段。

2016年9月11日,在南開大學東方藝術大樓作古典詩詞講座,年逾九旬之高齡而全程站立授課兩個多小時
“不向人間怨不平,相期浴火鳳凰生。”這是沈立巖感受最深的一句葉嘉瑩先生的詩!拔覀冇袝r受了委屈會‘不平則怨’,但是葉先生幾乎從來不說這些話題。她雖然經歷過種種痛苦,但不是在火焰中化為灰燼,而是在火焰中獲得新生,有著強大的精神力量。”
“90多歲的先生,白天在西南村普通房子里工作,每周還要來迦陵學舍整理材料,中午只是簡單地熱一下阿姨準備的午飯,幾顆餃子和一點點湯!遍Z曉錚回憶道,節(jié)儉樸素一直是先生的生活風格,但面對文化傳承,她又是那么的慷慨無私!八娴奶毩⒘!睋壬D坊貞,葉嘉瑩先生喜歡什么事情都親力親為,自己能做的事絕不讓阿姨幫忙。
學生楊石曾在文章中回憶葉嘉瑩先生理發(fā)的情景。“先生右手拿剪刀,左手攏著頭發(fā)招呼我說‘你先坐一下,我把頭發(fā)理完。’說著,先生對著鏡子一剪子一剪子地理發(fā)。我看先生理發(fā)的樣子,調皮地想到先生講過溫庭筠的句子‘照花前后鏡,花面交相映。’心里訝異,先生這么大牌的教授,居然自己打理頭發(fā)?很快,先生收拾利落,在我對面坐下。先生告訴我,她平時大多是自己理發(fā),去理發(fā)店太浪費時間!

“雖然葉先生一輩子獻給了詩詞文化、詩詞教育,其實她的興趣是很廣泛的。她和朋友聊天,文化、歷史、政治、經濟都會涉及。我想,她的知識面、她對世界的了解、觀察,其實也是她能做好研究,寫好詩詞的一個很重要的背景。”在陳洪眼中,葉先生還是一個很有情趣和童心的人。當先生她得知陳洪和自己同樣屬鼠后,當時正好臨近鼠年,她便召集陳洪和她三個屬鼠的學生前來,都換上紅衣服,拍了一張“五鼠”的照片。
一生與荷花結緣,又如荷花與時舒卷,即便凋零羸弱,也從不向寒風屈服讓脊梁被折彎。
“不向人間怨不平,相期浴火鳳凰生
柔蠶老去應無憾,要見天孫織錦成!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薄掇渌略谑帧返淖詈笠粠,白茫茫的雪地上,一行鳥爪印模糊而清晰,象征了葉嘉瑩先生“雪泥鴻爪”的一生。她在風雪中跋涉,將詩詞的種子撒播在每一片土地。
雪后初霽,通透晴朗。迦陵學舍院內,工作人員依舊將學舍打掃得一塵不染。歷經降雨與初冬的首場降雪,南開園迎來了燦爛千陽,就如同葉嘉瑩先生擺渡過人生的斜風冷雨,笑容依舊安詳。
薄暮的橙陽落入馬蹄湖中央,為殘荷鍍上了一層紅色的光芒。數(shù)月過后,曾陪伴葉嘉瑩先生漫步時光的馬蹄湖畔,又將如約盼來滿池荷花盛放。葉嘉瑩先生在全世界種下的詩詞教育的種子,仍將不斷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在美國舉辦的中國詩詞朗誦大賽,張元昕看到了各色皮膚的學生身著傳統(tǒng)服飾高聲朗誦中國古典詩詞。在鄉(xiāng)土深處,南開大學“詩話中國”宣講團團長、文學院2021級本科生鄭光選為當?shù)剜l(xiāng)村的孩子們進行詩詞啟蒙。
在“學習強國”平臺,“迦陵杯”中華詩教大會——古典詩詞講解短視頻征集活動正在展映。在短視頻平臺,葉嘉瑩先生的講述讓擅長滑動的指尖為之停駐。
在南開大學,葉嘉瑩先生留下的大量一手音頻和學術文獻資料將被珍藏整理,葉氏解詩學研究范式不斷延續(xù),而受葉嘉瑩先生精神感召而啟動的“南開廿四節(jié)氣”系列視頻仍在緊張地拍攝制作之中,越來越多的人愛上中國古典詩詞之美。

一生一事,一世如詩!霸娫~是我們中華民族最大的同心圓。中國古典詩詞數(shù)千年來深刻參與了我們民族精神的塑造,是最能夠凝聚、感召我們,最具有穿透力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元素。葉先生常說,只要人心不死,中國的古典詩詞就不會消亡!睆堨o說,葉嘉瑩先生曾表示,詩詞不是她創(chuàng)作的工具,也不僅僅是她教研的對象,而是支撐自己走過苦難的力量。
“所以,我們都一起來讀詩吧,讓我們也都像葉先生那樣,活成一首詩!
來源:天津廣播
發(fā)表評論 評論 (5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