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chuàng) 林洙嫁梁思成:委曲求全10年,在他死后,218萬賣掉了林徽因嫁妝
提到“民國女神”林徽因,許多人會自然而然地想到她的一位傾慕者——徐志摩。那首《再別康橋》便成了整整一代文學青年的心頭白月光,而林徽因,也因此成為了無數(shù)詩人的夢中情人。雖然徐志摩終其一生都未能得償所愿,但他對她的深情依然未曾減弱。最終,這位令徐志摩魂牽夢縈的女子,選擇了與家世顯赫的梁啟超長子、著名建筑學家梁思成結為夫妻,而林徽因也因此成為了中國建筑領域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

梁思成與林徽因夫婦,無疑是那個時代最為人稱道的“神仙眷侶”之一。兩人不僅在事業(yè)上并肩奮斗,也在生活中彼此扶持。然而,令所有人都始料未及的是,林徽因因病離世后,另一個女人悄然走進了梁思成的生活,并與之走到了一起,這段婚姻持續(xù)了十年之久。

這位神秘的女性,名叫林洙。她與梁思成的婚姻充滿了妥協(xié)與忍耐,整整十年時間,林洙在梁家扮演了賢妻良母的角色。梁思成去世后,林洙選擇了迅速出售梁思成的遺物,其中包括了林徽因的嫁妝,所得金額竟然高達218萬元。這一舉動讓她成為了輿論的焦點。那么,林洙究竟是誰?為何她要做出這樣的決定呢?

如果深入了解林徽因的過往,我們便會發(fā)現(xiàn),梁思成并非她的初戀;蛟S在她的心中,梁思成甚至排不上前三。林徽因出生于一個書香門第,祖父是前清的進士,父親和叔叔都是民主進步人士。自小,她便享受了優(yōu)渥的家庭教育,早早接觸了西式的現(xiàn)代教育。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林徽因得以擁有比傳統(tǒng)門第女性更為開放的思想和愛情觀。

年輕時的林徽因才華橫溢,她對文學有著深厚的熱愛與天賦。她曾加入由新文學大師胡適創(chuàng)辦的詩社,并在這個社團中與父親的學生徐志摩相識。兩人一見如故,迅速陷入了熱戀。當時,他們的才子佳人組合可謂是羨煞旁人,林徽因本以為自己會與徐志摩攜手走完一生。然而,命運的轉折發(fā)生了。在父親的引薦下,林徽因結識了梁思成。盡管梁思成只是一個木訥的建筑學者,但他顯赫的家世令林徽因無法忽視。梁啟超是他的父親,那個在中國歷史上有著巨大影響力的名人。

林徽因的美貌與才華使得她成為了無數(shù)追求者的心中女神。包括梁思成和徐志摩在內,身邊的追求者可謂是絡繹不絕。在這種情況下,林徽因當然也希望能夠得到父母的意見。然而,家族中的重男輕女傳統(tǒng)和父母之間的緊張關系使得她不得不獨自做出選擇。最終,父親因為看重梁思成的家世和雙方的互補,強烈推薦了這段婚姻。于是,1928年,林徽因與梁思成終于攜手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婚后的林徽因,在幾十年中盡力扮演著一個賢妻良母的角色,照顧梁思成的工作與生活。盡管她出身名門,最初對于家務事一竅不通,但在艱難的日子里,她依然選擇堅守在梁思成的身邊,成為家庭最強大的支柱。除此之外,林徽因還在建筑領域展現(xiàn)了自己的才華。作為一名建筑學專業(yè)的女性,她不僅參與了中國古代建筑的保護與修復,還設計了國徽等許多重要建筑。

然而,命運對林徽因的眷顧并不長久。她天生體弱,且多年的顛沛流離加劇了她的病情。肺病時常復發(fā),隨著年齡的增長,病情逐漸惡化為肺結核。在那個醫(yī)療條件尚不發(fā)達的年代,肺結核幾乎無法治愈。林徽因的晚年大部分時間都在病榻上度過。而在此時,林徽因的學生林洙,曾時常來探望她。林洙比林徽因的孩子大一歲,而由于師生關系,林徽因將她視如己出。

林徽因的引導與幫助,使得林洙最終與梁思成的學生程應銓結婚。誰能想到,幾年后,這段關系竟然會發(fā)生戲劇性的轉折。在林徽因去世后,梁思成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之中。此時,林洙恰巧走入了他的生活,給予了他巨大的支持與幫助。經過一段時間的相處,梁思成與林洙的關系逐漸發(fā)展,兩人最終結為夫妻。
然而,這段婚姻并沒有得到外界的認同。梁思成再婚的消息傳出后,沈從文等幾位好友紛紛表示失望,并在公開場合發(fā)表了與梁思成斷交的聲明。林洙則成為了社會輿論的靶子,許多人猛烈抨擊她的行為。尤其是她作為林徽因的學生,與其亡妻的學生兼前妻結婚,更是遭到了口誅筆伐。林洙不僅受到知識分子階層的譴責,連梁思成的孩子們也對她冷言冷語,甚至幾次動手。

在這種重重壓力下,梁思成未能給她足夠的安慰和支持,或許他自己也未曾想到,這段婚姻會帶來如此多的非議。即便如此,林洙依然咬牙堅持,不斷忍受外界的指責。然而,最終在梁思成去世后,林洙所得到的遺產竟然只是少量的現(xiàn)金,這讓她感到極大的不公平。在十年忍辱負重后,她終于選擇整理梁思成的遺物并進行拍賣,其中包括了林徽因的嫁妝。拍賣所得金額高達218萬元,而這一行為引來了外界的激烈批評。

面對批評,林洙并未退縮。她出版了書籍,將自己與林徽因作比較,試圖改變公眾對她的看法。這一切,似乎都為一個普通的遺產爭奪增添了傳奇色彩,而這一切的發(fā)生,無疑也讓人對這段歷史產生了更多的思考與反思。

發(fā)表評論 評論 (2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