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心八頌略釋
朗日塘巴尊者造頌
索達吉堪布傳釋
一、緣起
頂禮吾等大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士!
頂禮大恩傳承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愿解如來真實義!
為了渡化一切眾生而發(fā)菩提心。
朗日塘巴尊者所造的《修心八頌》歷來都受到高僧大德們的重視和推崇,在國外,達賴喇嘛、貝諾法王及頂果欽哲仁波切等諸大德都多次為眾傳此要法,但他們多是念傳承或稍作解釋,沒有較廣的講解與釋經(jīng)。在國內(nèi)的很多高僧大德也極其重視此《修心八頌》,尤其是我等大恩根本上師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仁波切在所傳講的法要當(dāng)中,把這部論放在了首要位置上。在我剛到學(xué)院時,曾聽他老人家對僧眾說:“一個人如果想真的修行,首先要精通三部論典,即土美仁波切著的《佛子行三十七頌》,宗喀巴大師著的《三主要道頌》及朗日塘巴尊者著的《修心八頌》!辈⒁(guī)定常住五明佛學(xué)院的僧眾必須背誦這三部論典。
一九八六年,法王如意寶和隨行人員一起朝拜各大名寺。在道罕縣格魯派名寺“日塘寺”特別為寺中格西們講解《修心八頌》時說:“我們五明佛學(xué)院歷來重視格魯派和噶當(dāng)派的論典。當(dāng)年阿底峽尊者入藏時,有二十五位班智達隨行,現(xiàn)恰好也有二十五位大堪布和我一起到各地朝拜,緣起非常好……”接著,法王令我們二十五位堪布共同背誦《修心八頌》和《三主要道頌》以供養(yǎng)該寺僧眾。
迄今為止,法王如意寶已經(jīng)為徒眾傳講了十幾次《修心八頌》,我自己也是在法王處得到了此論的殊勝傳承。
華智仁波切在著名的《大圓滿龍欽心髓前行引導(dǎo)文》中講述了一個關(guān)于《修心八頌》的公案:
曾經(jīng)有一位噶當(dāng)派的格西“恰格瓦”,從小就依止了眾多善知識,精通五部大論,對新舊密法也相當(dāng)憫熟,是位具有很高智慧的大格西。
一次,他到甲夏巴格西家中,看到枕邊有一個小經(jīng)筐,恰格瓦格西拿起來翻閱,當(dāng)見到“虧損失敗我取受,愿將勝利奉獻他”的詞句,頓時生起猛厲信心,甚覺稀有難得。于是問道:“這個法叫什么名字?在什么地方能得到這個法?”甲夏巴格西告訴他:“這是朗日塘巴尊者所造《修心八頌》中第五頌的后半偈,現(xiàn)在他還在世廣轉(zhuǎn)法輪,他是這個傳承的源泉!
恰格瓦格西立即動身,千里迢迢趕赴拉薩尋找朗日塘巴尊者。一路上經(jīng)歷了千辛萬苦,到達拉薩后,他一邊繞佛塔,一邊打聽消息。一天傍晚,從朗日方向來了一位癲病患者,恰格瓦格西向他打聽朗日塘巴的消息,病人告訴他,朗日塘巴尊者剛剛圓寂了。恰格瓦格西非常難過,就問是誰繼承了尊者的法位,病人說:“向雄巴格西和多德巴格西是尊者的兩大弟子,但是他倆每天都在為誰做法主而爭論。”此時恰格瓦格西深深感到失望。他覺得如果兩位大弟子真有《修心八頌》的傳承,肯定不會為誰當(dāng)法主而爭論的。于是放棄了去朗日寺的打算。
但實際上,兩位大德并不是在爭奪法主,而是在互相推讓。向雄巴格西對多德巴格西說:“您年長請當(dāng)法主,我會象恭敬朗日塘巴尊者那樣恭敬您!倍嗟掳透裎鲄s說:“您年輕有為,智慧深廣,持戒清凈,應(yīng)當(dāng)做法主!眱晌淮蟮乱驗橹t讓而展開了“爭論”。病人不知道原委,而使恰格瓦格西誤會了。
后來恰格瓦格西聽說霞洛瓦格西有真正的傳承,于是就去依止了霞洛瓦格西。當(dāng)時霞洛瓦格西非常出名,每天都不停地轉(zhuǎn)法輪,隨行弟子很多。
這樣住了一段時間,關(guān)于修心方面的竅訣卻一直沒見傳授。恰格瓦格西心不滿足,對上師是否擁有此傳承產(chǎn)生了懷疑。一次霞洛瓦格西在繞佛塔時,恰格瓦格西將自己的披單鋪在上師經(jīng)過的路上,請上師入座。上師說:“我沒有在外面坐的習(xí)慣,繞完塔就回去了,你有什么事情就講吧!鼻「裢吒裎髡f:“我曾看見‘虧損失敗我取受,愿將勝利奉獻他'的句子,這個法到底殊勝不殊勝?”上師說:“這個法也殊勝,也不殊勝。如果想要今生成佛,這個法殊勝無比;若不想今生成佛,這個法就不重要,也不殊勝了!薄罢垎柲羞@個法的傳承嗎?”上師答道:“我確實有此傳承,這是我一生修法中最重要的一個法!鼻「裢吒裎髡埱笊蠋焸魇诖朔ǎ蠋熣f:“如果你能長久住在我身邊,我也許會傳給你!庇谑乔「裢吒裎髟谏蠋熒磉呉蛔【褪橇,終于得到了《修心八頌》的全部傳承,并且一心專修,最后斷盡了我執(zhí)和我所執(zhí)。
二、著者簡述
噶當(dāng)派格西朗日塘巴尊者(公元1054??1123),是阿底峽尊者六大弟子中布朵瓦格西的兩大弟子之一。往昔,朗日塘巴尊者曾經(jīng)發(fā)愿:生生世世皆以比丘身來渡化眾生。為此,吉祥天女護法神也隨之發(fā)愿:若朗日塘巴尊者生生世世現(xiàn)比丘相弘法利生,我也發(fā)愿生生世世護佑他完成渡生的事業(yè)。以此因緣,朗日塘巴尊者的傳承弟子,都有吉祥天女作為自己的護法神。
朗日塘巴尊者終生行持清凈戒律,最初于寂靜處修行了很長時間,后來攝受了眾多弟子,為他們廣轉(zhuǎn)法輪,據(jù)說隨行弟子有兩千多人。尊者在朗日這個地方建立“朗日寺”,所以,人們都稱他“朗日塘巴”。
朗日塘巴尊者終生不露笑臉。僅有一次,一只小老鼠偷取曼茶盤上的一塊大松耳石時,因自力不足,就吱兒吱兒地喚來一只小老鼠,兩只老鼠一推一拉搬走了松耳石。見此情景,朗日塘巴尊者才露出了一生中唯一的笑容。
因尊者成天黑沉著臉,眾人稱之為“黑臉朗日塘巴”。有弟子勸他不要老是沉著臉,尊者卻說:“想到輪回中的痛苦,三界之內(nèi)沒有一個安樂之地,沒有一個歡喜之處,我無論如何都笑不出來!
華智仁波切曾說:“如果要觀想修輪回痛苦,應(yīng)該象朗日塘巴那樣,時時刻刻觀想輪回過患,從內(nèi)心深處生起對輪回的無比厭離!庇嘘P(guān)朗日塘巴尊者的傳記,在《青史》中有較廣的介紹。
三、題目
《修心八頌》不是一部完整的論典。按照從印度所傳佛教經(jīng)論的行文規(guī)則,論文開頭有頂禮句,結(jié)尾有回向文,這是佛教三藏不共同的特點。以此特點不僅可以區(qū)分內(nèi)教和外教的經(jīng)論,也可以直接從頂禮句中分清經(jīng)律論三藏,又能從頂禮句中知道作者所屬教派,所依止的本尊等等。而《修心八頌》前無頂禮句,后無回向文,所以,可以推知這八頌可能是朗日塘巴尊者修行法要中的一個修心竅訣。
此中“修心”是指觀修自己的心相續(xù)。華智仁波切說:“修心修心修自心,以四修法修心者,身口雖無造一善,亦除解道外無趨!彼,修心法要是整個佛法中最重要的修法。
此八頌亦是八個法要,是大乘菩薩律儀中的修行竅訣,也是根據(jù)阿底峽尊者、布朵瓦格西的菩提心竅訣為基礎(chǔ)而作的。八個頌詞雖各成一體,然而次第分明,完整地形成了一個修心法要體系。
四、頌義
第一頌 恒懷珍愛
我于一切有情眾,視之尤勝如意寶,
愿成滿彼究竟利,恒常心懷珍愛情。
每個真實的修道者,都應(yīng)該具足這樣的心愿。我將遍三界一切有情,流轉(zhuǎn)輪回的無邊眾生,看作是比如意寶還殊勝的珍寶。因為,如意寶只能賜予我們暫時的利益??一財物寶貝,卻不能賜予我們最大的利益??究竟涅梁,而依靠眾生這個唯一殊勝的福田,種下菩提的種子,我們就能收獲世間的暫時安樂和出世間的究竟安樂之果實。
比如六度中的布施度,如果沒有眾生,就不會有布施的對境,我們也就沒辦法進行布施了;又比如持戒度,煩惱是因眾生而起的,如果離開了人,又怎樣以持戒來對治煩惱呢?再如忍辱度,寂天菩薩說:“無害忍不生!比绻麤]有眾生的怨恨,就不會有所修的安忍,也就不能成就安忍的功德。依此類推,精進、禪定及智慧度,都需要依靠眾生才能圓滿。所以,如果沒有眾生,就不能成就六度萬行,要想證得無上正等正覺,就只能成為一種奢望了。因此,我們在修行中,應(yīng)該滿足眾生的愿望,包括暫時乃至究竟的愿望。在日常生活中,時時刻刻對眾生懷著愛護珍惜的情意,這樣的修行者才具足真正大慈大悲之心,這也是菩薩乘的精神??菩提心的真實顯現(xiàn)。
往昔噶當(dāng)派的大德們,如朗日塘巴尊者那樣,具有高尚的品德,賢善的人格,這是當(dāng)今修行大乘者所應(yīng)努力學(xué)習(xí)的。否則,成佛作菩薩只能成為空話。如今社會,無論是學(xué)佛的人或不學(xué)佛的人,大都缺乏高尚的人格,更不用說大乘的大慈大悲心了。實在可憐!
在學(xué)佛人當(dāng)中,有些在對待眾生的態(tài)度上極不正確。他們一方面時常對眾生發(fā)嗔恨心、生厭離心,把眾生看成仇敵一般;另一方面又對諸佛菩薩心懷恭敬。寂天菩薩在《入菩薩行論》中說:“敬佛不敬眾,豈有經(jīng)教言!敝还Ь捶鹌兴_不恭敬眾生,佛法中哪里有這樣的教言?寂天菩薩以反問的形式批評了我們這種不正確的行為。
實際上,對于“滿眾生愿,對眾生恒常珍愛”這樣的大事不能做到,雖然四處求學(xué)佛法,其修行也是絕對不會成功的。
佛經(jīng)中有個公案說:往昔有父子二人,共同擁有一個如意寶。一天,父子二人到一個地方去,路途中父親累了,想睡一會兒,臨睡前對兒子說“你將如意寶收藏好,在我睡著以后,千萬不要將如意寶給任何人!备赣H很快就睡著了。這時果然來了幾個小偷問這小孩要如意寶,孩子說“父親說了,如意寶不能給任何人!毙⊥祩冇谑悄昧艘恍┨枪o他,并說:“這個如意寶對你沒有什么用,糖果卻可以馬上吃,不如我們交換吧!毙『⒔K于把如意寶交了出去。
父親醒來,聽說兒子因為幾個糖果已經(jīng)把如意寶舍棄了,心里非常傷心與失望。
學(xué)佛也是如此,如果把最重要的地方舍棄了,雖然得到了一些微利,也沒有多大利益。比如,平時見這個眾生不好,那個眾生不順眼,對他們生起嗔恨,舍棄了菩提心,這樣的所謂修行,最多只能得到小小的功德。
所以,我們應(yīng)該多閱讀噶當(dāng)派以及印度、藏地、漢地古今中外的高僧大德傳記,看他們是怎樣對待眾生的。以此可知,這一頌是修行大乘法門、利益眾生最究竟、最殊勝的竅訣。
第二頌 思維卑劣
隨處與誰為伴時,視己較諸眾卑劣,
從心深處思利他,恒常尊他為最上。
這個教言告誡我們,無論在何時何地,與什么人的接觸中,都要把自己看得比任何人都低微卑賤。在宗喀巴大師的《事師五十頌釋》的頂禮句中有“常住一切上,亦作有情仆”之句,這是贊揚文殊菩薩雖是諸佛之師,在一切有情之最上,卻仍然象奴仆一樣侍奉一切眾生。這也是一切諸佛菩薩及高僧大德們共同的行為。他們早已具足了超離世間的功德,卻又以奴仆的姿態(tài)服務(wù)于世間。正如無垢光尊者在《大圓滿心性休息》中所說“上師的證悟已遠離了世俗凡情,卻仍然隨順世間,隨順有情,為眾生做利益之事!
這些年來,我在其它大的方面沒有做什么,但在翻譯藏文經(jīng)論方面也象一個仆人那樣做事。愿以清凈之心將所翻譯的經(jīng)論供養(yǎng)給在藏地求法的漢地四眾弟子,F(xiàn)已經(jīng)翻譯了不少,我打算繼續(xù)在這方面精進努力。
這一頌主要講要觀自己的心,使它對任何眾生不起驕慢。藏族有句諺語說:“在驕慢的山頂上存不住功德的泉水。”又,地藏王菩薩的大愿是:“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渡盡,方證菩提。”地藏王菩薩如果不是把眾生看成比自己高貴,就不可能發(fā)下這樣的宏愿。如果象高高在上的皇帝一樣,怎能圓滿成就這樣的甚深愿力呢?所以,我們在平時的為人處事中,一方面要對眾生發(fā)大菩提心,一方面又要把自己看得比任何人都卑賤,從內(nèi)心深處真實思維利他。在阿底峽尊者的一生中,有三大殊勝竅決:第一是常觀自心;第二是用正知正念來對治自心;第三是如果這樣長期修行就能在自心中生起菩提心。《佛子行三十七頌》中也說:“總之何處行何事,當(dāng)觀自心何相狀,恒發(fā)正知及正念,修利他是佛子行!笨梢钥闯觯⒌讔{尊者和土美仁波切二尊者的意趣是完全相同的。
一心利他,才能將眾生視為如意寶,如同恭敬諸佛菩薩和大恩上師一樣,把眾生恭為最上。
第三頌 疾斷煩惱
一舉一動觀自心,正當(dāng)煩惱初萌生,
危害自與他人時,愿疾呵斥令渝除。
在娑婆世界里,眾生皆有煩惱。其根本來源,顯密宗都有各自的說法。顯宗認為,煩惱的根本是心所煩惱和無明;密續(xù)中說:彼心起二取之緣,即是微細業(yè)風(fēng)或微細精血氣能作三現(xiàn)遷移習(xí)氣。因此,顯密二宗在對治煩惱的方式上也有所不同,顯教是將因轉(zhuǎn)為道用;密宗是將果轉(zhuǎn)為道用。但在這里不作廣述。
顯教中,阿底峽尊者承無著菩薩的意趣,而朗日塘巴尊者又繼承阿底峽尊者的宗風(fēng)。
阿底峽尊者說:“求法若不對治煩惱,修行則成徒勞無益!币虼耍覀兦蠓ㄐ扌械哪康氖菍χ螣⿶。那么,我們應(yīng)用什么樣的方法來對治呢?這里,朗日塘巴尊者的竅訣是:于一舉一動等四種威儀中觀察自心。這個心是善?是惡?還是無記?如果是惡,則屬于五毒煩惱里的那一個?有來去?有形狀?有顏色?有本體嗎?……這樣反反復(fù)復(fù)、仔仔細細地觀察自己每一剎那的心相續(xù),有智慧的人就能以正知正念來對治煩惱。若生起煩惱、惡念立即舍棄,并痛加懺悔。而沒有智慧的人卻正好相反,辨不清什么是善,什么是惡,甚至將善惡顛倒,更談不上去對治煩惱了。
煩惱由心起,如果心不起煩惱,縱然遇到某些違緣,比如身體不適生病,也不會對自己產(chǎn)生什么危害。現(xiàn)代醫(yī)學(xué)、生理學(xué)也認為,痛苦與快樂主要由精神所支配。如果精神快樂,身體感受、痛苦的程度就會減少,如果心里痛苦,那么身體感受痛苦的程度就更增強了。
佛法認為,煩惱是自心習(xí)氣的顯現(xiàn),通過對治可以完全消除。比如我們漢族四眾弟子中,有的剛到學(xué)院時,個性剛強,煩惱粗重。通過一段時間的聞思修后,他們的人格逐漸變得善良,智慧逐漸增長,煩惱也隨之減輕了。但在他們放松對治的時候,往昔的煩惱習(xí)氣就又漸漸抬起頭來了。他們再加以對治,這樣久而久之,精進不懈,心就會逐漸調(diào)柔,也就將粗重的煩惱轉(zhuǎn)為道用,這是每個修行人在修行過程中所現(xiàn)量體驗到的。
“正當(dāng)煩惱初萌生”一句,是講當(dāng)我們心里剛剛生起嗔恨時,必須立即覺察,并立即舍棄。如《佛子行三十七頌》云:“煩惱串習(xí)則難治,念知士持對治劍,貪等煩惱初生時,鏟除其是佛子行!痹跓⿶绖倓偵鹬畷r。若不及時鏟除,就會危及自己和他人。比如初遇怨敵之時,應(yīng)該觀想眾生皆有佛性,而這個人也有,所以應(yīng)該平等對待。如果初接觸時不這樣思維觀想,等到雙方爭吵起來,正在火頭上時,就根本無法以正知正念來對治了。法王如意寶也說:“如果在煩惱剛生時沒有對治,當(dāng)它達到一定程度時,想對治就很困難了!彪m然在無上大圓滿中講“將煩惱轉(zhuǎn)為道用……煩惱的本性即是菩提……一切都是清凈等性。”但作為凡夫的我們,所看見的不清凈顯現(xiàn),仍然是不清凈的緣故。自己只能在心里愿能盡快得到將煩惱轉(zhuǎn)為道用、證得等性的境界,而在行為上,仍然要從顯宗的因位現(xiàn)行角度出發(fā),來摧毀貪嗔癡慢嫉五毒煩惱。不然的話,剎那的嗔心就可以毀掉自己往昔所積累的福報,自害害他。一時的貪心可使自己破戒,同時又毀了他人。
所以,應(yīng)時常觀察自心,時常呵斥自己的惡心。以前,噶當(dāng)派的大德們生起惡念時,就不吃不喝,責(zé)罵自己,痛打自己,以此來對治煩惱。
這個竅訣看來簡單,其實極其甚深。每一個修學(xué)大乘的人都應(yīng)該依靠這個竅訣,時時刻刻從身口意三方面努力精進修學(xué)。
這里需特別強調(diào)的是,我們要注意觀察自己的語言,不要講他人過失!斗鹱有腥唔灐分姓f“以惑宣說佛子過,以彼減弱自功德,故入大乘士之過,不宣說是佛子行!比绻f他人過失,就違犯了菩薩戒。我們這里大部分的人都受過菩薩戒,是發(fā)了大乘菩提心的修道者,他們的所作所為都可能是菩薩渡化眾生的善巧方便,所以,不能輕易妄加評論,說他們的過失。世尊曾說:“除佛以外,很少有人能知眾生根器。”如果自己是佛,可以直接去說別人的過失,但現(xiàn)在請大家問一下自已,我是否已成佛了?
也許有人會這樣反問:“堪布,您要我們不要說他人過失,為什么您天天在課堂上講我們的過失?”這里有個開許處。以前,堪布門塞的根本上師,華智仁波切的再傳弟子??一哦西阿瓊堪布在講經(jīng)中,如果不高興,就會將經(jīng)夾、杯子等打在弟子的身上,常打得弟子流血不止,這種行為對金剛上師來說是開許的。而我每一天在講你們過失的時候,一方面怕你們生煩惱,所以盡量少講,或用比較婉轉(zhuǎn)的方式來提醒你們;而另一方面又怕你們不能知道自己的過失,就不得不講。這與你們說他人過失不同。十多年來,我從來沒有因為在課堂上講你們的過失而使師徒間產(chǎn)生任何矛盾。相反,使很多人認識到了自己的過失,調(diào)伏了自己的心相續(xù)。
而你們在下面說別人過失,既損了自己的善根,又使自己對他人的成見越來越深,障礙自己的修行,影響僧團的和合,于己于他都無利益。所以,在修心時,一言一行,所作所為,都必須要觀察、逐漸調(diào)伏剛強的性格,使心相續(xù)逐漸柔和起來。
第四頌 愿惜此寶
秉性邪惡眾有情,恒為猛烈罪苦迫,
見時如遇大寶藏,愿恒惜此難得寶。
這一個修法極其殊勝。如果一個大乘行者沒有具足這種功德,即生成佛是不用說了,就連一般世間的成就也難如愿。因此,我們要重視這個大乘修法中的殊勝竅訣。
現(xiàn)在是末法時代,大多數(shù)眾生的秉性都顯得很惡劣、粗暴和橫蠻。他們相續(xù)中充滿了邪知、邪念和邪見。那么,我們應(yīng)該怎樣對待他們呢?如果因為眾生秉性下劣而蔑視、厭煩,從而遠離這些眾生,顯然是不對的。這些道理在《入行論》中有詳細論述,你們可以參閱。
眾生和佛在本性上、究竟實相上,雖然沒有一點差別,然而,在顯現(xiàn)上,眾生被煩惱所逼迫,身心都不得自在。從而形成了這樣惡劣的秉性。也就是說,眾生是因為往昔無量劫以來,自己造了無數(shù)猛烈的罪業(yè),被這些罪業(yè)所逼迫,沒有自在,從而形成了極其惡劣的秉性。
然而,我們應(yīng)該相信,大多數(shù)眾生,尤其是信佛學(xué)佛者,都愿意制止自己的煩惱。但,強大的業(yè)力使這種美好愿望不能實現(xiàn)。比如嗔恨心大的人,深感嗔恨煩惱的痛苦,每當(dāng)嗔恨心平息下去以后,他們心里都有份煎熬,有份掙扎,心靈極為不安。每次都想:下次再不能這樣了。但當(dāng)一遇嗔境,就又舊病重犯,這樣反反復(fù)復(fù),受盡折磨。
因為無始以來業(yè)力所帶來的果報,如果今生不以精進修持來斷除煩惱,來世就會更加不自在,更可憐,更悲慘,最后終于墮入三趣,感受無窮無盡、不可思議的痛苦。
這個時代的大多數(shù)眾生,因為身、心不自在的緣故,在任何地方,任何時候,甚至毫無理由地對眾生做傷害。作為修行者的我們,自己的煩惱還沒有斷除,是一個受外境所轉(zhuǎn)的凡夫,當(dāng)然也會常受惡劣眾生的傷害,遭受痛苦與不安。我們應(yīng)該怎樣對待這樣的情況呢?應(yīng)該按照這里的竅訣來對待。這一頌和第二頌有相似的地方,但這一頌更進一步講述了更深一層的修行竅訣。
“見時如遇大寶藏”,雖然各種眾生有貪心大的,嗔心大的,癡心大的,慢心大的以及疑心大的,但是,我們不能厭離遠離他們。實際上,我們也不可能遠離他們,這一點在第一頌當(dāng)中曾經(jīng)講過了!斗鹱有腥唔灐芬舱f:“欲享善物之佛子,一切損害如寶藏,是故諸眾無怨心,修忍辱是佛子行!
每當(dāng)眾生損害我們時,不但不生厭離和嗔恨心,反而將他們當(dāng)作大寶藏,這種竅訣口頭講起來容易,心里卻很難這樣觀修,行為上就更難加以實施了?墒,我們必須要首先明白道理,然后漸漸地進行修持。凡事開頭難,等慢慢習(xí)慣也就成為自然。比如剛開始學(xué)電腦時,會被操縱電腦的復(fù)雜程序弄得暈頭轉(zhuǎn)向,但,一旦熟練之后,電腦就會成為工作的一種方便。當(dāng)我們開始修這竅訣時,也會覺得與自己很難適應(yīng),只要自己堅持修下去,依靠上師的加持,不斷的磨練,以后再和各種不同的人接觸時,就可以運用自如了。
寂天菩薩說,假如他們害你時,一定要對他們生大悲心,如果不能生起大悲心,至少也不能生起嗔恨心。以前,仲敦巴尊者問阿底峽尊者:“如果人打我、罵我、殺我的時候,我應(yīng)該怎么辦?”尊者的回答和后來土美仁波切對此所作的回答在意義上頗為相似,即“吾雖無有少罪過,何者欲斷吾之頭,然以悲心其諸罪,自身代受佛子行”
青海省有位著名的喇嘛嘎秋仁波切(至今仍健在),在文革期間受到了批斗,在每一次被押至?xí)䦂鲋埃烷_始發(fā)心:“今天我要為渡化無量無邊的眾生而發(fā)心修安忍波羅密多。”并稱這是“發(fā)心殊勝”。批斗開始了,人們打他、污辱他、誹謗他,而他安住于無緣空性中修安忍波羅密多,他稱這是“正行殊勝”。最后批斗結(jié)束,他默默地念回向文:“將此功德回向給所有打罵我的人,也回向給一切眾生。”并稱這是“回向殊勝”。文革結(jié)束,宗教政策恢復(fù)了,許多當(dāng)年曾經(jīng)批斗過他的人,來嘎秋仁波切面前請求懺悔,但他平淡的說:“你們沒什么可懺悔的,如果不是因為你們,我就無法修安忍,這是個殊勝的方便。我現(xiàn)在一點也不恨你們,相反,你們大家是有功德的,請不要做什么懺悔了!边@就是大乘菩薩與眾不同的道德與風(fēng)范!
實際上,害我的人真和如意寶一樣,是成佛不可缺少的助緣。佛曾說,只有能安忍的人才是真正的佛子。無論是在《入行論》、《佛子行三十七頌》還是在《修心八頌》當(dāng)中,都為大乘行者樹立了如是相同的標(biāo)準(zhǔn)。所以,我們面對怨敵,應(yīng)該象報答大恩上師那樣去報答他們。因為對于我們修忍辱度的大乘人來說,怨敵就是無窮無盡的寶藏,所以說要“愿恒惜此難得寶”。
第五頌 自受虧損
他人出于嫉妒心,非理辱罵謗我等,
虧損失敗我取受,愿將勝利奉獻他。
恰格瓦格西為求這一頌的后兩句,依止霞洛瓦上師六年之后,才得到了傳承。他一生依止修行,最后斷盡了我執(zhí)及我所執(zhí)。
現(xiàn)在在座的人當(dāng)中,尤其是剛到學(xué)院的居士們,一到學(xué)院就立即得了《修心八頌》的全部傳承,希望能夠珍惜!
這一頌從字面上看很容易懂,然而內(nèi)涵非常深廣奧秘。行者如果能一直認真精進地修持,必定能夠斷盡一切我執(zhí),達到極高的境界。
頌詞中講,他人出于嫉妒、貪欲、嗔恚、愚昧以及粗心大意等一切不清凈的發(fā)心來非理辱罵、誹謗我等,等字句包括我的金剛上師、金剛道友以及父母親朋等人。誹謗分兩種,一是“非理誹謗”,二是“合理誹謗”,比如說,我本來戒律很清凈,但別人說我戒律不清凈,又比如,我本來沒有偷東西,而被人指責(zé)做了偷盜行為,這些都屬于“非理誹謗”,再比如,我本來不是外道,別人說我是外道……如是等等。凡是不符合事實的誹謗是“非理誹謗”,符合事實的誹謗是“合理誹謗”。
一般人對“合理誹謗”還稍微能夠承受,而對“非理誹謗”就簡直難以承受了。文革的時候我還很小,當(dāng)時,有很多人被戴上了“四類份子”的帽子。聽說我的一位親戚一下戴了三頂帽子,我非常想看看他戴的什么帽子。結(jié)果,在一次批斗會上,看到他和一些人并排站在臺上,我卻連一頂帽子都沒有看到……這也算是一種“非理誹謗”吧。
一般人都把誹謗自己的人看成是自己最大的仇人,但,對于我們修學(xué)大乘法的人來說,誹謗辱罵等恰似如意寶一樣,是生功德的寶藏,是迅速成佛的良機。布朵瓦格西曾說:“別人誹謗你,是對你最大的恩惠。”我們應(yīng)該觀察自己的相續(xù)中是否能生起這樣的心念。再深一層說,在修大乘的菩提道上,連自己的妻子兒女、自己的身體都要布施給一切眾生,那么,這點誹謗辱罵又算得了什么呢?
曾經(jīng)有位大德,因為他人的嫉妒而入獄多年。他說:“這是我的業(yè)力。”而甘受其報。再比如我們大家都很熟悉的米拉日巴尊者,晚年時,一位格西因為嫉妒將毒菜送給他吃,尊者觀一切如夢如幻,坦然服下……這些都是大乘行者所應(yīng)具有的珍貴品質(zhì),是將煩惱轉(zhuǎn)為道用的具體表現(xiàn)。
遺憾的是,現(xiàn)在大多數(shù)的修行人我執(zhí)太重,對待他人幾乎已經(jīng)達到了寸步不讓的地步,這樣的修行豈不是“南轅北轍”嗎?又有一些人,外表閉關(guān)多年,出關(guān)后,稍遇違緣就大發(fā)嗔心,這樣,即使一輩子住山也沒有多大益處。薩迦班智達在《格言寶藏論》中說“惡人住林亦粗暴,正土住城亦溫柔,林中猛獸常發(fā)怒,市里良馬亦馴順!睂W(xué)佛者應(yīng)該具足善良的人格,在此基礎(chǔ)上進行修行,才能有所成就。
藏族有句諺語的意思是說,在平時,肚子吃得飽飽的曬著太陽,一切順緣都具足的時候,大家都沒有什么煩惱,象個好修行人,而一旦缺食少穿,打雷下雨,遇到一些違緣的時候,他們的修行就無影無蹤了,這種情況在修行人當(dāng)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要對治這樣的違緣,應(yīng)該常常觀清凈心,觀一切都如夢如幻,觀一切眾生都具有如來的本性,F(xiàn)在,因受業(yè)力的支配來傷害我,確實是不得已,如同病人本不愿意生病,但不得已生病一樣。所以,我應(yīng)該對他們生起大悲憐憫之心。心中一想開,就比較容易忍受別人的傷害了。接著再觀想一切顯現(xiàn)都可以用來轉(zhuǎn)為道用,增上自己的修證功德,進而對眾生生起感恩報恩之心。
世人常說:“吃小虧占大便宜”,“失敗是成功之母”。從世間人的角度看來,我們可以在吃虧失敗的過程中總結(jié)出經(jīng)驗教訓(xùn),以便在將來得到更大的利益和勝利。從佛法的角度來看,為了究竟成佛,首先要將一切安樂送給他人;這樣才可以得到最大的佛果。法王如意寶在“勝利道歌天鼓妙音”中說:“究竟雖欲自利者,暫時利他乃竅訣。”因此,我們應(yīng)該毫不猶豫地承擔(dān)他人的一切過失、虧損及痛苦,而將福德、安樂、勝利奉獻給他人。
這個竅訣非常甚深,本想多講一些,但是很慚愧,我自己沒有這樣的修持,只是稍稍有些體會和經(jīng)驗,依靠這個,我再給你們稍講一點。比如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如果經(jīng)常看他人的過失,久而久之,就會覺得世界上沒有一個善良的人。而經(jīng)常看他人的功德,常常思維他人對自己的恩德,習(xí)慣了,就會對人人都生起感恩之心。如同有眼病的人見到雪山是黃色,而沒有眼病的人看雪山卻是白色,如是一切都是自心所產(chǎn)生。了知這個以后,我們就應(yīng)該把它融入到修行當(dāng)中去。爐霍縣多芒寺中有一位那西堪布,他看任何人都是好人,從來不看他人的缺點。即便是看到了,他都說“不能說他人的過失,這也許是佛菩薩的渡生方便,有不共同的密意!彼,他從來不與他人爭辨是非。
俗話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修道中的高處就是前面所講大德們的行為,這一點與世間恰恰相反。應(yīng)將世間所有的痛苦、虧損、失敗歸于自己,將一切勝利、安樂奉獻給他人。而不能開始象菩薩,中間是凡夫,最后成魔王,我執(zhí)膨脹,墮入惡趣。
這個竅訣詞句簡單,意義深奧。為了使大家加深理解,我加了一些教證和公案。真正要圓滿修持《修心八頌》,只有一地或八地以上的菩薩才行。不過,我們可以作相似的修持,依照這個竅訣,上師的加持,在心地上多下功夫,漸漸就能趣入這樣的境界。
第六頌 視害為師
吾昔饒益助某人,且曾深心寄厚望,
彼雖非理妄加害,愿視彼為善知識。
《修心八頌》對修學(xué)顯密教法都有很大利益。因幾位弟子的祈請,這次講了這部論典,我非常感謝他們。相信這部法會對我們中的絕大多數(shù)人今后的修行、做人方面都有一定的幫助。
如果修行和做人不能相應(yīng),哪怕是在山上閉關(guān)多年,“修行很好”,但下山之后還是不能與人相處,遇到違緣,自己沒有辦法遣除。這樣做,一方面使他人對佛法不起信心,另一方面也容易使自己一再遭受挫折而退失修道之心。我們在座的人中不敢說沒有菩薩,但差不多都顯現(xiàn)的是凡夫形相。我們生活在這樣一個娑婆世界里是非?蓱z的。在學(xué)院里,你們中的大多數(shù)人都信仰三寶和因果,所以要比一般人好得多。而回到大城市里,你周圍的人都不知因果取舍,不信仰三寶。在這種惡劣環(huán)境中,你們一定要牢記此中所講的竅訣,一遇到煩惱之時,就立刻用竅訣去把自己的煩惱調(diào)伏,猶如戰(zhàn)場上的勇士,一遇到敵人就會迅速抽出武器來把敵人消滅掉一樣。
以前噶當(dāng)派的大德們,尤其重視第五頌的后兩句。我們?nèi)绻堰@兩句抄下來貼在家里明顯的地方,時常警策自己,相信會對自己的修行有所幫助。
過去我在讀師范學(xué)院時,很喜歡將與自己相應(yīng)的格言、警句貼在自己宿舍的墻上,在出門或在吃飯之前都先看一看,結(jié)果對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完善人格都起了一些幫助作用。比如“不因稱贊而高興,不因辱罵而悲傷,善持自之功德者,此乃正士之法相”等等,經(jīng)?催@些,才知道自己做人很差。
我們?nèi)绻麅H僅只懂一點道理,相似而行或者甚至連道理也不懂,每天只念心咒、觀明點、辦個皈依證,就自以為是個佛教徒了,我們的這種行為對自己的相續(xù)不可能有真實的利益。從噶當(dāng)派大德的傳記中,我們看到他們的心是如何的善良,行為是如何的清凈。相反,我們看看自己又是怎樣的呢?希望大家多看看他們的傳記,以增加自己修法的信心,精進努力,使自己走到修心的軌道上來。
修行好的人,對整個社會都有利。所以,如果佛教教育深入每個人的心中,那么,整個國家的社會道德都會隨之而提高。目前,很多學(xué)佛的人還沒有這樣的能力,但希望在以后有能力的時候,能將整個社會的道德、做人的標(biāo)準(zhǔn)扭轉(zhuǎn)到佛法上來,使人們盡量不造惡業(yè),多做善事,懂得取舍因果等。因此,修學(xué)佛法對社會文明和世界和平都有重大深遠的意義。
現(xiàn)在開始講第六頌。以前,自己對他人無論在人力、財力、或者在修學(xué)佛法上都給予過種種幫助,心中對此人寄予厚望,愿他不負所望。但是,他不知報恩,反而以種種不應(yīng)理的方式加害于我,正如麥彭仁波切在《釋迦佛傳記》中講的,佛陀在因地修安忍度時,曾冒著生命危險救了他人,此人不但不知報恩,反而傷害他一樣,F(xiàn)在社會上的這種事情隨處可見,對此,我們應(yīng)該抱著什么樣的態(tài)度去對待這些人呢?應(yīng)該把這些人看成是善知識,觀成與自己的金剛上師無二無別,這才是真正的修行!
對大多數(shù)人來說,這是很難做到的。雖然這樣,我們也應(yīng)該觀修安忍,盡量地去實行,這時如果生起嗔恨心,那就是假修行!
將傷害自己的人觀成與自己的上師一樣,這對我們來說也是很難做到的。不過在幾年前,我從印度請回的一尊文殊菩薩像,不幸被一個熟悉我的人偷偷拿走了。本來我從小就對文殊菩薩有極大的信心,從印度回來經(jīng)過香港海關(guān)時也費了好大的周折,準(zhǔn)備好好的供養(yǎng),把它做我的皈依境。這尊佛像具有無比的加持力,如果有人哪怕出幾百萬我也不會賣??自己對文殊菩薩太執(zhí)著了。后來管家知道了這件事,問我要不要調(diào)查,或者請公安局幫忙。我大致知道偷者是誰,因此,如請公安局幫忙的話,找回佛像也并不算難。不過我當(dāng)時想:如果追究起來,那就誰都會知道偷佛像的人是誰了。本來佛像是用來利益眾生的,如果因此使這個小偷煩惱了,就不如悄悄送給他算了,何況這也是我修安忍的最好機會。于是我謝絕了管家們的好意,這件事就此了結(jié)了。
如果在無緣無故受到別人傷害時,自己不但不嗔恨,反而對他生起大悲心,并把自己的一切善根都回向給他,將他觀為善知識,那才是真正的修行人。如果人家拿了你的東西,你就恨得咬牙切齒,大發(fā)雷霆,那就不是真修行人,也就離菩薩道越來越遠了……
如今,我們遇上違緣的時候很多,應(yīng)該好好把握住每一個修安忍的機會!斗鹱有腥唔灐分姓f:“吾以如子護養(yǎng)人,彼若視我如冤仇,猶如母對重病兒,倍悲愍是佛子行!边@是我們所應(yīng)具足的最基本的修行態(tài)度。
第七頌 暗取他苦
無論直接與間接,愿獻利樂于慈母,
如母有情諸苦患,我愿暗中自取受。
這一頌講了菩提道中最殊勝的竅訣。無論是顯宗還是密宗,凡是大乘學(xué)人都要修持這個竅訣,如果做不到這點,就不要說自己是大乘修行人了。
《釋跡佛傳·白蓮花論》中講了釋迦佛如何在千百劫中舍棄我執(zhí),饒益眾生的事業(yè)。我們也應(yīng)該追隨佛陀的足跡,這一點是應(yīng)該認真加以思考的。
朗日塘巴尊者的《修心八頌》,內(nèi)容上簡單易懂,而真正行持起來的確是難上難,F(xiàn)在我們已經(jīng)得到了這個竅訣,以后就要在日常生活中盡量去運用。特別是新來的居士,昨天我說要傳你們一個殊勝的竅訣,就是這個《修心八頌》里的第七、第八兩頌。如果這個竅訣修不起來,那我不管怎樣傳大圓滿,你們無論怎樣修大圓滿,都將成為徒勞之舉,毫無意義。所以,你們一定要對這個法生起信心,修習(xí)菩提心行中自他交換的竅訣!
學(xué)大乘者,應(yīng)該在修學(xué)菩提心的基礎(chǔ)上多祈禱上師,多祈禱法王如意寶,但對我不要祈禱。雖然,以種種因緣,法王如意寶為我作了一個請求住世的祈禱文,但我是凡夫,沒有什么加持力。如果只在心里對我恭敬也是應(yīng)理的,不論從世間從出世間法上講都是如此。因為十多年來,法王如意寶的所有密法、灌頂、傳承幾乎都是我為你們翻譯傳授的。但是,如果對我祈禱,我就承受不起了。你們當(dāng)中有不少高僧大德和大菩薩,菩薩對凡夫祈禱是從古到今都沒有過的現(xiàn)象。所以,請每天多對法王如意寶祈禱,自然而然,上師的加持就會融入自己的心間。這樣,無論顯密的法要都能通達,諸法的一切顯現(xiàn)都有能力轉(zhuǎn)為道用,使自然覺性呈現(xiàn)于心中。如果沒有上師的加持而又想證悟本來覺性,這是不可能的。
法王如意寶在傳授《文殊大圓滿》時說:“你們在文殊菩薩和根本上師無二無別中祈禱,就一定能證悟大圓滿。”
這個修法的殊勝,在于將自己的安樂和他人的痛苦進行交換。這里的自他交換與第五頌的交換略有不同。第五頌是講菩提心里的自他交換,這里是四無量心中的自他交換法要。四無量心是菩提心的基礎(chǔ),我們?nèi)绻蚝眠@個基礎(chǔ),其他的法要就容易修起來了。
《佛子行三十七頌》中說:“無始以來慈我者,諸母若苦我何樂,是故為渡諸有情,發(fā)菩提心佛子行!睙o始來的有情都做過我的母親,在當(dāng)我母親的時候是那樣慈悲地對待我,和這一世的母親一樣,寧可自己挨餓,也要讓孩子吃飽。孩子生病了,母親茶飯不思,甚至如果可能的話,她情愿用自己的生命換來孩子的病愈。不僅人道的母親是這樣,在傍生中,連老虎獅子這樣兇猛的野獸對自己的兒女也是滿懷慈愛的!洞髨A滿龍欽心髓前行引導(dǎo)文》中,對此有詳細論述。
即然每一個眾生部做過我的父母,他們現(xiàn)在仍然沉溺在輪回當(dāng)中,甚至在地獄中被極難忍受的痛苦所逼迫,而作為兒女的我們,只求個人的安樂。象小乘人那樣只求自己的解脫,于心何忍?這樣的修行又有什么意義呢?所以,我們應(yīng)當(dāng)以最猛厲的大悲心來將我所有的安樂,無論是直接還是間接的安樂,一點不保留地奉獻給一切慈母。如果我們現(xiàn)在不具足這樣的能力,那就要發(fā)愿將自己的所有安樂都回向給無始以來的母親??一切眾生。并發(fā)愿盡我的一切力量來饒益他們,這是一種間接奉獻。什么是直接奉獻呢?我覺得放生就是直接饒益眾生,這在《放生功德甘露妙雨》一文中已經(jīng)做了論述。現(xiàn)在《放生功德甘露妙雨》在全國各地乃至在世界上的影響極不可思議,使無數(shù)即將被屠殺的有情從屠刀下解救了出來。在這個時期出現(xiàn)了很多瑞相。我想這篇文章有可能是諸佛菩薩以無盡的大悲智力所幻化出來的渡生方便??一本小小的冊子已經(jīng)解救了無量眾生的生命。
現(xiàn)在是真正已經(jīng)到以放生渡化眾生的時代了。因此,我們每個人不僅自己應(yīng)該去放生,更應(yīng)該勸他人也多做放生。出家人中,有人經(jīng)常幾億幾億的放生,他們的功德確實不可思議,未來的果報也是不可思議的。放生和做其他的善法不同,做其它的善法,若發(fā)心不清凈則果報極小。但放生卻不同了,雖然以不清凈心,甚至以邪見來放生,這種果報也是不虛的。關(guān)于這一點,有許多教證可以說明,大家可以參考《放生功德甘露妙雨》。放生是直接饒益有情,我們學(xué)院每一年都在放生,愿能夠一年比一年放得多。
我們無始以來的母親,正在三界輪回中遭受無量的痛苦,我愿以隱藏的方式暗暗地承受他們的一切痛苦,并默默地把自己的一切安樂都供獻給他們。法王如意寶說如果能直接將安樂給他人,是最好的。如果做不到的話,就要發(fā)愿將自己的所有安樂供獻給眾生,而一切眾生的所有痛苦讓我一人來承受。這樣逐漸修持,達到一定的時候,自己就能直接承受眾生痛苦,直接賜予眾生安樂了。
第八頌 諸法如幻
愿此一切我所行,不為八法念垢染,
以知諸法如幻智,無執(zhí)離縛而解脫。
這是六度中智慧度的修法,愿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中我的一切所作所為,都不被世間八法、名聞利養(yǎng)所垢染。如果我們的心被世間八法染污了,雖然修了善法,它的果報也不殊勝。反之,遠離世間八法的善根才是大乘般若所攝的善法。
世人對世間八法不愿遠離,所以就得不到真正究竟的智慧,也就不可能得到究竟的解脫了。我們這里的很多修行人默默無聞的聞思修行,勤勤懇懇地為三寶做事情,不為名聞,不求利養(yǎng),說明他們已經(jīng)知道了世間八法的危害,而在開始遠離它們。又有些人生來喜歡榮譽,宣傳自我,說明他的修行還差得很遠,需要進一步認識世間八法的危害,調(diào)正目標(biāo),加倍精進才是!
從前有位噶當(dāng)派的大德,一次有施主準(zhǔn)備來看他,于是他打掃經(jīng)堂,裝飾佛像,但當(dāng)他觀察自己的發(fā)心不清凈時,立刻將爐灰撒在了供品上。后來,哲巴仁波切感嘆他說撒這把灰的功德太大了……因為他已經(jīng)摧毀了對世間八法的耽著,更因為他已經(jīng)見到了一切諸法如夢如幻,一切諸法沒有實有的自性存在。
如果以《佛子行三十七頌》的竅訣來說,就是“會遇悅意之境時,當(dāng)視猶如夏時虹,雖然美妙然無實,斷除貪執(zhí)佛子行!奔啊爸T苦猶如夢失子,實執(zhí)幻相極勞累,是故會遇違緣時,視為幻境佛子行!碑(dāng)我們生起貪嗔等煩惱時,要直接地觀察煩惱的本性,才不會被外表的現(xiàn)相所迷惑,沒有束縛而解脫。
這一頌是從最高的角度來談修行。在無上大圓滿《虛幻休息》中所講的就是這個內(nèi)容。如果知道諸法如夢如幻的道理,我們得到這個人身,也就算有意義了。
五、回向善根
這八個頌詞對于不以修行為主的人,或者是剛剛開始初學(xué)者來說,好象非常簡單,然而,對真正的修行人來說,僅僅修持其中一頌也有很大的意義,甚至終生只修持一頌或半偈也能夠成就。如果不修行,那么,雖然已經(jīng)通達了所有佛法中的八萬四千法門、三藏十二部經(jīng)等,也不會對自相續(xù)有什么利益。
在我們這個經(jīng)堂里,有種種不同的根基。有些人聽了《修心八頌》以后,得到了很大利益,有些人僅僅得到了一個傳承,還有些人覺得無所謂……現(xiàn)在,我們得到了寶貴人身,又遇到了這樣甚深微妙的法要,所以,你們要依靠這個《修心八頌》好好地修行。最后,將講聞《修心八頌》的所有善根都回向給一切眾生。
發(fā)表評論 評論 (3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