孜孜向學 德藝雙修
——《魏興臣藝術典藏》序
魏興臣先生作為一名醫(yī)學領域的中西醫(yī)結合專家,已經(jīng)碩果累累。他在專業(yè)之外,以書法為課徒,到處拜師訪友,廣結翰墨善緣,瀏覽古跡名碑,收藏古硯名印,兼收并蓄,獲益良多。目前,魏興臣先生呈現(xiàn)的書法藝術風格,可以用“簡約”或“率真”四字來概括!昂喖s”與“率真”,是藝術創(chuàng)作的高境界,簡而不單,筆簡而意豐,樸拙而率真,方能耐人尋味。魏興臣先生早期以唐楷為宗,并參以晉人筆意,剛毅渾厚而不失溫潤。在他擅長的行草書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他幾十年的書法積累與沉淀,也就是說,他成功地捕捉到了行草書的藝術真諦,用輕松簡約的書法藝術語言,表現(xiàn)出了自然流暢的節(jié)奏和縱橫瀟灑的氣質(zhì)。所謂“矯若游龍,疾若驚蛇”是也。 作為修養(yǎng)全面、性趣廣泛、風格獨特的藝術家,魏興臣先生在醫(yī)、書兼修之余,涉足文房四寶、名人字畫和宮廷老茶等方面的學習與研究,且收藏頗豐。在典藏、鑒賞和創(chuàng)作方面,看似無關宏旨的關聯(lián),卻對他的藝術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把玩品評,以茶論道,詩、書、畫、印合宗,既相互浸潤,又相映成趣,令人感奮。其次,魏興臣先生亦是一位詩者與歌者,他身上那種光芒奪人的精神氣象,他筆下那種飛騰跌宕的學者品質(zhì),又是一般為官為文的書家所沒有的。毫無疑問,魏興臣先生是一位充滿頑強生命力的藝術家。
捧讀《魏興臣藝術典藏》作品清樣,感慨尤深。作者在中國傳統(tǒng)藝術領域多方面的藝術成就令我折服。先生以一位勤勉而厚重的博學之士形象出現(xiàn)在讀者面前,深感可敬可佩。我與魏興臣先生的認識,有一個由遠及近、由淺入深的過程。在他的書法作品中,有不少他創(chuàng)作的詩詞佳句,讀來意趣高雅,情感真摯,文字樸實,無矯飾或狂傲之語。先生的書品,一如其人品,平易謙和,內(nèi)涵深厚,不故作丑拙,而是逸情高致,真力彌漫,閃爍著生活的光輝,折射出強大的人格魅力。人生有此一境,堪稱足矣。
在藝術的天地里,他并不孤獨,他是快樂的,打開他的藝術畫卷,他要用他的詩與心靈對話,與朋友對話。此刻,中原大地正以溫厚博大的胸懷,接納了他的勤奮,他的才華,他的執(zhí)著與他的夢想
春天已經(jīng)到來。春天是旺盛的,春天是清澈的,春天是改變,亦是創(chuàng)造。預祝魏興臣先生取得更大的藝術成就。
王猛仁
2021年2月2日
書 法
著名書畫大師陳大章先生為魏興臣書法作品題跋
藏 品
詩
跨越康河連接國王學院與皇后學院的數(shù)學橋,與康橋毗鄰,為牛頓設計并建造。
再別劍橋
懷著對知識的渴求、敬畏和向往
我踏進了世界名校英國劍橋
乘坐一葉扁舟
穿過皇后學院里250年前牛頓留下的數(shù)學橋
吟誦著徐志摩《再別康橋》的千古絕唱
劃著康河里流淌著歲月的槳
穿越國王學院的后花園
在知識的海洋里蕩漾
圣約翰學院里
捧讀金庸的《天龍八部》
先生雖己駕鶴西去
而來自東方的射雕英雄
正在西方大不列顛島國里翱翔
三一學院門前的蘋果樹旁
我享受著地球的萬有引力
實在弄不明白
一個蘋果落地
怎么會使牛頓產(chǎn)生人類社會中只有他才有的奇想
走進劍大
在知識的殿堂里我汲取了天地之靈氣
面對誕生在這里
推動歷史車輪滾滾向前的偉人巨匠
我倍感渺小
如同宇宙中隨風漂浮著的一粒砂
走出劍大
久久不能平復我激蕩的思緒
也像徐志摩一樣寫一 段文字流芳百世吧
......
我苦于知識匱乏
在有限的詞庫里實在找不出與之匹配的詞章
再別劍橋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
旅 途
當年
我的從醫(yī)夢已變?yōu)楝F(xiàn)實
曾沉醉于肉桂大棗
流連于甘草木瓜......
一件白大褂
讓傳統(tǒng)中醫(yī)煥發(fā)新的生機
懸壺濟世走天涯
曾經(jīng)深造江城學府
也曾煙波江上中流擊水
用詩文把壯美的風景描畫
登臨黃鶴樓
品味崔顥李白
畫意詩情里
把蛇山踏在腳下
.....
如今
我向往真正的返璞歸真
已洗盡脂膏鉛華
正采菊東籬下......
在自己的收藏里
烹一杯醇厚的香茗
品一口浸滿人生百味的老茶
透過不絕升騰的煙霧
破解可以傳承的基因密碼
與古董交融
和歷史對話......
去發(fā)掘
曾經(jīng)的人情冷暖
曾經(jīng)的興衰成敗
曾經(jīng)的雪月風花......
在一縷縷飄散的清香里
參悟四諦茶經(jīng)
燙壺溫盞
燒水煮茶
既然崇尚老子的道法自然
那我就把這杯茶分成三盞
一盞留給塵世任人評說
一盞存放在自己的回憶里氤氳散發(fā)
余下一盞
用我飽經(jīng)命運磨礪的雙手
輕輕地把它放下......
茶
發(fā)表評論 評論 (2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