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詩亦畫,最美豐子愷畫中詩
《己亥雜詩·其五》
【清代】龔自珍
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古 典君:1947年豐子愷舉家遷往杭州,暫住西湖湖畔,《落紅不是無情物》一畫即創(chuàng)作于此時。豐子愷以“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來鼓勵友人“莘畊 仁弟”堅持出于常人的夢想。畫中的“落紅”隨風飛舞,毫無融入泥土的凄清悲慘,反而充滿勃勃生機。雖與原詩的意境有所出入,卻因這種反差,營造出新的意 趣。
《隨園詩話》
【清代】袁枚
春好因?qū)し酵饨,小樓高出萬松梢。
山童遙指向予笑,開士作家如鳥巢。
古 典君:山間青松之上,一間小亭懸于山邊。桌邊品茶的男子,倚欄觀景的女童?此坪唵蔚鼐拔,真實地再現(xiàn)了詩中的意境。若是止于此,畫面似乎少了一些玩味之 處。豐子愷又用寥寥三筆勾勒出三只由遠及近的飛鳥,對應“開士作家如鳥巢”,成為點睛之筆。這正是如俞平伯所言,欣賞豐子愷的畫應該是去“讀”,而不是去 “看”。泰戈爾曾說:“豐子愷的漫畫是詩與畫的具體結(jié)合,也是一種創(chuàng)造,高度藝術(shù)所表現(xiàn)的境地,就是這樣。”

《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
【五代】李煜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
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
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古典君:“無言獨上西樓”將人物引入畫面!盁o言”二字活畫出詞人的愁苦神態(tài),“獨上”二字勾勒出作者孤身登樓的身影,孤獨的詞人默默無語,獨自登上西樓。神態(tài)與動作的描寫,揭示了詞人內(nèi)心深處隱寓的很多不能傾訴的孤寂與凄婉。

《千秋歲·夏景》
【宋代】謝逸
楝花飄砌,簌簌清香細。
梅雨過,萍風起。
情隨湘水遠,夢繞吳山翠。
琴書倦,鷓鴣喚起南窗睡。
密意無人寄,幽恨憑誰洗?
修竹畔,疏簾里。
歌余塵拂扇,舞罷風掀袂。
人散后,一鉤新月天如水。
古典君:那是茶樓的一角,夜已深,窗外的喧囂也被黑暗一點點吞噬,安靜得只能聽到一兩聲蟬鳴和遠處的蛙叫?腿藗償y著夜色各自歸家,桌上散放著茶具,卷起的簾外,一彎新月高高掛著。觀者只嘆,人間聚散終有時,言猶未盡,茶香尚在。孤寂的夜色里,空對月,讓人倍感天涼如水。
《思帝鄉(xiāng)》
【唐代】韋莊
春日游,杏花吹滿頭。
陌上誰家年少,足風流。
妾擬將身嫁與,一生休。
縱被無情棄,不能羞。
古 典君:試想“春日”是何等美好的季節(jié),草木之萌發(fā),昆蟲之起蟄,一切都表現(xiàn)了一種生命之覺醒與躍動。而“春日“之后更加一游”字”,則此“春游”之人的春 心之欲,隨春物以共同萌發(fā)及躍動從而可知。而春游所見之萬紫千紅鶯飛蝶舞之景象也就從而可想了。其后再加以“杏花吹滿頭”一句,則外在之春物遂與游春之人 更加了一層直接的關(guān)系,其感染觸發(fā)之密切乃竟有及身滿頭之情勢矣。
《少年行四首·其一》
【唐代】王維
新豐美酒斗十千,咸陽游俠多少年。
相逢意氣為君飲,系馬高樓垂柳邊。
古典君:一斗新豐美酒價值十千元。京都長安有很多的游俠少年。今日與你相逢,一見如故,為你開懷暢飲真是痛快。我們的馬就系在高樓下的垂柳邊。

《夏日田園雜興·其七》
【宋代】范成大
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
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
古典君:那些孩子們,他們不會耕也不會織,卻也不閑著。他們從小耳濡目染,喜愛勞動,于是“也傍桑陰學種瓜”,也就在茂盛成陰的桑樹底下學種瓜。這是農(nóng)村中常見的現(xiàn)象,卻頗有特色。
《題西太一宮壁》
【宋代】王安石
柳葉鳴蜩綠暗,荷花落日紅酣。
三十六陂煙水,白頭想見江南。
古典君:濃郁的柳葉,深綠如煙,傳來了陣陣知了的鳴叫。落日照射著荷花,增添了幾分紅暈,一段柔嬌。這三十六陂無盡的綠水,籠罩著淡淡的煙霧,使我這個白發(fā)人,不由得想起了江南的風貌。
《過蒲田》
【清代】蘇曼殊
柳陰深處馬蹄驕,無際銀沙逐退潮。
茅店冰旗直市近,滿山紅葉女郎樵。
古典君:當豐子愷先生的箋紙畫《滿山紅葉女郎樵》撲入眼簾時,不由心中流淌著一股清雅之溪。這幅取材于一代情僧蘇曼殊《過莆田》詩句的小畫憑簡潔的線條、優(yōu)雅的姿態(tài)以及女郎臉上泛著的淺淺笑意,抒發(fā)著作者對勞動以及勞動者的尊崇。

《姚江》
【宋代】曇瑩
沙尾鱗鱗水退潮,柳行出沒見漁樵。
客船自載鐘聲去,落日殘僧立寺橋。
古典君:江水退潮以后,沙灘上只留下鱗鱗波痕。漁民樵夫出沒在綠柳行間,一片繁忙。載著寺院悠揚的鐘聲,客人的航船已遠遠離去。在落日夕照下,只有送客的寺僧還久久地站在寺廟旁的橋頭。
整理|古典君
轉(zhuǎn)載請聯(lián)系古典君
需注明來自“古典書城”及ID“gudianshucheng
發(fā)表評論 評論 (7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