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品詩賞詞
林逋是北宋著名的隱逸詩人,他的后半生一直在西湖邊的小島上生活,足不出戶、梅妻鶴子,心情放松、胸襟恬淡。不由于詩人的活動范圍狹窄,其作品也多描繪自然風光,抒寫自己的內心情感。
不過詩人卻獨自享受著這種清靜淡泊的生活,其詩境也顯得高閑,極富孤峭色彩。詩人徜徉在山水之間,流連于梅枝之下,毫無煩惱,更不見憂愁。
有一次詩人泛舟湖面,就即興創(chuàng)作了一首詩,表達了作者外出歸來后的所見所聞,充滿了詩情畫意。下面分享林逋湖上晚歸,吟誦了一首佳作,寫景如畫,不愧是北宋的隱逸詩人。
湖上晚歸
北宋:林逋
臥枕船舷歸思清,望中渾恐是蓬瀛。
橋橫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
翠羽濕飛如見避,紅蕖香裊似相迎。
依稀漸近誅茅地,雞犬林蘿隱隱聲。
作者與世隔絕,卻非常喜歡田園山水,首先點出自己乘船回家,途中景色迷人,仿佛幻境,“臥枕船舷歸思清,望中渾恐是蓬瀛!痹娙祟^枕船舷,歸意極濃,也許是因為很久沒有回到孤山了,心里一直牽掛著他的梅花和野鶴。
詩人舉目四望,周圍碧波蕩漾、云霧茫茫,小船好像正在蓬瀛仙界里穿行。才子不慕功名,與權貴絕交,雖然生活儉樸,卻少了很多世俗的憂慮,心境澄清,快樂逍遙。
接下來進一步展現(xiàn)歸途中的靜態(tài)景象,“橋橫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 時值秋天、色彩斑斕,小橋流水、山寺云峰,都在夕陽晚照之中顯得非常寧靜,它們似乎都不想打攪詩人的思緒,也好像正享受著璀璨晚霞的沐浴。
“橋橫、寺倚”,表現(xiàn)出景物悠然的狀態(tài),也委婉地抒寫出作者并不急于回家,而是很喜歡這種幽靜和安閑的行程。蘇軾曾稱贊林逋“神清骨冷無由俗”,這位世外高才雖然沒有李白、杜甫那樣光芒萬丈,但是能得到東坡先生的褒獎,可見其不凡的風度。
頸聯(lián)轉而描寫歸飛的小鳥和水中的紅蓮,“翠羽濕飛如見避,紅蕖香裊似相迎!眲傁逻^一陣小雨,鳥兒的翅膀濕漉漉的,正安靜地棲息在水草邊?椭鄣拇瑯@動了它,鳥兒趕緊振翅飛走。
湖面上微風輕拂,粉紅色的荷花姿態(tài)婀娜,仿佛正在熱情地歡迎詩人的歸來。作者采用擬人手法,“如見避、似相迎”,細膩生動地展現(xiàn)了湖面上的動植物,也傳達出詩人愉悅的心情。如果詩人歸心似箭,心中就會心無旁騖,不可能如此細心地進行觀察和描摹。
終于靠近目的地了,結尾表達了作者恬淡的心境,“依稀漸近誅茅地,雞犬林蘿隱隱聲!贝瑑弘m然不緊不慢地在水面行駛,但是因為風平浪靜,不知不覺地就到達了小島,詩人遠遠地就能聽到雞鳴、犬吠之聲。
誅茅地,引用屈原作品中的句子,“寧誅鋤草茅,以力耕乎”,作者以此表明自己甘心隱逸、不求名利的決心。世人不懂林逋的情趣,等到其離世后,宋仁宗賜謚其和靖先生,也算是對他的一種尊重之意。
林逋的這首七律抒寫流暢,寫景如畫,實乃不可多得的佳作。開篇先點明湖上歸家的主題,后面便圍繞其逐步展開。作者由遠及近地描寫,動靜結合、交替變化!翠羽紅蕖”,顏色鮮明;“雞犬林蘿”,有聲有色。
林逋的七律詩作在其全部作品中占比很大,不僅得到了蘇軾的肯定,而且也深受廣大讀者的歡迎。詩人過著與世無爭的隱居生活,雖然生活條件艱難,但是他卻沒有絲毫怨言,也并非沽名釣譽,而是非常享受這種天人合一的境界,值得后世稱頌!
發(fā)表評論 評論 (1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