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先生自幼便酷愛舞文弄墨,喜好中國書畫;20歲時跟隨錢行健先生學藝,為錢氏入室之弟子。隨恩師習字作畫,寫生游歷, 做人做事,受益良多。三十余年,陳志宏筆耕不輟,潛心花鳥,從錢先生的身上,他不僅學到了許多繪畫技巧,最重要的還是感動 于錢先生對藝術精益求精和孜孜不倦的精神,以及他低調(diào)隨和、與人為善的人品;而這八個字也成為了陳先生做人的準則。
與陳志宏先生相識,是因為工作的關系,筆者作為陳先生電視專題片的編導,對陳先生的為人處世和從藝之路,自然也比較熟 悉。在一來二往的合作過程中,筆者十分欣賞陳先生的敬業(yè)以及他謙和的為人,故而也成為了朋友。應該說在人才輩出、精品紛呈 的海上花鳥畫壇,陳志宏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中堅骨干。他有著深厚的傳統(tǒng)功底和扎實的繪畫技法;他的筆墨酣暢淋漓,清新秀潤; 蒼勁有力的線條源自于他對書法藝術的理解,那種靈動的質(zhì)感在虛實快慢之間充滿了生命的氣息;而他的色彩則厚實又不失雅致。 梅蘭竹菊和牡丹、松鶴都是陳先生擅長描繪的題材;他筆下的雄鷹,氣勢逼人;仙鶴則靈氣十足;牡丹富貴,寒梅傲骨,蘭谷幽香, 好一派派生機盎然的景象!
而筆者對于陳先生的紫藤更是情有獨鐘,他畫的紫藤不拖泥帶水,藤蔓間滿是春天的氣息。一朵朵花瓣像一個個清脆的風鈴, 細細碎碎、密密疊疊;一道道藤條,直掛云木,宛如豎起的屏風;高貴的紫色神秘而恬淡。紫藤花下點綴一對鴛鴦或幾只小鳥,全 然使畫面鮮活了起來。紫氣東來,紫氣東來,說的便是此吧! 陳先生對作品、對自然的準確把握源自于他對生活的真切體悟。年輕時的陳志宏在國內(nèi)就已嶄露頭角;之后游學日本的經(jīng)歷更是 大大豐富了他的創(chuàng)作語匯。日本繪畫的色彩表現(xiàn)和細膩的畫風為他的花鳥畫帶來了新的面貌,這段經(jīng)歷也使他能更好地把自然物象和 自己對生命的感悟有機地融合在一起。正如清代畫家石濤在《苦瓜和尚語錄》中所言:“墨非蒙養(yǎng)不靈,筆非生活不神,能受蒙養(yǎng)之靈 而不解生活之神,是有墨無筆也;能受生活之神而不變蒙養(yǎng)之靈,是有筆無墨也。山川萬物之具體,有反有正,有偏有側,有聚有散, 有近有遠,有內(nèi)有外,有虛有實,有斷有連,有層次,有剝落,有豐致,有飄緲,此生活之大端也。”可見,筆墨之妙全是從生活中 來,而這千姿百態(tài)的現(xiàn)實生活又必須憑借著畫家深入體驗生活才有可能認識傳統(tǒng)的來源,挖掘自然造化的美麗和生活的意義。所以, 我們在陳先生的作品中能夠體悟到生命與自然的和諧,以及一種壯志凌云的宏圖。
在傳統(tǒng)的探索中,陳志宏不緊不慢,一步一個腳;在繼承錢氏花鳥精髓的同時,他也不忘尋求自身的面貌。回國之后的陳志宏, 更專注于花鳥畫的研究和探索。近日,陳先生又創(chuàng)作了不少新作,便約筆者于其蘊玉齋中欣賞。陳先生是勤勉的,畫齋里堆滿了畫; 他畫畫不僅是手勤,而且是腦子動得快,這才是最主要的。沒有胸有成竹的淡定,怎會有一氣呵成的作品。所以看陳先生作畫也是一 種享受,看似寥寥數(shù)筆,其實早已了然于胸。他向筆者一一展現(xiàn)著自己的成果,井井有條地述說著創(chuàng)作的感受;其中一批《瓶花》作 品,頓時讓人眼前一亮!靈活的線條輕松地勾勒出各式花卉的形狀,明亮豐富的著色,變形有趣的花瓶,再加上巧妙的布局,使得畫 面的現(xiàn)代感極強。陳先生說他一直在嘗試不同的方法,希望自己的創(chuàng)作能有更大的突破。這個系列的作品借鑒了一些油畫的色彩和形 式,而這其中的火候,陳先生倒是把握得相當?shù)轿弧嘁还P,少一色,氣息和韻味就全然不同了。恰到好處,是一種本事,更是一 種境界。
在筆墨紙硯間勤勉耕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其一是要持之以恒。這一個“恒”字就不了得——不但是對傳統(tǒng)的堅持與決絕,而 且是對信念的堅守,這是多少年的歲月歷練,多少回的彷徨選擇。如若心有旁騖,斷然是無法走到底的。其二是要知古曉今,博覽群 書。中國畫即是國粹,歷史悠久自然無人不知;今人或許無法再現(xiàn)古人的那股子精氣神,這也未必奇怪。世風不在,也無奈畫者筆下 缺點什么;但與古人接氣是一方面,如若能承上啟下,展現(xiàn)今世之風貌,自然也是一件雅事。于是乎,多少年的才學積淀才能含而不 露地展現(xiàn)于今日之作品之中?!無知過去和歷史,又何來的“與時俱進”,“開現(xiàn)代之氣”?其三,是要悟畫事之精髓。畫畫自然是 畫家喜好之事,如若是為了功名利祿,自然早些放棄繪畫而尋求其它;既然喜歡就必定會窮盡一身之心血而上下求索,無論結果如何 都無怨無悔。若能尋得個神品,則是出乎意料;能品,自然也是一樁好事;而這逸品自然無法強求,千百年來有幾人?而筆者認為畫 事之精髓遠不止于此,還是一種氣度與胸懷,更是一種對人生的錘煉。不站在一定的高度來審視我們當今的畫壇,或許會被她表面的 “精彩”而蒙蔽了雙眼,所以要不斷反省自覺。這些話,善畫者都能明白,陳先生自然也是,他在繪畫耕耘的道路上也是萬般執(zhí)著的; 在他的創(chuàng)作中,不僅流露出對傳統(tǒng)的繼承和思考,同時也在不經(jīng)意間蘊藏著一種時代的創(chuàng)造精神。而陳先生低調(diào)內(nèi)斂、與人為善的處 世哲學正是他“畫品即人品”的體現(xiàn)。都說五十而知天命,在經(jīng)歷了幾次沉浮之后,陳先生的作品又呈現(xiàn)出新的生機;在未來的道路中,陳先生如果能從古今中外的文化瑰寶中汲取更多的養(yǎng)料,那作品必定會更上一層樓,我們翹首期盼著!
發(fā)表評論 評論 (1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