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軍
中國國家畫院書法篆刻院執(zhí)行院長。中國國家畫院研究員,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書法院研究員,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創(chuàng)作院研究員,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文化部青聯(lián)書法篆刻藝術委員會副秘書長,榮寶齋畫院教授。北京市西城區(qū)書法家協(xié)會副主席,北京市海淀區(qū)美術家協(xié)會副主席。
繪畫作品曾參加全國首屆中國花鳥畫展,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第八次新人新作展,中國當代著名花鳥畫家作品展(獲獎),中國書畫藝術節(jié)全國書畫家新作展(獲獎),全國中國畫展(獲銅獎),全國百名青年藝術家作品邀請展,全國畫院優(yōu)秀作品展,中國國家畫院年展,寫意中國全國中國畫提名展,作品及傳略輯入《中國美術年鑒》、《當代中國書畫家大辭典》等辭書。
書法作品曾獲慶祝建國35周年全國書法展一等獎,北京市書法展一等獎,全國第五屆中青年書法篆刻展優(yōu)秀作品獎,作品多次赴世界各地展出,并獲日本每日新聞社社長獎。
寫生有感
文/李曉軍
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我認為中國畫的臨摹與寫生可以借喻中國畫學中的讀書與行路的關系。
古寺聞香 43x33cm
農(nóng)家樂 43x33cm
臨摹在于學習,寫生重在感悟。中國文化,文隨心發(fā),跡隨心動。詩、文、書、畫莫不如此。詩中“白發(fā)三千丈,愁情似個長”,是心緒也;書法中“我書意造本無法”是心法也;繪畫中“畫神不畫形”,是心跡也。這些都是出于自然而又超越于自然的一種感悟,是中國文化的精髓所在。
山亭內(nèi)外 43x33cm
“神采為上”是中國這片土地上醞釀出來的審美情懷,神即為心,通心方可通神,中國畫的寫生即為畫學上的通心之道,不諳此道,必心隨景移,迷失在自然中,將心留在了眸子里,走入表面化的陷阱。
聽泉 43x33cm
觀古人畫作,挪山喚水,作雨呼云,移木栽花,怪石奇禽,多為借景顯人,是畫者心神的表象。這便是在中國畫者眼中的山和水,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山亦是山,水亦是水的原故。就賞者而言,畫者用心,賞者會心,所會之處,亦在心神,心心相映,一見如故。此乃中國書畫不見物象一跡相通相賞的原故。
武夷人家 43x33cm
寫生游歷是中國畫者成就物我同一的必經(jīng)之路,亦是一條極易迷失自己的困惑之路。
武夷山色 43x33cm
武夷山小景 43x33cm
延川小景 43x33cm
遠山籠宿霧 43x33cm
長亭古道 43x33cm
武夷山速寫
發(fā)表評論 評論 (0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