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李曉松的山水畫中,可以感受到一種超凡脫俗的精神境界,松風溪云、古風今雨、山高水長、心地空天,文人之心、清冷之心、山水之象、奇崛之象,不知天地間物物有一種生意,造化之妙,勃如蕩如,不可形容。
李曉松,1968年生于山東淄博,中國藝術研究院創(chuàng)作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戲曲學院傳媒教育學院客座教授、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
山水中超凡脫俗的精神境界
從李曉松的山水畫中,可以感受到一種超凡脫俗的精神境界,松風溪云、古風今雨、山高水長、心地空天,文人之心、清冷之心、山水之象、奇崛之象,不知天地間物物有一種生意,造化之妙,勃如蕩如,不可形容。這是心靈的鏡像,自然造化之神工,山水之神性在此間得以揭示。他的山水畫從整體上來說,筆墨規(guī)范法度謹嚴,氣象雄渾又饒有聲韻,呈現(xiàn)出自樹一幟的繪畫風格。這樣的作品一定能在藝術探索的道路上走得更高更遠。
著名美術理論家付京生先生評李曉松畫:從李曉松作品的畫面氣象上看,他的作品中,蘊含有孔子向往的那種沐于沂水、歌于春風的志趣顯現(xiàn)。在本質(zhì)上,他的筆墨精神,發(fā)揚的是“依于仁”的儒者,希祈通過“游于藝”的方式,而達于“以文載道”的文化思想。在這樣的思想情感澆灌下,他畫面中的宋人繪畫的天地精神和明清繪畫的文人筆墨意趣也就自然而然被喚醒并匯合在一起,聚集成以他的畫面為載體的合儒、釋、道于一體的思想文化水庫。
“曉月當簾,松風太古”—淺析李曉松獨樹一幟山水特色
在以浩茫雄渾為主的北方山水畫家中,李曉松的作品可稱之為婉約一派。畫面構圖的妥帖講究、細膩而極有耐心,皴染等等細節(jié)處的精致處理,都可以視為其具體的表征。古人常以“齊氣”來指稱齊地的文學藝術家身上所凝聚的特殊氣質(zhì)——既有北方人的豪宕之情,又不乏委屈婉轉的細節(jié)表達;既有骨耿排闥、一醉方休的痛快淋漓,又有對華美煊赫之氣派的追求。李曉松的作品是典型的齊人的表現(xiàn),細節(jié)處理的婉約并沒有阻止其痛快淋漓的豪情的釋放。
三千世界,一切有情--李曉松山水畫世界
畫家李曉松的心性與大自然是貼近的,他熱愛畫畫,為藝術而生,更以藝術為生命中最終追尋的目標而不停地行進著。時間在他手中不是捧也捧不住的流沙,讓人遺憾焦慮。時間對于他似乎是仁慈而舒緩的,慢慢地在他的手心里、指尖上緩緩流淌,婉轉悠然。
他畫的是自然界的山山水水,但又不知是何山何水,他畫的是自己胸中的丘壑。他用筆墨山水搭建了一座屬于他自己的世外桃源,想這世外桃源荒寒孤寂,沒有一人,即使有些微動物點綴其中也是或立、或臥似有似無,寧靜安詳。
在李曉松的畫作中,釋、道思想使他的繪畫中的圖像生命充滿了浪漫的氣息,而正是這種浪漫氣息,使他的畫面表現(xiàn)出狂狷之態(tài),所以,其筆墨有意緒飛揚之美;而他的畫面中的儒家思想的觀照,卻又能使釋、道思想掃凈出來一片晴空,令畫面境界之中的諸多意象的組合能喚醒我們心頭熱愛生命、熱愛生活,迥然高蹈的情感火種。
李曉松的山水畫的價值和體現(xiàn)
他的作品,在雍華浩大而清雄和豫的圖像中,總是閃爍著莊禪的奔放和高曠。這是長期浸染于中國古代先賢的文化思想,與之進行溝通,真正理解了中國畫所蘊含的文化精神的“奧秘”和顯現(xiàn)的“力量”所在所使然。
關于藝術價值指,他的山水畫圖像所構成的精神境界,深刻地為即下的時代創(chuàng)造了“像鳥兒自由飛翔的人”的文化心理所需要的精神棲居場所,這樣的“精神棲居”,一方面,是古代背井離鄉(xiāng)的人的“精神上的棲居場所”,另一方面,也是抽象意義上的跨越時空的現(xiàn)代人的“精神棲居場所”。雖然,在當代,許多畫山水畫的人都表現(xiàn)了這樣的境界,但李曉松的獨特之處,是立足中國的儒家思想,借助于老莊哲學,而在文化意圖上表達出了對米開朗基羅的《被縛的奴隸》和羅丹的《青銅時代》所承載的那種文化精神的超越?偟膩碚f,李曉松的山水作品,就是在這樣的意義上,具有了“古風風格”的“現(xiàn)代性”的。
“神游萬仞而快意,縱橫尺幅間而曠達”的意境
李曉松的作品,有現(xiàn)代藝術中的“魔幻”風格,頗似夏加爾的神采和意韻,但本質(zhì)上是東方的,表現(xiàn)的是大江東去,先賢的千古風流似在。這是純正地道的中國人的文化心靈質(zhì)地的顯現(xiàn)使然。他的作品中的浩然之氣,正大光明之境界與氣象,本質(zhì)上中國文化的核心價值在他的作品中的曲折反映。
李曉松自己說“在當今中國山水畫壇發(fā)展的形態(tài)中,作為一名山水畫家,通過對中國傳統(tǒng)繪畫的學習、研究,我深刻地了解到,臨習古畫不僅僅是研習其筆墨技法,也不是其間架結構,更重要的是其背后所隱藏的文化價值,以及藝術本質(zhì)的最原始的推動力——創(chuàng)造。”
山高水長,松林煙波,一溪寒月,漁舟無人,那青山寂寂的神秘天光,月下萬物的淡淡魅影,或在風雨中千巖萬壑的瞬變,目之所及,天地渾然,在心中構成連綿畫卷,浮若眼前。忽明忽暗的畫面中,心光隨天光變化明滅。山水無言,入禪空明。剎那的景象,剎那的震撼,留在心中卻是永恒的感動。
不可錯過的情感共鳴
當代北方山水之于傳統(tǒng)山水畫史的一個最主要的貢獻,就在于受自然啟發(fā)的意象性、心象性山水的挖掘和再造。這一動向來源于前輩們的寫生山水傳統(tǒng),但在年輕一代的畫家手中又有著不同于前輩們的新造。這即是求之于自然、復又求之于內(nèi)心的自由組合之后的現(xiàn)代融入。因為山水畫的傳統(tǒng)牽連和傳統(tǒng)滋養(yǎng),它們在視覺形態(tài)上似乎并不過分地夸張所謂創(chuàng)新的力度,而在內(nèi)心表達、形式節(jié)奏處理等方面卻又截然區(qū)別于過往的歷史。值得注意的是,這種風氣已經(jīng)形成了一種明顯的征候,一大批山水畫家們都在一定程度上表現(xiàn)出此種追求的傾向。而在其中,李曉松是應該值得特別關注的一位。
發(fā)表評論 評論 (4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