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級非遺大師 【達澤多吉】與尊師 嘎瑪德勒 1932 年生于西藏昌都市嘎瑪鄉(xiāng),是國內外公認的世界級畫家, 是西藏唐卡三大畫派之一——嘎瑪嘎赤畫派第十代杰出傳人。
嘎瑪德勒還是一位優(yōu)秀的老師,嘎瑪鄉(xiāng)的金工匠人在學習技藝初期,大多師從嘎瑪德勒,學習事物的基本造型和佛像的尺寸比例,其弟子多達200多人,遍及前、后藏區(qū)。現在,嘎瑪德勒已經成為對昌都地區(qū)唐卡畫匠、鍛造佛像銅匠以及寺廟建筑工匠最具影響力的一代宗師。嘎瑪鄉(xiāng)之所以被命名為“手工藝之鄉(xiāng)”,嘎瑪德勒的影響功不可沒。
嘎瑪德勒,1932 年生于西藏昌都市嘎瑪鄉(xiāng),是國內外公認的世界級畫家, 是西藏唐卡三大畫派之一——嘎瑪嘎赤畫派第十代杰出傳人。嘎瑪德勒5歲開始學習藏文,7歲學經,9歲開始學習繪制唐卡,14歲時便出師成為了一名唐卡畫師。15歲跟著父親到嘎瑪寺畫壁畫,16歲時在同齡人中第一個獲得堪布學位,17歲時受青海的甲波(部落首領)邀請繪制西藏著名的美郎熱巴傳說故事——《苦行者》,耗時八九年畫成的9幅唐卡受到甲波的高度贊揚!〕俗约簞(chuàng)作唐卡,嘎瑪德勒大師還花費了數十年時間總結、提煉了嘎瑪嘎赤畫派的繪畫技藝和理論知識,2004年,撰寫出版了《佛像底線祖?zhèn)骷挤ā芬粫,為保護和發(fā)揚唐卡藝術作出巨大貢獻。2006年,嘎瑪德勒被評選為西藏“十大民間藝人”之一。
達澤多吉,男,1993年生于拉薩。唐卡畫師,工藝美術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西藏唐卡噶赤畫派與古格畫派 】代表性傳承人 。師承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噶瑪噶赤第十代傳承人嘎瑪徳勒。2013年初在拉薩開辦了噶瑪噶赤唐卡藝術中心,尊師的心愿就是將噶瑪噶赤畫派的唐卡藝術原原本本地傳承下去。
2018年榮獲第四屆中國國際唐卡藝術展特殊獎;
2019年榮獲全國非遺文化工藝唐卡二等獎;
2020年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西藏唐卡噶赤畫派與古格畫派 】代表性傳承人;
唐卡的主要畫派
噶瑪噶赤畫派
噶赤畫派的創(chuàng)始人是公元16世紀出生在雅堆地區(qū)的南喀扎西活佛。南喀扎西活佛從小就拜許多繪畫高手為師,其中勉唐派繪畫大帥嘎丹夏覺巴·頁覺彭德對他的影響尤其顯著。南喀扎西活佛的繪畫在形體結構上以印度銅佛和勉唐畫派為準則,而繪畫風景和色彩運用則積極吸收明代工筆畫中的某些規(guī)律及技法,從而創(chuàng)立了著名的"噶赤派"。
國家級非遺大師 【達澤多吉 】作品 རྒྱན་དྲུག་མཆོག་གཉིས། ࿇ སྒར་བྲིས་ཐང་གའི་སྒྱུ་རྩལ ࿇ 精心細琢完成了佛陀的九位大尊者畫像,皆具眾德而各有所長,都是佛弟子中特別卓越之人。隨樂欲各執(zhí)一法門,合并起來才是真正的詮釋了佛法的意義所在。
其特點是人物造型強調表現個性,線條剛勁流暢,上色偏重青綠,雅逸清麗;畫面風景吸取明代重彩工筆畫山石瀑布、花鳥樹木的表現方法,營造出美妙神奇的藝術境界?偠灾,西藏唐卡藝術,在藏族固有的繪畫藝術基礎上,通過吸收、借鑒印度、尼泊爾和內地中原等地的藝術營養(yǎng)而逐漸形成獨具民族和地方特色的藝術形式。著名的《佛畫三百幅》、
《造像度量如意寶》等繪畫經典完全體現了藏族畫師們的繪畫學與美學觀。他們塑造形象時,主要采用藏族傳統(tǒng)的裝飾手法,把一些繪畫顏料加以配增或減弱,刪除不必要的細節(jié)以強調整體效果,
充分發(fā)揮了線條的色彩美和運動感。所以,藏族畫師們通過奇特的想像,用象征、比喻等藝術手法,繪出喜怒哀樂的神色,有的作品令人心驚目眩:有的令人肅然起敬,有的則情趣盎然。這些作品,
以其畫風獨特、筆調細膩、上色絢麗而名揚中外
位于康區(qū)德格縣的八邦寺寺廟創(chuàng)建者司徒班欽·卻吉迥乃(1699-1774)是噶瑪噶舉派三大轉世活佛中的一位重要活佛(其他2位是噶瑪巴和夏瑪巴)他是當時最有學問的活佛之一,
本身也是一位大畫家,他的轉世系統(tǒng)即當今的泰錫度仁波切(泰錫度即大司徒的諧音)。他的技法承襲噶瑪噶赤畫派,但他的畫風比起之前的噶瑪噶赤作品更加淡雅,人物花鳥更加細致,并且非常重視主尊頭光與背光的透明感。
2尼泊爾 風格 綠度母
宗喀巴大師,師徒三尊,國家級非遺大師 【達澤多吉 】作品,免唐畫派是15世紀以后影響最大的繪畫流派,主要流行于衛(wèi)藏地區(qū)。該畫派的創(chuàng)始人是勉拉·頓珠嘉措,出生于洛扎勉唐(今山南地區(qū)),
勉唐畫派由此而得名。他曾經拜薩迦一帶的畫師多巴扎西為師,
苦心鉆研,在繪畫藝術領域取得了很深的造詣。
他根據《續(xù)部》編寫了繪畫理論專著《造像畫如意寶》,并創(chuàng)立了勉唐畫派。該畫派造像法度精嚴,與傳統(tǒng)的塊面表現相比,尤其注重線條的運用,線條工整流暢,色調活潑鮮亮,變化豐富。
欽則畫派
欽則畫派15世紀中期以后流行于后藏和山南地區(qū),
欽則畫派 四臂瑪哈嘎拉
大師手筆 欽則欽莫的美麗世界
貢嘎曲德寺護法殿及二樓側殿壁畫
與同時期的勉塘派始祖門拉頓珠齊名,對于15世紀下半葉至近代的西藏藝術與美學發(fā)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創(chuàng)始人是貢嘎崗堆·欽則欽莫。他自幼酷愛美術,他所創(chuàng)立的欽則畫派直接承襲l4一15世紀流行于后藏地區(qū)的繪畫樣式并不斷創(chuàng)新。
欽則畫派和勉唐畫派的出現,給以前流行于衛(wèi)藏地區(qū)的尼泊爾繪畫樣式畫上了句號。欽則畫派在構圖上保持了尼泊爾繪畫中主尊較大的特點,但在風景表現上開始吸收漢地的繪畫風格。這個畫派尤其擅長表現具有陽剛之美的忿怒像,壇城的繪制精彩絕倫。
尼泊爾畫派
尼泊爾畫派主要流行于11世紀至13世紀。
騎著白色的文殊菩薩
尼泊爾 風格 白度母
在松贊干布時期隨同尼泊爾公主進藏的一些杰出的尼泊爾藝術家,把尼泊爾的藝術風格融入于西藏藝術之中,形成了唐卡中的尼泊爾流派。這個流派的繪畫以暖色調為主,主尊占有很突出的地位,
尼泊爾 風格 金剛手菩薩
尼泊爾 風格 綠度母
護法諸尊安排在四周整齊的小方格內,造像較為簡單,身段僵硬,著衣少而單薄,飾物沉重感強。
齊崗畫派
齊崗畫派 白度母
齊崗畫派 綠度母
齊崗畫派 綠度母 和 騎馬護法
齊崗畫派主要流行于13世紀的衛(wèi)藏地區(qū),由雅堆·齊烏崗巴活佛創(chuàng)立。雅堆·齊烏崗巴活佛是西藏歷史上最著名的畫家之一,自幼酷愛繪畫,不辭艱辛,云游各地,臨摹壁畫,后來形成獨特的畫風,創(chuàng)立了齊崗畫派。這個畫派的特點是它繼承吐蕃時期和分治時期的繪畫神韻,吸收了尼泊爾畫風的某些特色,把忿怒神像畫得身體矮小,頭部碩大,腹部隆起,而人物描繪則趨于自然流暢,裝飾圖案縝密,筆觸細膩,服飾富于變化。一般主尊的畫面較大,周圍畫像及背景范圍較小,背景大部分用紅、綠、藍三種顏色。
發(fā)表評論 評論 (2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