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齊白石的《山水十二條屏》在一場拍賣會上被拍出了9.315億元的天價,轟動世人。不過這也不是齊白石的畫第一次被拍出這樣的高價了,《蟬》就曾被拍出了8億的高價。
這幅畫上就只有一個小小的知了罷了,十二條屏與這只小知了比起來可以說是小巫見大巫,但是它到底能不能值這個價,在民間還是引起了不小的爭論。俗話說:“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只蟬在不同的心中自然也就值不同的價格。
但是若將這幅畫放大20倍,大家就會發(fā)現(xiàn)這幅畫的真正價值所在。對于國畫,普通人會有一種誤解,意味中國畫就是以寫意為主,所以畫作上寥寥幾筆有形有神、留白多就是好,比如齊白石的《蝦》就是出了名的寫意畫。
但事實上,國畫分為工筆畫和寫意畫兩種,工筆畫非常費功夫,也很考驗筆墨的功底,畫面精細真實;而寫意畫則看似粗狂,實則更考驗構思和著墨,藝術表現(xiàn)力強。但是若是打著“寫意”的幌子,以“虛弱”的筆法作畫,就是沽名釣譽之徒,是中國畫中的蛀蟲。
而齊白石的認可度之所以那么高,看看他的畫就知道他是集寫意畫和工筆畫兩者大成者,兩者皆已達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在山水、花鳥、草木畫中,白石老人的筆法簡潔干練,多以寫意為主,給人們留下很多的美好的想象空間。
比如即使是寫意的蝦,都好像是要從畫面中蹦出來似的。但是在畫草蟲時,白石老人更加傾向于工筆畫法,很少寫意。在他所作的蜻蜓、蚱蜢、螳螂等所有的草蟲畫中,蟬是最為突出的。
而這只8億的《蟬》就是白石老人的工筆畫已經達到出神入化的地步的經典之作。乍一看之下,不過是像極了真蟬的畫,但是
那
放大鏡一瞧,首先就能看出齊白石的認知細致。
俗話說,“想要畫竹,得先胸有成竹”,齊白石下畫蟬之前已經將蟬仔仔細細觀摩了很多遍。小小的復眼,短短的兩條小觸角,前中后胸無一不畫得精致,腿部的剛毛都被他畫了出來。
有趣的是的,齊白石畫蝦,蝦有6個腹節(jié),他偏愛畫5節(jié)。但是他畫蟬的10個腹節(jié)一個也不少,最后的第9節(jié)和第10節(jié)形成一個尾節(jié),他也沒放過這個細節(jié)。但是能體現(xiàn)齊白石的筆工精湛的并不在于此,而是在于蟬翼之上。
若不是仔仔細細地觀察,大家一定不會發(fā)現(xiàn),齊白石的不僅僅是畫了蟬的大翅,還畫了夾在中間的小翅。此外因為中國畫不考慮光線、視角、方位等問題的特殊性,畫蟬翼是十分考驗筆法運用的,著墨輕了則虛浮,著墨重了則顯沉重。
但是齊白石畫的蟬翼卻真正做到了輕薄之感,帶給人的生動感甚至比真蟬更甚,說“薄如蟬翼”,用齊白石畫的蟬翼來做例子,那再恰當不過。就算是水墨畫的蟬,人們仿佛都能聽到蟬正在高歌“知了”一般。
就像齊白石老人自己說的:“不似則欺世盜名,太似則媚俗,吾畫在似與不似之間”。看來白石老人對于寫意畫和工筆畫也曾經有過糾結,畢竟一幅畫到底好不好,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判定的。而他的理念就是堅持本心,意實結合,力求感情真誠地流露和完美的藝術表達。
發(fā)表評論 評論 (3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