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狷與禪墨—中日友好書畫藝術交流展在東京開幕
◆《日本華僑報》記者 蔣豐 郁叢嘉


8月18日下午,日本東京日中友好會館美術館內,由日本吉林大學校友會主辦的中國國畫家黃菊的作品與日本書道家杭迫柏樹的作品并置展出,墨色氤氳間,一場跨越時空的中日藝術對話正式啟幕。這場名為“狂狷與禪墨:中日友好書畫藝術交流展”的聯(lián)展,以50余件書畫作品為媒介,不僅呈現(xiàn)了兩位中日藝術家對傳統(tǒng)精神的當代詮釋,更為中日民間交流注入新的美學動能。

作為當代中國著名的禪意畫家黃菊,推出的作品禪意濃濃。似乎把數(shù)十京華煙云都凝成了宣紙上的云水禪心。記者忽見那幅《貓毛,你大爺永遠是你大爺》的題款,恍若瞥見初春料峭里,青澀少女攥著泛黃地圖在北京的胡同口踟躕,被一聲“大爺”驚得手足無措——那聲帶著鄉(xiāng)音的稱呼,原是故鄉(xiāng)最溫軟的晨露,卻在異鄉(xiāng)檐角凝成刺骨的冰凌。

轉過展角,水墨氤氳間忽現(xiàn)《一即是一切》的玄妙。墨色自濃轉淡處,似有晨鐘暮鼓自云端跌落,將紅塵萬相都揉碎在留白的禪意里。畫家以枯筆勾出花,恰似佛陀指尖拈起的那朵金蓮,載著觀畫者渡向空明之境。

記者喜歡她的那幅《粗茶淡飯》,素籃外兩三點蔬果,墨色濃淡間竟溢出生活的本色甜香。黃菊以寫意筆法捕捉的,何嘗不是“一簞食,一瓢飲”的至簡至樂?轉角處《山水,行到水窮處》的題跋又引記者駐足,但見墨色層疊如云嵐,那一葉扁舟恍若大唐“詩佛”王維輞川別業(yè)里的松風,正將“坐看云起時”的偈語,吹進每個觀畫人的心竅。

黃菊的禪意水墨堪稱當代畫壇的清供。她以女性特有的細膩,將禪宗公案化作筆底煙云,在《貓》系列中可見其幽默機鋒——將市井稱呼的錯位升華為對生命本質的叩問,那只慵懶的貍奴實則是參透“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的智者。
墨色運用上,黃菊獨創(chuàng)“禪灰三疊”技法,以淡墨打底、中墨塑形、濃墨點睛,使《不唱贊歌》中那只閉目養(yǎng)神的母雞,連雞冠都透著勘破紅塵的睿智。

在記者看來,這種“狂狷”風格,既是對中國明代徐渭潑墨大寫意的精神延續(xù),也暗合德國黑格爾辯證法中“正題——反題——合題”的哲學框架——藝術家以破碎的山水符號反抗程式化審美,又在現(xiàn)代化景觀的嵌入中重構時代語境。

九十二載春秋凝于筆端,杭迫柏樹先生攜著東瀛的晨露與長安的月光,在宣紙與和紙的褶皺里鋪展出半生狂狷。這位踏遍中國山水的日本書家,以枯筆蘸取歲月的風霜,在丈二匹的素絹上寫下唐代“詩圣”杜甫《兵車行》的蒼!砂刂Ω砂愕哪弁H蜷如鐵,將盛唐的悲愴鑄成青銅色的碑林。
良寬禪師《勝任天真》的箴言在杭迫柏樹的飛白中蘇醒,他的漢俳《平生志已酬》的墨點恰似蘭亭流觴濺起的水花。最妙是那拼貼的玄機:日本和紙的肌理托著宣紙的柔韌,雙層介質間墨色氤氳,暈染出文化交融時特有的朦朧邊界——像晨霧中的富士山與泰山在云端相握,又似鑒真東渡的船帆與鄭和寶船的帆影在歷史長河中交錯。

“書法是尋找最大公約數(shù)的修行! 杭迫柏樹老人布滿皺紋的手撫過案頭《禊帖》,枯筆在紙面摩擦的沙沙聲,恍若中日兩國書法家跨越千年的私語。當黃菊的禪意如古寺青燈時,杭迫先生的狂草恰似烈火焚天,一柔一剛間,共同叩響藝術無疆的晨鐘。

主辦這次畫展的吉林大學日本校友會會長張曉光代表主辦方致辭時強調“書畫為媒,交流為橋”,肯定了展覽在促進文化互鑒上的意義。

日中友好會館中國代表理事黃星原指出,日中友好會館作為全世界中日兩國共同出資建設的唯一交流平臺,此次展覽不僅是藝術盛事,也是對民間友好的積極推動。

日中協(xié)會理事長瀨野清水高度評價展覽,稱“狂狷”精神代表理想人格,“禪墨”意境展現(xiàn)東方美學,兩者結合形成極具力量的藝術表達。

杭迫書藝館館長張敏表示,黃菊的作品意境深遠,筆墨出神入化。杭迫柏樹作為當代日本書壇巨匠,不僅在日本影響深遠,去年也在中國成功舉辦個展。此次與黃菊的聯(lián)袂展出,不僅展現(xiàn)了藝術的交融,也為推動中日民間交流和友好往來增添了新的力量。

吉林大學校友、畫家黃菊表示,在日本舉辦水墨畫展是她的心愿,在校友會的支持下得以實現(xiàn)。她強調,中日書畫交流源遠流長,書畫是兩國毫無障礙的交流語言。能夠與日本書道巨匠杭迫柏樹先生同臺展出,她深感其作品中晉唐書法的氣韻,與自己在書法和篆刻上的探索一脈相承,是一段難得的藝術緣分。

日本華人美術家協(xié)會會長王子江回顧中日書畫交流歷史,盛贊此次展覽堪稱“里程碑”,他認為黃菊的作品兼收古意與新思,清新自然,直抵人心。

橫濱國立大學教授赤木范陸從歷史角度闡釋書畫藝術在中日文化交流中的意義,指出“狂狷”與“禪墨”的融合,象征兩國藝術的精神共鳴。

開幕式由健圖(東京)文化中心負責人黃貝貝、吉林大學日本校友會秘書長喬紅主持。

“狂狷與禪墨”的二元張力,為傳統(tǒng)書畫的現(xiàn)代化轉型提供范本。正如黃山美術社社長陳建中所言,“當黃菊的潑墨遇見杭迫柏樹的枯筆,我們看到的不僅是技法的碰撞,更是兩個民族對‘和平’的相同注解!
發(fā)表評論 評論 (2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