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筆會”
“筆會”一詞近年使用頻率不斷攀升。遠至國家電視臺,近至省市“書畫組織”;下系民間書畫愛好者。多者上百人參加,少者三五人,成群結(jié)隊!肮P會”之風(fēng)已演為一種時尚。開口便說我參加了某某筆會,心里那暢快,雖甘酒入口,爽而不可與其匹敵。雖美味佳肴難與之相提并論。其喜也、憂也只有真實體驗方得知曉,方得體悟其中之三昧。
再加上媒體,電臺,筆吏們的鼓噪。一時間甚囂塵上。不參加此活動不能顯其高雅。不入此群不能顯其脫俗。其高雅乎、俗乎。清者自清。濁者自濁。
前年春上,見報載圖片。毛澤東詞“沁園春·雪”。也是筆會上的作品。把“頓失滔滔”,寫成“頓失濤濤”。把“唐宗宋祖”,寫成“唐鐘宋主”。實讓人啼笑皆非。先不說其對詞意之理解,背不下來現(xiàn)場丟面子。那責(zé)任編輯的水平令人不好說。再看羅列的頭銜更讓人無語。
還有書寫杜牧·山行一詩;本來是“白云生處有人家”,卻寫成“白云深處有人家”?赡苁菍υ娨饩持斫庵畎?余理解為有白云繚繞山間,其云蓋于“人家”之處是看不到“人家”的,正是有“炊煙”升騰而斷為有“人家”的。如能看到“白云深處有人家”,不使用能透視的高科技眼鏡是很難辦到的。不知這樣理解對否。這可是一首黃童皆能背誦的、小學(xué)課件里就有的詩呀。
愚以為“以書畫之美育,輔助社會之德育!笔菬o可厚非的。深刻地去理會書畫之本真,于社會德育有益。而“筆會”既能擴大其影響。以能引來觀眾而增加“書畫的人氣!笔墙涣骱驼J知的非常良好的途徑。益大。
而從另外一個層面觀之,尚有商榷之處。記得九零年我負責(zé)單位的“書畫組織”活動。每年搞幾次“筆會”。尤其一年一度的“迎春筆會”,是不可少的。參加人四五十人,加上觀眾也有百十號人。雖然在嘈雜聲中“書畫作品”也能說得過去,但總有不盡人意處。后來我與常委出了一個損招。叫“命題筆會”。其真實目的是為了檢驗一下我和大家真實的、個人的書畫水平。結(jié)果出了好多個狀況。平日瀟灑不群的書畫者眉頭緊鎖。好大不樂意。勉強為之,字畫水平均不如前。有的根本索性就不拿筆了。說:“畫不了,寫不了”了。其實這一方法是書畫者最不原做的事了。書寫內(nèi)容不是自已平日喜歡的內(nèi)容。心手不能相合。畫者不是平日喜畫的內(nèi)容,筆墨不得相發(fā)。焉能出彩。這也是主動與被動的最終結(jié)果。熟練水平也是重要因素。
還有一位常參加筆會的書友道出了實情。他說平日在家練寫對聯(lián),有二、三十個對子就夠了,寫得熟上加熟。有這些應(yīng)付“筆會”夠了。寫時果斷,不猶豫。后來他參加了歷時五個月文化部組織的“全國書畫萬里行”活動,收效頗豐。話回來吧。繁則煩也。
先說到這吧!敬請同道斧正。 2012、6、4偶記
發(fā)表評論 評論 (15 個評論)
所謂林子大了,什么鳥都有,可以不足為奇。
但作為中國書畫藝術(shù)的傳承者,應(yīng)該潔身自好。
應(yīng)該時刻把德與藝擺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千萬不能葉公好龍,出盡丑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