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大荔——同州“棗肉沫糊”
大荔棗肉沫糊,源于唐代,是以當?shù)?/SPAN>"三大寶"之一的'馬牙棗'為主料制作的,另加面粉、豇豆、堿面、糖等精制棗肉汁、制豇豆湯、制沫糊三道工序熬制而成,其色紅味甜,滑潤可口,健脾開胃,老幼皆宜·
說到棗沫糊的來歷,在關中和大荔一帶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相傳,唐貞觀年間,陜西同州有一位貧苦雇工,名叫張誠,為人憨厚,忠誠老實,受雇為一家財主專門栽培棗樹。 狠心的財主,一天只供他一塊“蒸餅”食用。他餓得實在難受,就把落在樹下的爛棗煮成糊糊充饑。繁忙的秋收季節(jié)過去了。雇工張誠不但沒有餓壞,反而容顏紅潤,精神煥發(fā),身體更加強壯了。這便引起了財主的懷疑,但卻不知其中奧秘,第二年便以張誠偷賣他家紅棗的罪名而解雇了。
張誠從食用棗肉糊糊得到啟示,體會出棗肉有滋補強身的好處。為了謀生,便在同州城內(nèi)開設了一個專賣棗沫糊糊小店,以當?shù)厥a(chǎn)的優(yōu)質(zhì)棗為原料,并以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現(xiàn)身說法,宣傳紅棗沫糊糊的滋補強身之效。同時,加入面粉、豇豆等,遂將名字稱作“棗沫糊糊”。果然顧客盈門,生意興隆。從此,同州棗沫糊的美名,不脛而走。不僅馳名關中東府,而且逐漸傳到京都長安(今西安市),并延續(xù)下來,成為同州和西安的一種名食。
發(fā)表評論 評論 (8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