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書法,寫得有味!
阮元《京邸小園雜詩》
阮元(1764-1849),字伯元,號蕓臺,又號雷塘庵主,晚號怡性老人,揚州儀征人,生于高宗乾隆二十九年甲申(1764年),卒于宣宗道光二十九年己酉(1849年),享壽86歲。
阮元少年即篤志墳典,廿五歲(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成進士,入翰林院任庶吉士,1790年授翰林院編修。一年后因學識淵博,受高宗賞識升任少詹事,入值南書房,1793年至1795年,提督山東學政,曾數(shù)游濟南名泉,留下不少贊泉詩,寫有《小滄浪筆談》,雜記濟南掌故風物等;廣交山東及寓魯金石學家,遍訪山東金石文物,在畢沅主持下,撰成《山左金石志》24卷,對山東乾嘉之際金石學的興盛貢獻頗巨。后歷任浙江學政,仁宗嘉慶三年(1798)返京,任戶部左侍郎,會試同考官,未幾又赴浙江任巡撫,撫浙約十年。在任期間,除吏治軍政之外,又糾合浙江文人,編書撰述不輟。嘉慶六年(1801)在杭州建立「詁經(jīng)精舍」,聘王昶授詞章,孫星衍授經(jīng)義,作育英才。以嘉慶十年喪父,服除,任職兵部,又先后出為湖南、浙江巡撫。此后,又曾先后任江西巡撫、兩廣總督。在粵期間,建議禁鴉片,對英商采用較嚴厲的政策。嘉慶廿五年(1820)在粵創(chuàng)立「學海堂書院」。道光六年,遷云貴總督,旋又晉升體仁閣大學士,在道光十八年(1838)致仕,返揚州定居,先后加太子太保、太傅。 1849年 (道光二十九年) 去世,謚“文達”。
他畢生仕宦特達,但撰述編纂工作未嘗稍輟。他學問淵博,在經(jīng)學、方志、金石學及詩詞方面都有很高造詣,尤以音韻訓詁之學為長。著書180余種,編著有《皇清經(jīng)解》《經(jīng)室集》等。值乾嘉文化鼎盛之時,阮元標領文壇數(shù)十年,海內尊之為學界泰斗。早歲編集金石書畫目錄,為《石渠隨筆》、《山左金石志》、《兩浙金石志》。任浙江學政時邀臧庸兄弟、何元錫、陳鳣等學者編《經(jīng)籍纂詁》一百一十六卷,于嘉慶五年(1800)刊行,翌年刊刻清初以降浙江詩人作品為《兩浙輶軒錄》四十卷。又翌年立詁經(jīng)精舍,刊《詁經(jīng)精舍文集》十四卷。喪父守制期間,刊《十三經(jīng)?庇洝,又蒐羅《四庫全書》未收書,編為《四庫未收書目提要》目錄進呈御覽。數(shù)年后,撰成《疇人傳》五十九卷,為中國歷代天文歷算家之專門史。道光二十一年(1816)刊刻宋本《十三經(jīng)注疏》;創(chuàng)立學海堂期間,刊《學海堂叢刻》。阮氏亦重視修志,所修志書著名者有《浙江通志》、《廣東通志》、《云南通志》、《揚州圖經(jīng)》等。其中《揚州圖經(jīng)》以圖為經(jīng),可稱創(chuàng)例。阮元的文集,為《揅經(jīng)室集》五十七卷所作《南北書派論》、《北碑南帖論》等均是書學史上的重要著述。
阮元以學問家客串書法家的姿態(tài),完成了中國書法史上的一①澄清了傳統(tǒng)的兩大內涵:一是二王為首的帖學體系,一是漢魏碑版、石刻的北碑體系。且明確指出,學習北碑一系才是學習真正的古法。脫卻古法,一片俗媚。
②將漢晉墓志、山野碑崖提高到書法的層面,并加以贊尚,使向為文人不齒的民間書法并入書法傳統(tǒng),為后人的取法找到了一個新的亮點,這將兆示著一種新的偉大書法實踐運動——也即他所預示的北碑必興:“所望穎敏之士,振拔流俗,究心北派,守歐、褚之舊規(guī),尋魏、齊之墜業(yè),庶幾漢、魏古法不為俗書所掩,不亦袆歟!”
③指明了帖碑之長短,辨別碑帖之淵流,為其后的書法發(fā)展明確了方向—— “短箋長卷,意態(tài)揮灑,則帖擅其長。界格方嚴、法書深刻,則碑據(jù)其勝。”“書法遷變,流派混淆,非溯其源,曷返于古?”
原載——中國書法家論壇
發(fā)表評論 評論 (4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