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是我國少數民族聚集的省市之一,其中居民民族最多的是壯族,而壯族最有名的節(jié)日就是三月三了,廣西人為了慶祝三月三,還會安排放假來舉辦活動。那么,廣西三月三是什么節(jié)日?廣西三月三的來歷和風俗是什么?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廣西三月三是什么節(jié)日
廣西三月三是少數人民的傳統節(jié)日歌圩節(jié)。三月三(壯族三月三),又稱歌圩節(jié)、歌婆節(jié)或歌仙節(jié),是壯族祭祀祖先、倚歌擇配的傳統節(jié)日,是壯族及其先民在特定的歷史條件和生活環(huán)境下,經過日積月累而慢慢形成的一種具有壯族特色的傳統節(jié)日。壯族三月三主要流傳在武鳴區(qū)東部羅波鎮(zhèn)、兩江鎮(zhèn)、陸斡鎮(zhèn)、馬頭鎮(zhèn)以及武鳴區(qū)西部的鑼圩鎮(zhèn)、靈馬鎮(zhèn)。
農歷三月三是中國多個民族的傳統節(jié)日,其中以壯族為典型,在古代壯族青年男女聚集街頭歡歌、匯聚江邊飲宴。在壯族傳說中,三月三是壯族始祖布洛陀誕辰日。漢族為上巳節(jié),有三月三拜祖先、三月三拜軒轅說法。
農歷三月三,不僅僅是單純的壯族,傳統踏青歌節(jié),也是壯族祭祖、祭拜盤古、布洛陀始祖的重要日子。 也是廣西壯族、漢族、瑤族、侗族、苗族等民族傳統節(jié)日。歌節(jié)不僅是弘揚民族文化的盛會,亦是民族經濟交流的盛會。據記載,歌節(jié)已有上千年歷史。壯族山歌的發(fā)展尤為突出,歌會十分盛行,在古代男女青年聚集街頭或江邊飲宴歡歌。到了清代,形成了數百人以致數千人聚唱的大規(guī)模“歌圩。
農歷三月初三,又稱“上巳(sì)節(jié)”。春秋時期就已在流行。
《論語》有云:“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贝蠹s寫的就是當時的情形。
古時以三月第一個巳日為“上巳”。巳日多逢三月初三,魏晉以后,上巳節(jié)定為三月三,后代沿襲!吧纤取痹跐h代定為節(jié)日。
《后漢書·禮儀志上》記載:“是月上巳,官民皆絜(jié,潔)于東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chèn,病),為大絜”。
祓除也叫祓禊,即去水邊沐浴。“上巳節(jié)”正處于季節(jié)交換,陰氣還沒有完全褪去,人容易患病,去水邊沐浴可以祛除病痛和災禍,并祈求福祉降臨。
魏晉時代,“上巳節(jié)”除了要祓禊之外,還演變?yōu)榛适屹F族、公卿大臣、文人雅士們臨水宴飲的日子,這成為“上巳節(jié)”另一項重要習俗“曲水流觴”。
“曲水流觴”更像是一種游戲,玩法是大家坐于環(huán)曲的水邊,把盛著酒的觴放在流水之上,任酒杯順流漂下,停在誰面前,誰就要將杯中酒一飲而下,并賦詩一首,不然就罰酒三杯。
歷史上最著名的一次“曲水流觴”活動是王羲之與其友在會稽舉行蘭亭之會,大家飲酒賦詩,論文賞景。王羲之揮毫作序,乘興而書,成就了書文俱佳、舉世聞名、被后人贊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
唐以后,“上巳節(jié)”的習俗逐漸淡出。
如今的三月三
時至今日,三月初三在中國西南地區(qū)的一些少數民族地區(qū),仍是一個隆重而盛大的節(jié)日。但在中國大部分地區(qū),這個節(jié)日已經很少有人知道了。
比如在廣西,當地過三月三的氛圍就很濃重。這一天是壯族的情人節(jié),從這一意義衍生出來的更多節(jié)日內容,使其成為壯族人一年中最盛大的節(jié)日。不光壯族,貴州侗族、海南黎族、湘西苗族,都以三月三作為自己的情人節(jié)。
2008年,廣西三月三歌圩被列入自治區(qū)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4年,壯族三月三被設定為廣西法定假日,顯示出這個節(jié)日在當地文化中的重要性。
廣西三月三的來歷和風俗
農歷三月初三為我國傳統令節(jié),與“上巳節(jié)”、“清明節(jié)”、“踏青節(jié)”等都有密切的關連。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qū),又是重要的歌舞節(jié)日,其中以壯族為最。由于是日的活動以對歌為主,故亦稱“歌圩節(jié)”、“歌婆節(jié)”等,亦簡稱“歌節(jié)”。壯族關于三月三日的來歷有多種的傳說,有說一對青年男女山歌傳情,但由于封建禮教的束縛未能結合,雙雙殉情,后世青年為了紀念他們而形成歌節(jié)。
傳說最廣是關于劉三姐的:南時劉三組歌聲優(yōu)美,被奉為歌仙,財主們恨她以山歌揭露罪行,趁她上山砍柴時,派人斬斷山藤,使三姐跌入山谷身亡,后人便在她逝世的三月初三唱歌三天三夜,紀念歌仙。壯族能歌善歌之俗,宋代《太平寰宇記》等即有記載。壯族對歌的場所叫歌坪,壯語“歡龍洞”。意思是到田間唱,也叫“歡窩敢”,即到巖洞外唱歌。屆期,人們用楓樹葉、黃花草、三月花煮染糯米飯,以祭奠劉三姐,并自己食用,俗說食此可以像花木一樣興旺茁壯。
對歌時男女分別三五成群結隊,雙方選定后即開始對歌,歌詞多為情歌,但由淺入深,所涉極其廣泛,在“談情說愛”的一問一答中歌唱現實生活、歷史傳說等等。其歌詞舊時多為即興編唱的,F在也有利用傳承歌詞的。曲調單一重復,但婉囀悠揚。這種對歌往往從傍晚開始,直到天亮,也有晝夜連續(xù)歌唱的。在歌圩上,青年男女還有碰彩雞蛋、拋繡球等習俗,F在,壯族三月三的活動仍然十分盛行,屆時有政府組織的,更多則是民眾自發(fā)的。現在的規(guī)模較舊時尤大,人如海,歌如潮,蔚為壯觀。
春天是萬物復蘇的季節(jié),壯族人民在這一天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風調雨順和五谷豐登。風俗活動方面,壯族三月三最核心的是趕歌圩,這是青年男女通過山歌交流情感、尋找配偶的方式。此外,還有拋繡球、碰蛋等有趣的活動。特色食品方面,五色糯米飯、糯米糍粑和五色蛋等都是這個節(jié)日的傳統美食,它們不僅美味,還富含吉祥和祈福的意義。
廣西各地的“三月三”活動各有特色
廣西各地過“三月三”都有自己的特色。比如,武鳴當地會舉行特別的民俗儀式,如果想感受壯族過“三月三”的特色儀式和慶祝方式,這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此外,柳州的魚峰歌圩歷史悠久,自唐代以來,每逢節(jié)假日,魚峰山下、小龍?zhí)哆、人民廣場上,都有民間歌手自發(fā)結伴對唱山歌,并吸引了大批圍觀者的加入,場面歡騰而熱鬧,不少古老的山歌也因為該歌圩的存在而得以保留和傳承。
三江侗族的搶花炮也有上百年的歷史,每年的“三月三”一到,各村寨便開始組織搶花炮;ㄅ谑怯眉t布(或紅綢)纏繞的小鐵環(huán),將其置于鐵炮頂端,然后點燃放炮,小鐵環(huán)沖入空中,待“花炮”落地,預定人員即奮力爭搶,奪到花炮并送到指定地點為優(yōu)勝。搶到花炮的人相當于搶到了“頭彩”,寓意著吉利幸福,獲勝者還可獲得豬、羊、紅蛋、酒和鏡屏等獎勵;花炮分頭炮、二炮、三炮,有的地方還有四炮、五炮,搶花炮僅限于男子,常以一家、一族、一村組隊,也可跨村寨自由組隊。
靖西、德保、那坡等地的“三月三”主要是以祭祀為主。在“三月三”當天,這幾個地方的人會起個大早,帶上祭祀用品去祭拜祖墳,到了中午,會選擇在某一個祖墳前聚餐,這種聚餐的方式是很融洽的,能夠增加彼此之間的認同感和家族感。在飲食方面,當地的糯米飯既有四色也有五色,一些村屯會有在每碗糯米飯上面放一個煎雞蛋的習俗。
發(fā)表評論 評論 (2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