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畫的發(fā)展自始至終就沒有離開過情感的抒發(fā)與精神的表現(xiàn),唐代張彥遠就提出“畫者。成教化。助人論!苯鷩嫶髱熍颂靿巯壬f:“高尚之藝術能使人心感悟漸進于至真、至善、至美之境地,為人類精神自我完成之重要一端”。
中國畫作為中華民族獨特的藝術形式,所體現(xiàn)出的必然是具有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以及哲學思想,精神內涵的核心理念,提到中國畫的發(fā)展就必須提及中國的書法藝術,這兩個姐妹藝術之間有著水乳交融的血脈聯(lián)系。書法藝術審美標準的先行成熟,對而后不斷成熟的中國繪畫產生著極大影響,特別是寫意畫的發(fā)展這種影響更是毋庸置疑,因此繪畫借鑒了書法的用筆方式,以寫入畫,講究一氣呵成,一揮而蹴,宣泄情感,抒發(fā)心智,豪邁奔放,簡約明了,追求放逸豪壯的筆墨,大刀闊斧,自由揮灑,暢快淋漓,聊以精神寄托,在揮毫書寫運墨間造就,意境,意趣,意味,意象等獨特藝術形式,在創(chuàng)作中講究一筆一墨的精神表現(xiàn),力圖用最少的筆墨,表達最豐富的內容,近年來著名畫家張立辰先生提出了中國畫的筆墨結構與寫意精神,這看似兩個問題,但其實是一脈相承,即形而下的筆墨結構,如何表現(xiàn)形而上的寫意精神,形而下的技與形而上的道相互作用,完美統(tǒng)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說到中國寫意畫,人們通常認為大、粗、放、隨便自由,狂放不羈。難道就因為上此種種,要討論這個問題我們不妨把“寫意”換作“學問”二字。但凡要成就一門學問就要具備幾個特制和條件,嚴謹的工作態(tài)度、承前啟后的發(fā)展空間、能經受住時間的考驗。這是構成學問的最基本的要素。沒有一門學科不是具備了這些條件,由此可以總結出,學問不管什么形式都不應該是過于隨便、自由和毫無顧忌的。提到寫意。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徐渭、八大、吳昌碩、齊白石等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們的作品中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隨性、奔放。蒼勁的線條、水墨淋漓的韻味、簡約的畫面、大塊的留白,還有那夸張的造型,乍從作品的視覺效果來看,給人們感覺更多的可能是自由、瀟灑和無拘無束。當我們深入了解后會發(fā)現(xiàn),寫意畫的一筆一畫都是在細微之處找變化,整體之中求統(tǒng)一,以達到作品的氣韻貫通。寫意畫講究“大膽落筆,細心收拾”。齊白石可算近代大師的代表人物,他筆下的荷花墨韻豐富,設色大膽,用筆老辣,草蟲則用筆細膩,造型準確,活靈活現(xiàn)。仔細看時和工筆草蟲又全然不同,仍是用寫意方法而為,正如蘇東坡所言:“始之真放在精微”?此坡市詾t灑的用筆,其實是用很慢很結實的方法表現(xiàn)出來。這近乎矛盾卻又相得益彰的關系就不得不涉及到另一個問題——寫意畫的辨證。寫意畫之所以并不那么簡單,它里面溶入了很多辨證關系,如:大、小、長、短、干、濕、濃、淡、曲、直、方、圓、疏、密等等構成了作品的整體感,看似簡單,但又紛繁復雜。寫意畫的筆墨含金量很高,干濕濃淡,需要時一筆而就,正所謂筆簡意宏,筆不到而意到,當然這要求畫家要有很深的文化修養(yǎng)、哲學思想以及豐富的繪畫理論知識和熟練的技法。
寫意顧名思義,以寫為上,要求畫家以書寫的形式入畫,用筆“一波三折,八面出鋒”。在描寫物象的同時把意境、意趣、意味、意象、以至于人的思想、品格、個性、修養(yǎng)、才學、功力等諸多因素表現(xiàn)出來,這樣才能在繪畫中抒發(fā)感情,這種感情可以說是種精神,是畫家賦予作品的一種自身對事物的認識、理解和思想境界。在完善技法的同時還要強調修養(yǎng)內涵。謝赫六法里把“氣韻生動”放在了首位,可見其重要性。所謂氣韻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感覺,是種氣質,靈魂,詮釋精神的自信與動力。沒有精神展現(xiàn)的作品則不能稱之為藝術品。黃賓虹先生講:“氣韻之生,由于筆墨,用筆用墨末得其法,則氣韻無由顯露!彼囆g之所以可貴,就在于它的難能,難就難在除了要求技法,還要強調精神內涵,然而精神又要靠高質量的技法來表達。因此畫家們開始探索種種繪畫技巧以達到作品中精神的充分表現(xiàn),畫家需經受豐富的生活歷練,具備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扎實的繪畫功底,才能很好的體現(xiàn)出寫意精神。那么擁有這樣的素質是需要時間學習和積累的。可以說寫意畫是厚積薄發(fā)甚至是大氣晚成的藝術。關于探討筆墨結構。最典型的要數潘天壽先生了。他很強調一種畫面的構成,潘天壽先生年輕時代就已經形成了個人風格,通過長時間對筆墨結構的探索與實踐,從而總結出一套利用大開大合營造大氣勢的方法,來表現(xiàn)精神。“筆墨結構”從字面上看帶有一些設計的成分,仿佛一種技術工程,只有掌握了工程結構,才可能筑建起宏偉大廈。只有掌握了筆墨結構,才可能更好的完成宏觀具制的畫作,也才能更充分的表現(xiàn)寫意精神。我們都知道中國畫一直強調筆墨。五代荊浩在《筆法記》中提出:“凡用筆有四勢,謂:筋、肉、骨、氣”的提法,筆是筋骨,墨是肉,有骨有肉才能形成一個鮮活的人。同樣有筆有墨才能完成一副鮮明的作品,筆與墨是形成中國繪畫藝術表現(xiàn)的兩大基本特征。構成筆墨的方法有很多,力度要表現(xiàn)的恰到好處方可,需要貫通于氣,貫氣才能把握力的分寸。所謂“力透紙背”、“入木三分”。當然這種力除了適度還要靈活。這是一種巧勁而非用死力,因為宣紙很薄,毛筆又很軟,如何在薄薄的宣紙上用軟軟的毛筆寫出平、圓、留、重、變、尖、禿、方、圓、鈍、等筆觸效果,需要畫家在作畫時掌握一種法度,如“棉里藏針”,也如同太極中的剛柔并濟、剛中帶柔、柔中帶剛,用力不飄不燥、不顯不露、甚至自設阻力,使之不浮不滑,一觸即停,環(huán)環(huán)相扣,連綿不斷,飄逸婉轉,如高山墜石,勢不可擋,所謂:“斧劈皴、雨點皴、折帶皴、披麻皴、鐵線描、行云流水描”等等,正是形容力度形式的不同。筆的勾勒、皴擦、點染、提摁、轉折、頓挫等可實現(xiàn)筆觸有形態(tài)的動勢與變化。運用并掌握用筆的節(jié)奏感也是相當重要的,快,慢、停頓、輕、重、緩急等變化的組合使畫面富有一種跳躍和靈動之感,用毛筆的筆尖、筆肚、筆根等不同方位的運用可以產生不同的效果,用筆疾速,勢如閃電,用筆遲緩如泥里行車,速度的運用要根據畫面的需要而定,只有根據物象性質和要表現(xiàn)的意象作畫,才能準確的體現(xiàn)出所要表達的效果,不管是大寫意、小寫意、工筆等藝術手段所營造出的畫面,都應以寫意精神作為基礎,寫意中精神含量自不必說,那工筆的寫意精神究竟在哪里呢?這里我們要注意一個問題,那就是工筆在強調物體造型的同時講不講究筆墨。如果三渲九染的作用是為了表現(xiàn)畫面的厚重感,那么這層層的渲染背后是否也是為了體現(xiàn)一種境界,一種精神呢?工筆畫再工細也是繪畫而非照片,若是繪畫藝術作品,就定要有精神存在,如果要表現(xiàn)精神非寫意精神不可,否則將掉入一種程序化,一種做作,一種死規(guī)律中。所以無論何種中國繪畫形式都要講求寫意精神。
寫意精神不光以中國畫的筆墨結構為媒介可以詮釋,在生活中也無時無刻不見寫意精神。如國粹京劇里,各種人物臉譜,不同的勾勒代表了不同人物的性格,黑色代表公正,如包公,白色代表奸詐,如曹操,舞臺上的道具也很講究,拿根馬鞭就可以代表坐騎。有幾個兵士就象征萬馬千軍。京劇里角色的劃分也帶有很大的寫意成分,高亢的花臉,甜潤的青衣,鬼怪精靈的小丑,他們不同的表情、唱腔來描寫一個人的性格和劇情所需要的內容。在音樂方面也運用了很多寫意精神,古代沒有半音,中國的音符都是用“宮”“商”“角”“徽”“羽”來代表的,五個音的不同組合,所表達出來的是一個年代心境的抒發(fā)。利用音符長短高低不同的排列詮釋出一種生命的氣象,自十二平均律發(fā)明之后,人們更是能讓音樂產生規(guī)范和豐富的內涵。用音樂的寫意精神來代表一個時代,濃縮生命的精華,放射人性的光輝,在器樂方面也涉及到了寫意精神,如果說小提琴是柔柔的線,那么大提琴就是蒼勁的線,鋼琴則是點,而鼓就是大的墨塊,似乎不同的音色、不同的材質、但卻能組成一部輝煌的交響,從而表達作者對生命的詮釋,對靈魂的反思。做人也離不開寫意精神,鄭板橋曰:“難得胡涂”,當一個人對生活感悟很深刻的時候反倒可以忽略很多事情了,也就做到了大徹大悟。寫意精神可以融會到方方面面,只不過音樂家是以音樂來承載,而畫家是以繪畫的形式來體現(xiàn),中國人一直講究“精”“氣”“神”,而這種精神甚至超越了物質所能帶給人們的期許和滿足。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中國在與世界的文化溝通上也更加的開放,更加的包容。西方藝術對中國的影響是相當大的。由于西方社會的經濟和文化產業(yè)的迅速發(fā)展。西方藝術對中國的影響力是相當大故而傳統(tǒng)中國畫受到了很大的沖擊,很多畫家溶入了西方藝術的表現(xiàn)手法和表達方式,當然,藝術是可以有包容性的。給中國畫注入西方繪畫的元素也不是沒有人嘗試過。積極的進行藝術探索是可以值得表揚的。畢竟可以推動藝術中西方的交流,使中國畫更國際化從而讓更多的人認識中國畫,可若是照搬西方的文化硬安在中國畫的形式上那么就違背于中國畫的精神了,若說寫意精神一種藝術規(guī)律的話,不如說它是一種處事之道,智慧之源,所以作為畫家要有一種社會責任感,一種使命感,宏揚和發(fā)展寫意精神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要長期持續(xù)做下去的工作。寫意精神是人的內心活動,思想的體現(xiàn),感情的釋放,同時也是關愛召喚傳達與共鳴,精神同繪畫一樣,并不是完全的自我,他有公益,奉獻,弘揚的責任。謝赫的“氣韻生動”。徐渭的“不求形似求生韻”。石濤的“筆墨當隨時代”。吳昌碩的“畫氣不畫形”。齊白石的“似與不似之間”。因為歷史記下了他們的名字,人們也就記住了他們的思想。精神也有渺小和博大的不同,思想是需要傳播的,繪畫是視覺藝術,為人所看的,但愿中國畫的寫意精神能走上弘揚民族精神的陽關大道。作為一名畫家,不管是知名的大家還是不知名的小家 ,都應以發(fā)揚中國寫意精神為己任,為推動人類文明發(fā)展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中國畫作為中華民族獨特的藝術形式,所體現(xiàn)出的必然是具有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以及哲學思想,精神內涵的核心理念,提到中國畫的發(fā)展就必須提及中國的書法藝術,這兩個姐妹藝術之間有著水乳交融的血脈聯(lián)系。書法藝術審美標準的先行成熟,對而后不斷成熟的中國繪畫產生著極大影響,特別是寫意畫的發(fā)展這種影響更是毋庸置疑,因此繪畫借鑒了書法的用筆方式,以寫入畫,講究一氣呵成,一揮而蹴,宣泄情感,抒發(fā)心智,豪邁奔放,簡約明了,追求放逸豪壯的筆墨,大刀闊斧,自由揮灑,暢快淋漓,聊以精神寄托,在揮毫書寫運墨間造就,意境,意趣,意味,意象等獨特藝術形式,在創(chuàng)作中講究一筆一墨的精神表現(xiàn),力圖用最少的筆墨,表達最豐富的內容,近年來著名畫家張立辰先生提出了中國畫的筆墨結構與寫意精神,這看似兩個問題,但其實是一脈相承,即形而下的筆墨結構,如何表現(xiàn)形而上的寫意精神,形而下的技與形而上的道相互作用,完美統(tǒng)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說到中國寫意畫,人們通常認為大、粗、放、隨便自由,狂放不羈。難道就因為上此種種,要討論這個問題我們不妨把“寫意”換作“學問”二字。但凡要成就一門學問就要具備幾個特制和條件,嚴謹的工作態(tài)度、承前啟后的發(fā)展空間、能經受住時間的考驗。這是構成學問的最基本的要素。沒有一門學科不是具備了這些條件,由此可以總結出,學問不管什么形式都不應該是過于隨便、自由和毫無顧忌的。提到寫意。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徐渭、八大、吳昌碩、齊白石等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們的作品中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隨性、奔放。蒼勁的線條、水墨淋漓的韻味、簡約的畫面、大塊的留白,還有那夸張的造型,乍從作品的視覺效果來看,給人們感覺更多的可能是自由、瀟灑和無拘無束。當我們深入了解后會發(fā)現(xiàn),寫意畫的一筆一畫都是在細微之處找變化,整體之中求統(tǒng)一,以達到作品的氣韻貫通。寫意畫講究“大膽落筆,細心收拾”。齊白石可算近代大師的代表人物,他筆下的荷花墨韻豐富,設色大膽,用筆老辣,草蟲則用筆細膩,造型準確,活靈活現(xiàn)。仔細看時和工筆草蟲又全然不同,仍是用寫意方法而為,正如蘇東坡所言:“始之真放在精微”?此坡市詾t灑的用筆,其實是用很慢很結實的方法表現(xiàn)出來。這近乎矛盾卻又相得益彰的關系就不得不涉及到另一個問題——寫意畫的辨證。寫意畫之所以并不那么簡單,它里面溶入了很多辨證關系,如:大、小、長、短、干、濕、濃、淡、曲、直、方、圓、疏、密等等構成了作品的整體感,看似簡單,但又紛繁復雜。寫意畫的筆墨含金量很高,干濕濃淡,需要時一筆而就,正所謂筆簡意宏,筆不到而意到,當然這要求畫家要有很深的文化修養(yǎng)、哲學思想以及豐富的繪畫理論知識和熟練的技法。
寫意顧名思義,以寫為上,要求畫家以書寫的形式入畫,用筆“一波三折,八面出鋒”。在描寫物象的同時把意境、意趣、意味、意象、以至于人的思想、品格、個性、修養(yǎng)、才學、功力等諸多因素表現(xiàn)出來,這樣才能在繪畫中抒發(fā)感情,這種感情可以說是種精神,是畫家賦予作品的一種自身對事物的認識、理解和思想境界。在完善技法的同時還要強調修養(yǎng)內涵。謝赫六法里把“氣韻生動”放在了首位,可見其重要性。所謂氣韻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感覺,是種氣質,靈魂,詮釋精神的自信與動力。沒有精神展現(xiàn)的作品則不能稱之為藝術品。黃賓虹先生講:“氣韻之生,由于筆墨,用筆用墨末得其法,則氣韻無由顯露!彼囆g之所以可貴,就在于它的難能,難就難在除了要求技法,還要強調精神內涵,然而精神又要靠高質量的技法來表達。因此畫家們開始探索種種繪畫技巧以達到作品中精神的充分表現(xiàn),畫家需經受豐富的生活歷練,具備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扎實的繪畫功底,才能很好的體現(xiàn)出寫意精神。那么擁有這樣的素質是需要時間學習和積累的。可以說寫意畫是厚積薄發(fā)甚至是大氣晚成的藝術。關于探討筆墨結構。最典型的要數潘天壽先生了。他很強調一種畫面的構成,潘天壽先生年輕時代就已經形成了個人風格,通過長時間對筆墨結構的探索與實踐,從而總結出一套利用大開大合營造大氣勢的方法,來表現(xiàn)精神。“筆墨結構”從字面上看帶有一些設計的成分,仿佛一種技術工程,只有掌握了工程結構,才可能筑建起宏偉大廈。只有掌握了筆墨結構,才可能更好的完成宏觀具制的畫作,也才能更充分的表現(xiàn)寫意精神。我們都知道中國畫一直強調筆墨。五代荊浩在《筆法記》中提出:“凡用筆有四勢,謂:筋、肉、骨、氣”的提法,筆是筋骨,墨是肉,有骨有肉才能形成一個鮮活的人。同樣有筆有墨才能完成一副鮮明的作品,筆與墨是形成中國繪畫藝術表現(xiàn)的兩大基本特征。構成筆墨的方法有很多,力度要表現(xiàn)的恰到好處方可,需要貫通于氣,貫氣才能把握力的分寸。所謂“力透紙背”、“入木三分”。當然這種力除了適度還要靈活。這是一種巧勁而非用死力,因為宣紙很薄,毛筆又很軟,如何在薄薄的宣紙上用軟軟的毛筆寫出平、圓、留、重、變、尖、禿、方、圓、鈍、等筆觸效果,需要畫家在作畫時掌握一種法度,如“棉里藏針”,也如同太極中的剛柔并濟、剛中帶柔、柔中帶剛,用力不飄不燥、不顯不露、甚至自設阻力,使之不浮不滑,一觸即停,環(huán)環(huán)相扣,連綿不斷,飄逸婉轉,如高山墜石,勢不可擋,所謂:“斧劈皴、雨點皴、折帶皴、披麻皴、鐵線描、行云流水描”等等,正是形容力度形式的不同。筆的勾勒、皴擦、點染、提摁、轉折、頓挫等可實現(xiàn)筆觸有形態(tài)的動勢與變化。運用并掌握用筆的節(jié)奏感也是相當重要的,快,慢、停頓、輕、重、緩急等變化的組合使畫面富有一種跳躍和靈動之感,用毛筆的筆尖、筆肚、筆根等不同方位的運用可以產生不同的效果,用筆疾速,勢如閃電,用筆遲緩如泥里行車,速度的運用要根據畫面的需要而定,只有根據物象性質和要表現(xiàn)的意象作畫,才能準確的體現(xiàn)出所要表達的效果,不管是大寫意、小寫意、工筆等藝術手段所營造出的畫面,都應以寫意精神作為基礎,寫意中精神含量自不必說,那工筆的寫意精神究竟在哪里呢?這里我們要注意一個問題,那就是工筆在強調物體造型的同時講不講究筆墨。如果三渲九染的作用是為了表現(xiàn)畫面的厚重感,那么這層層的渲染背后是否也是為了體現(xiàn)一種境界,一種精神呢?工筆畫再工細也是繪畫而非照片,若是繪畫藝術作品,就定要有精神存在,如果要表現(xiàn)精神非寫意精神不可,否則將掉入一種程序化,一種做作,一種死規(guī)律中。所以無論何種中國繪畫形式都要講求寫意精神。
寫意精神不光以中國畫的筆墨結構為媒介可以詮釋,在生活中也無時無刻不見寫意精神。如國粹京劇里,各種人物臉譜,不同的勾勒代表了不同人物的性格,黑色代表公正,如包公,白色代表奸詐,如曹操,舞臺上的道具也很講究,拿根馬鞭就可以代表坐騎。有幾個兵士就象征萬馬千軍。京劇里角色的劃分也帶有很大的寫意成分,高亢的花臉,甜潤的青衣,鬼怪精靈的小丑,他們不同的表情、唱腔來描寫一個人的性格和劇情所需要的內容。在音樂方面也運用了很多寫意精神,古代沒有半音,中國的音符都是用“宮”“商”“角”“徽”“羽”來代表的,五個音的不同組合,所表達出來的是一個年代心境的抒發(fā)。利用音符長短高低不同的排列詮釋出一種生命的氣象,自十二平均律發(fā)明之后,人們更是能讓音樂產生規(guī)范和豐富的內涵。用音樂的寫意精神來代表一個時代,濃縮生命的精華,放射人性的光輝,在器樂方面也涉及到了寫意精神,如果說小提琴是柔柔的線,那么大提琴就是蒼勁的線,鋼琴則是點,而鼓就是大的墨塊,似乎不同的音色、不同的材質、但卻能組成一部輝煌的交響,從而表達作者對生命的詮釋,對靈魂的反思。做人也離不開寫意精神,鄭板橋曰:“難得胡涂”,當一個人對生活感悟很深刻的時候反倒可以忽略很多事情了,也就做到了大徹大悟。寫意精神可以融會到方方面面,只不過音樂家是以音樂來承載,而畫家是以繪畫的形式來體現(xiàn),中國人一直講究“精”“氣”“神”,而這種精神甚至超越了物質所能帶給人們的期許和滿足。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中國在與世界的文化溝通上也更加的開放,更加的包容。西方藝術對中國的影響是相當大的。由于西方社會的經濟和文化產業(yè)的迅速發(fā)展。西方藝術對中國的影響力是相當大故而傳統(tǒng)中國畫受到了很大的沖擊,很多畫家溶入了西方藝術的表現(xiàn)手法和表達方式,當然,藝術是可以有包容性的。給中國畫注入西方繪畫的元素也不是沒有人嘗試過。積極的進行藝術探索是可以值得表揚的。畢竟可以推動藝術中西方的交流,使中國畫更國際化從而讓更多的人認識中國畫,可若是照搬西方的文化硬安在中國畫的形式上那么就違背于中國畫的精神了,若說寫意精神一種藝術規(guī)律的話,不如說它是一種處事之道,智慧之源,所以作為畫家要有一種社會責任感,一種使命感,宏揚和發(fā)展寫意精神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要長期持續(xù)做下去的工作。寫意精神是人的內心活動,思想的體現(xiàn),感情的釋放,同時也是關愛召喚傳達與共鳴,精神同繪畫一樣,并不是完全的自我,他有公益,奉獻,弘揚的責任。謝赫的“氣韻生動”。徐渭的“不求形似求生韻”。石濤的“筆墨當隨時代”。吳昌碩的“畫氣不畫形”。齊白石的“似與不似之間”。因為歷史記下了他們的名字,人們也就記住了他們的思想。精神也有渺小和博大的不同,思想是需要傳播的,繪畫是視覺藝術,為人所看的,但愿中國畫的寫意精神能走上弘揚民族精神的陽關大道。作為一名畫家,不管是知名的大家還是不知名的小家 ,都應以發(fā)揚中國寫意精神為己任,為推動人類文明發(fā)展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發(fā)表評論 評論 (8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