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了解一個藝術家,你可以通過平面媒體,也可以通過網絡平臺;
明天,了解一個藝術家,網絡必然將會成為第一選擇。
對于今天經常上網的人來說,這樣的話并不夸張,但對網絡抱以拒絕和排斥的人來說,他們有理由對此抱以輕蔑的態(tài)度和懷疑的眼光。
作為一個藝術想成為,今天我獲得的關于藝術家的信息大部分來自網絡。如果我對那一個藝術家感興趣,我會通過網絡去收集關于他的一切資料。而網絡提供的資料所呈現出的豐富性和參考性是遠遠超過畫冊或藝術家的個人資料的。
在這方面,有很多藝術家意識到了網絡的傳播力和它的重要性。比如陳丹青。雖然他開博又閉博,但效果已產生,關于他的江湖行蹤、只言片語在第一時間就會在網上傳開。事實上,他的影響力主要來源于網絡?梢栽O想,如果沒有網絡,陳丹青的很多進行時一定會被主流媒體清潔和規(guī)避,他還會有如今登高一呼、響者云集的影響嗎?
還有艾末末,可以極端的說,沒有網絡,就沒有艾末末的藝術。
當然我熟悉的還有【著名畫家王華】大師和黑龍江;鬼風堂的【李長和】大哥,我們通過網絡還交流了作品,我以為他們二人也是意識到了網絡的重要性并懂得使用網絡的藝術家。徐唯辛的《眾生相》通過網絡收集素材,并通過網絡達到傳播的最大化,這本身就是現代藝術一個重要的特征。而北京畫家王華中的博客做得相當系統,進入他的博客,你就可以看到關于他所有的作品展示和個人的思考集結。他以自己的教學的嚴謹給欣賞者提供了一個有利于解讀的方式,實在值得其它藝術家借鑒。
我近期雖未去甘肅訪友,但通過書畫家園網絡認識了熱心的【趙麗君】女士,和書畫老前輩【趙振元】等老師和十幾位藝術家基本都是通過網絡認識的。通過瀏覽對方作品,和關注對方藝術動態(tài),在藝術為媒的條件下就像多年的老朋友。這種基礎就來自于平日博客平臺上的文字互動和交流?梢栽O想,如果沒有網絡,如我一個身在西北小城的藝術熱愛者,是很難和這些藝術家溝通并熟悉起來的。所以我的一個朋友說我是有意識利用網絡進行評論的網友畫家作品來達的藝術家的溝通,我深以為然。這一方面是因為我地處南國深圳,無法隨時走入當代藝術的現場;另一方面也是我通過實踐認識到,網絡確實是另一個現場。如同觀看球賽,如果確實無法到現場,看現場直播也不失為一個明確的選擇。
所以我認為,一個網絡時代的藝術家,你不能忽略網絡。就如同電腦剛出現時,很多作家信誓旦旦地表示,堅決抵制用電腦寫作。如今時過境遷,還有誰跟自己較勁呢。而且一個有眼光的藝術家,你不但不能忽略網絡,還要學會充分地運用網絡。比如像呂勝中先生一樣把自己的作品按時間順序展示出來,做好網絡展覽,豈不是方便自己也方便他人嗎?在這上面下點功夫,遠比你創(chuàng)造一幅畫更重要些。
我一直相信,網絡的出現如初升的太陽,必將深遠的或更深遠的改變我們的生活。今天的藝術家如果還想像農業(yè)時代一樣做了隱士,那只能是一陣風過,就會消失得無影無蹤,不會有人去憑吊和惋惜。
發(fā)表評論 評論 (9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