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經常有人問我:你為什么要把安徽當代書畫院字畫裝裱部沿續(xù)多年傳統(tǒng)的手工漿糊裝裱全部升級改用北京張氏裝裱的材料和技術標準 ?傳統(tǒng)手工裝裱究竟有沒有缺陷?北京張氏裝裱專利技術到底好在那? 在此為關心我們的朋友做一個說明:傳統(tǒng)手工裝裱也稱為傳統(tǒng)裱、手工裱,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傳承中,有著不可磨滅的功績。兩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在當時的物質條件下發(fā)明了這一工藝,值得我們引以為豪。但由于現(xiàn)代書畫紙張和各類裝怖材料的變化,傳統(tǒng)手工裝裱從其粘合劑這一角度而言確實有著明顯的缺陷。 一、在書畫裝裱實踐中發(fā)現(xiàn),無論將漿糊濃度調至何種比例,所裱制出的書畫作品均難以完全保持原有宣紙和綾絹的柔軟、飄逸的特性。這是由于多層宣紙粘合后,其柔軟程度下降,而更主要的是因為所淀粉粘合劑干燥后變脆硬化所致。裝裱師采取將漿糊濃度調配的偏低以求達到裱制出的書畫作品飄逸靈動,但是如果比例稍有不對,這樣的作品在一定時間之后,則很容易出現(xiàn)裱件開裂起皮的現(xiàn)象,這是裝裱工序中難以解決的矛盾。 傳統(tǒng)裝裱要想達到飄逸靈動不變形的效果需要裝裱師有著豐富的個人經驗, 這也是為什么學徒工要學滿數(shù)年才能出師的原因之一。 二、目前在傳統(tǒng)的書畫裝裱工藝中,采用的是同種物質而稀稠度不同的漿糊來應用于不同材料、不同工藝的粘接。但是,由于每道工序的特點及材料自身的物理、化學性質的差異,而僅僅采用不同稠度的漿糊以期達到滿足各工序、不同材料粘接中的不同要求顯然是不夠科學的。 三、一幅裝裱完畢的書畫作品在懸掛、鑒賞、收藏過程中必然要受到自然環(huán)境因素如煙塵、氣候、霉菌、蠅蟲、光線等影響,傳統(tǒng)裝裱工藝至今對此仍沒有行之有效的解決辦法, 有一辦法是將胡椒熬水做漿糊, 現(xiàn)在的手工裝裱不知道還有幾個人會堅持去在裝裱前熬胡椒水手工制漿糊。 四、我部在進行古、舊或者因保管不當造成霉變、破損的書畫作品修復過程中,常遇到書畫的畫心風化、霉變、破損嚴重,使畫心的揭裱十分困難,全依賴于裱畫師多年積累的經驗和極大的耐心小心揭裱,但是,稍有不慎就會造成珍貴書畫、文物的損壞,造成難以挽回的損失。如果前人在書畫裝裱之前,先行對畫心采用適當?shù)氖┠z劑進行表面施膠或涂布處理,增加畫心的強度,就會給揭裱工作帶來方便,也會減少因揭裱失誤給文物保護工作造成的損失。 五、這幾年國內的書畫文化市場風生水起, 伴隨城鎮(zhèn)商品畫銷售量的擴大, 采取由高分子的化學粘合劑進行工業(yè)化規(guī)模加工商品畫的機器裝裱出現(xiàn)了。采用機器裝裱樣式新穎,價格低廉, 立等可取。 如果做為收藏品或者是有珍貴意義的書畫作品就一定不能用機器裝裱。
![]()
好事多磨,當我們的技術人員培訓歸來,信心滿滿的將設備裝好之后, 幾位畫家和同行看到我們的全自動托綾裝裱機、 自動升降裝裱機后小聲議論說, 這不也是機器裝裱么?其實裝裱機的功用也僅僅是通過熱傳導起到燙合整平作用, 最具有科技含量的是張氏夫婦的發(fā)明專利之一的畫芯專用覆背紙,。在專用覆背紙的粘膠物質中含有近十種全天然元素, 以保證畫芯既要飄逸, 又要不起泡,既要粘的牢, 又要揭得開, 既要不蟲蛀, 也要不脆化, 尤其令人驚嘆的是在粘膠物質中含有某種潤色元素, 該元素是全植物原料提取液, 是顏料的色澤穩(wěn)定劑,在經過熱壓融入畫芯與覆背紙之間, 既增加了畫芯強度, 方便揭裱, 更重要的作用是使畫面墨潤突出, 不蟲蛀霉變,這是發(fā)明人歷經28年的科研成果, 在經過專用配套工具和先進的工藝方法而形成了張氏裝裱獨有的工藝特色。幾位老畫家及裝裱界同行觀摩了裝裱示范過程之后評價說---------張氏裝裱完全是中國傳統(tǒng)手工裝裱的提升版, 保留了全部傳統(tǒng)工序和特點,以現(xiàn)代科技手段傳承了中國傳統(tǒng)書畫裝裱技藝。 每一幅書畫作品都是有靈氣和會說話的, 是書畫家嘔心瀝血的創(chuàng)作, 能夠在我們手中進行裝裱保護,實在是一種機緣,一種幸運。從書畫家手中接來的作品是一份責任和信任, 這就要求我們珍惜作品,敬畏作品。書畫裝裱需要專業(yè)知識的同時更需要的是我們用心去承載這份責任。
安徽當代書畫院副秘書長合肥字畫裝裱部負責人 吳級成 2013年11月26日于合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