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白石畫蝦,通過畢生的觀察,力求深入表現它們的形神特征。
齊白石從小生活在水塘邊,常釣蝦玩;青年時開始畫蝦;約40歲后臨摹過徐渭、李復堂等明清畫家畫的蝦;63歲時他畫蝦已很相似,但還不夠“活”,便在碗里養(yǎng)了幾只長臂蝦,置于畫案,每日觀察,畫蝦之法亦因之而變,他的蝦也成為他代表性的藝術符號之一。
白石畫蝦漸入佳境,在簡括的筆墨中表現了游弋水中的群蝦。粗壯、濃厚的茨菇,與群蝦的透明、輕靈纖細形成對比,體現出晚年的齊白石畫藝的成熟。
齊老師表現蝦的形態(tài),活潑、靈敏、機警,有生命力。是因為掌握了蝦的特征,所以畫起來得心應手。寥寥幾筆,用墨色的深淺濃淡,表現出一種動感。一對濃墨眼睛,腦袋中間用一點焦墨,左右二筆淡墨,于是使蝦的頭部變化多端。硬殼透明,由深到淺。而蝦的腰部,一筆一節(jié),連續(xù)數筆,形成了蝦腰節(jié)奏的由粗漸細。
齊老用筆的變化,使蝦的腰部呈現各種異態(tài),有躬腰向前的,有直腰游蕩的。也有彎腰爬行的。蝦的尾部也是寥寥幾筆,既有彈力,又有透明感。蝦的一對前爪,由細而粗,數節(jié)之間直到兩螯,形似鉗子,有開有合。蝦的觸須用數條淡墨線畫出。
取舍:對水中的蝦,為表現出那種透視感,齊老的線條有虛有實,簡略得宜,似柔實剛,似斷實連,直中有曲,亂小有序,紙上之蝦似在水中嬉戲游動,觸須也像似動非動。
發(fā)表評論 評論 (8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