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文正公說: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敗,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敗。
其實不論“庸人”還是“才人”,生命之火都經(jīng)不起“惰”的濕柴,也受不住“傲”的雨落。人生在勤,不索何獲。
生命的最初不過是一片荒蕪的空地,勤耕耘,才能有所收獲;脑铣墒斓牡竟,昂首挺胸的多是空殼,彎腰低頭的才擁有真正充盈的生命。人的一生何嘗不像稻谷生長的過程,只有懷揣著一顆勤勞、謙虛的心才能收獲美好。
人生成于勤,毀于惰
了解曾國藩生平的人大都知道,曾國藩不是一個“聰明人”,甚至可以說他是個“笨”人。梁啟超在評價曾文正公時也說:“文正固非有超群絕倫之天才,在并時諸賢杰中稱最鈍拙!痹鴩渤姓J自己并非天資出眾之人,他對自己的評價也多是“生平短于才”“性魯鈍”。以“鈍拙之材”聞達于晚清年間,曾國藩靠的是一個“勤”字。
曾國藩年幼時,父親便教育其要勤奮。八歲時,其父開始教其讀書。曾國藩天資不高,讀書反應(yīng)很慢,通常讀完一遍還不明白,但曾國藩并非不求甚解之人,讀一遍不明白,就讀兩遍,兩遍之后還不明白就繼續(xù)讀。白天走在路上,晚上枕在枕頭上,一遍遍的思考,直到理解了才肯罷休。
傳說在曾國藩刻苦讀書的過程中還發(fā)生了這樣一個有趣的小故事:有一天曾國藩在家中背書,遇到一篇文章死活背不下來。恰巧此時有個賊正藏在他的屋檐下,準備等曾國藩、背完書睡覺后再行竊?稍鴩捶磸蛷捅尺@篇文章很多遍,背不過就一直不肯去睡覺。后來,賊等不及了跳出來說:“你這個笨蛋,背了這么多遍還背不下來,我都聽會了!闭f著,背誦一遍后揚長而去。這個故事雖存在夸大的成分,不一定真實,但這也在一個側(cè)面反映了,勤奮已成為曾國藩的信條,努力已經(jīng)成為了他的一種習慣。
不聰明不可怕,可怕的是明知自己天資不夠還四體不勤。傷仲永的故事我們都聽過,方仲永可謂天生奇才,生而會作詩,文采斐然。然而僅靠一點“天賦”,人生之路終究走不遠,曾經(jīng)天資聰穎的少年最終泯然眾人。
大多數(shù)普通人在“天賦”上的差距寥寥無幾,勤奮是走向成功的唯一途徑。人就好比一臺機器,懶惰只會讓機器生銹,縮短機器的使用壽命,而勤奮則能讓這臺機器越用越靈光。與勤奮相較,懶惰更耗費你的能量。
現(xiàn)在很多人有所謂的“拖延癥”,事不到最后一刻不肯做,等到了截止時間才慌慌忙忙的胡亂應(yīng)付。做的不好又開始抱怨時間不夠,其實不是你做不好,只是你不肯用心去做,也不是時間不夠,是你沒有珍惜屬于你的寶貴時間。魚與熊掌不可兼得,既想要閑散度日又想要功成名就,無異于癡人說夢。
時間是最公正合理的,它從不偏袒。對于勤勞者,時間留給他們串串果實。對于懶惰者,時間給予他們的只有一頭白發(fā)。
人生成于敬,毀于傲
曾國藩年輕時心高氣盛,鋒芒畢露,為此得罪了不少人。后其父親去世,咸豐帝褫奪了曾國藩的兵權(quán),令其回家守孝。在守孝的兩年間,曾國藩的思想發(fā)生了不小變化。他開始反思自己,開始看到別人的長處,明白了謙遜的重要性。
曾國藩在寫給弟弟曾國荃的信中說“吾人為學,最要虛心。傲氣既長,終不進功,所以潦倒一生,而無寸進也!惫誀c評價曾國藩說:“自古以來,人才只有兩種,一種是狂傲的,一種是謙虛的。曾文正公,屬于后者。”
在曾國藩思想發(fā)生變動之前,其雖常常以圣賢自命,說話經(jīng)常給人以難堪,但還是可以找到謙虛的影子。咸豐三年(1853年)曾國藩寫信給左宗棠,邀請左宗棠前來幫助自己訓練鄉(xiāng)勇,他在信中稱“弟(曾國藩)智慮短淺,獨立難搘,欲乞左右,野服黃冠,翩然過我,專講練勇一事!边@一年左宗棠初露鋒芒,而曾國藩已是二品大員。
為父守孝后,曾國藩更加謙謹,其謙和的態(tài)度令湖南官員敬佩。在他重回湖南前,他給湖南的各軍將領(lǐng),各個官吏每人致信一封,言辭謙恭,懇求指導。到長沙之后,他又親自去拜訪各大小衙門,無不妥帖周到。
滿招損,謙受益。王陽明也曾告誡門人“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敝t者眾善之基,傲者從惡之魁。人不可無傲骨,不可有傲氣。驕傲的人像是一盆塑料花,初見驚艷,時間越久花色越暗淡,且這盆花永遠結(jié)不出豐碩的果。莎士比亞曾說:一個驕傲的人,結(jié)果總是在驕傲里毀滅了自己。
人生路遠沒有我們想象中的復雜,生活就是一步步向前的過程。我們苦苦期盼幸運降臨,殊不知“勤”才是幸運之母。幸運通常降臨在那些有決心有行動的人身上,什么時候開始懶惰,幸運就什么時候告別。若你空懷才能,而思想身體被懶惰掌握,那你將一無所有。
“勤”與“敬”如鳥之雙翼,二者合力,方成大器。虛心萬事能成,自滿十室九空。把心放低,多看自己的不足,多看別人的優(yōu)點,讓傲慢的心變得恭敬。人的能力在勤奮中可以增加,人的學問在虛心下可以進步。
人生,需得避得開“惰”“驕”,守得住“勤”“敬”,才能走得好征程,看得清風景。
本文系儒風大家原創(chuàng),轉(zhuǎn)載須注明
來源:儒風大家(ID:rufengdajia)
發(fā)表評論 評論 (6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