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先生,是近代以來屈指可數(shù)的,精通儒釋道三家的“國學(xué)大師”。
在他晚年創(chuàng)辦東西精華協(xié)會時,曾集畢生之感悟,而起草了一篇協(xié)會會員守則。
其中蘊含了珍貴且難得的人生智慧,若能了悟其中的道理,你在面對自己的人生之路時,就會多一分淡定與從容。
筆者特摘錄其中四點如下,希望諸位讀者能于其中有所收獲:
祈求無病無災(zāi),或者是一生沒有大的災(zāi)患,這應(yīng)該說是我們作為一個普通人,非常樸素的愿望。
可是孟子也講過:“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很多時候,如果沒有疾病與禍患,對我們的警示與提醒,很多人難免就會放縱自己的貪欲,從而沉迷于享樂。
但是,這種情況往往會為更大的災(zāi)患,而埋下禍根。
所以,病患的發(fā)生有時也不完全是壞事,它可能就是來提醒我們,要注意檢省一下自己的行為了。
古人云:“處富貴之地,要知貧賤的痛癢;當(dāng)少壯之時,須念衰老的辛酸。”
人只有真正樹立起了正確的“憂患意識”,才能從根本上做到“少疾少患”,才能在疾病與禍患到來時,多些淡定與從容。
第二、處世不求無難,世無難則驕奢必起;困難,是一種考驗,也是一種提升自己的機會。
一個人,經(jīng)常生活在順風(fēng)順?biāo)沫h(huán)境之中時,那種驕奢淫逸的習(xí)氣和貢高我慢的姿態(tài),就會滋生與蔓延。
而這恰恰是不利于人的長期發(fā)展的,和能在社會中長久立足的。
南懷瑾先生說:“于人不求順適,人順適則心必自矜。”
太順?biāo)斓娜松,可能很舒適,但不會精彩。唯有坎坷與崎嶇的人生之路,才能真正的涵養(yǎng)一個人的精神力量與智慧內(nèi)涵。
所以,有人說過這樣一句祝福語:“我不祝你萬事如意,我更愿你歷經(jīng)滄桑!
可能只有經(jīng)歷過這樣歷練的人,才會流露出那種發(fā)自靈魂的淡定與從容。
第三、行道不求無魔,道無魔則誓愿不堅;有詩云:“千處祈求千處應(yīng),苦海常作渡人舟!
一個人,在追求真理與夢想的路上,總會遇到各種的艱難險阻,他需要經(jīng)過各種考驗,突破重重難關(guān),方能到達彼岸。
南懷瑾先生說:“謀事不求易成,事易成則志存輕慢!
所以,很多時候,困境與苦難,才是檢驗一個人意志,最好的試金石。
不用害怕遇到“魔境”的干擾,更不用因面對困難而膽怯,這些都是來磨練我們意志的東西。
王陽明說過:“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
你內(nèi)在的志向越堅定,你面對挫折與考驗的姿態(tài),就會與從容與淡定,你最終取得成就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第四、施德不求望報,德望報則意有所圖;《了凡四訓(xùn)》說:“為善而心不著善,則隨所成就,皆得圓滿;心著于善,雖終生勤勵,止于半善而已!
我們不應(yīng)懷著功利心去做善事,那樣的話,就是意有所圖了,那不是真正的行善。
所謂行善,不分大小,卻有真假。當(dāng)你真心行善的時候,“雖斗栗可以種無涯之福,一文亦可消千劫之罪。”
“施恩不望報”,才是真正的“無相布施”。
只有這樣做的人,才能做到不為別人的貶損而苦惱,不為他人的誤解而憤恨,才能真正做到擺平心態(tài),保持平和、淡定與從容。
這就是南懷瑾先生所傳達的人生智慧。一個人,若能牢記并做到這四點,其功德無量,其;蹮o涯。
發(fā)表評論 評論 (1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