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久婷婷,在线观看a级片,亚洲人成网站色www,夜夜爽77777妓女免费看,影音先锋啪啪av资源网站

登錄站點

用戶名

密碼

[藝論·研究] 真修行者只須按《金剛經》前九分如法修行這輩子就夠了

3 已有 163 次閱讀   2024-01-04 09:58
真修行者只須按《金剛經》前九分如法修行這輩子就夠了 

之前在一些自媒體平臺上零星表達過這樣的意思,但覺得說的不夠完整,也導致部分讀者理解的出入非常大,所以覺得還是有必要來寫這篇文字,完整的把個人的這個意思表達出來。

《金剛經》是諸多佛法修行人和讀書人都熟悉的一部佛教經典,原因當然是因為禪宗#在中國的普及,而讓禪宗在中國“一花開五葉”的六祖慧能就是因《金剛經》而開悟的。其實就個人理解而言,我也讀過禪宗相當推崇的《楞嚴經》和《心經》,但前者太厚加上文法偏古所以今人讀起來很不容易理解更何況依法修行呢。而《心經》又實在太濃縮,200字的經典很難拿它當修行的具體指導。而鳩摩羅什版《金剛經》(玄奘版《金剛經》就有點澀了,因為玄奘講原汁原味也就是硬譯但讀者特別是修行者就難于讀誦了)五千多字文字優(yōu)美朗朗上口,理解起來也并不難誦讀更是無礙了,因此相比《楞嚴經》傳播要廣的多。于我個人而言,也是在先讀《楞嚴經》啃不下的情況下專心于《金剛經》的。

《金剛經》原著當然是沒有斷句的,但今人誦讀的《金剛經》皆有梁昭明太子的斷句即都分成了三十二分,這一斷句確實令今人對理解誦讀《金剛經》大有裨益,如果要讓我讀沒有短句的原著估計也很難理清脈絡。但讀斷過句變成三十二分后的《金剛經》后,我很快有了個人的理解,盡管這種理解并不見的多有道理。

就個人目前的理解,拋開《金剛經》所說的那些深奧哲理,僅就指導佛法修行而言,個人的理解是整部《金剛經》佛陀都在告訴我們如何從凡夫修到成佛及成佛以后的整個過程:首先講的是成就四果位(作為大乘經典《金剛經》中說的四果位是小乘佛法中所說的四果位即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而不是大乘佛法所常說的四禪八定),這是前九分主要講的內容;其次從第十分到第十八分,講的是如何在達到阿羅漢果后繼續(xù)修行成佛,成佛的標志是佛有五眼即肉眼、天眼、慧眼、法眼和佛眼;第三部分是從第十九分到第二十七分講成佛后佛是什么樣的狀態(tài),收在第二十七分成佛后無斷無滅的狀態(tài),也就意味著純粹修斷和修滅都不是佛;之后第二十八分到第三十二分再次強調修行中的重點,收于“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這一佛法要義。

這么理解下來,再回頭來認真研讀《金剛經》的前九分就會發(fā)現,修佛者皆知戒定慧,聞思修,六度(持戒,布施,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等佛法,但在《金剛經》里如何修得四果位(最高是阿羅漢)時并沒有那么復雜。因為在講完第一分法會因由分后,須菩提的提問如何成就阿蓐多羅三藐三菩提(意為無上正等正覺),佛陀的正式講法是從第三分開始的,而佛陀在第十五分“持經功德分”中非常明確的指出,《金剛經》是“如來為發(fā)大乘者說,為發(fā)最上乘者說”的,因此昭明太子在第三分的標題就用了“大乘正宗分”為名,因為小乘佛法是不講發(fā)愿力救度無量無邊眾生的,因為在小乘認為個人都沒有修到四果位時是根本無力救度眾生的(道理上是說的通的),但修大乘者首先要從“發(fā)愿力救度眾生”開始。所以佛陀在一開始講凡夫修大乘佛法時,首先要做的就是要發(fā)愿力救度眾生也就是大乘佛法中的發(fā)菩提心。

接下來第四分“妙行無住分”講的是“無住相布施”。第五分“如理實見分”講的是修禪定時不能著相,名偈即“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第六分“正信希有分”講的是修“正信正念”,名偈是“法尚應舍,何況非法”。第七分“無得無說分”講的是修“無為法”,因為所有“有為法”皆不是究竟。第八分“依法出生分”講的是布施特別是法布施的重要。到第九分“一相無相分”直接講四果位到底是什么樣的。

從上面這么分析下來,其實佛陀在講凡夫如何按照大乘佛法一步一步修到四果位,需要做的就是:發(fā)愿力救度眾生(發(fā)菩提心這是大乘佛法與小乘佛法的根本區(qū)別),無住相布施,不著相禪修(不一定是打坐哦),修正信正念,修無為法,最后再強調布施特別是法布施在修行中的重要性。

很顯然,佛陀在《金剛經》中講如何從凡夫修到四果位,跟我們經常聽聞的大乘佛法有些出入,因為不管是講“戒定慧”還是講“六度”,都有“持戒”或“忍辱”的修持,特別是“持戒”。佛法修行者都知道,佛陀涅槃時阿難問“以何為師”時佛陀說“以戒為師”這一故事。但為何在《金剛經》前九分里佛陀沒講持戒也沒講忍辱呢。其實要再細看經典,第一分“法會因由分”里佛陀適時托缽乞食然后敷座而坐這樣的一天日程本身就充滿了持戒,只是在回答須菩提提問時沒有強調而已。至于“忍辱”在第十四分“離相寂滅分”里佛陀說的很清楚,還講了“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這樣常人不可能忍受的故事。但佛陀把“忍辱”放在達到四果位后但在成佛之前說也就意味著,“忍辱”可能并非在達到四果位之前必須要修的, 但要成佛“忍辱”是必須要修的。

因此從如上分析,一個大乘修行者如果想通過修行達到四果位:首先要發(fā)菩堤心,然后修布施、修禪定、修正信正念、修無為法、修法布施,如果一切如法修行,那么是完全可以達到四果位阿羅漢果位的。

當然,任何修法都有適用人群,如果一位大乘修行者對修禪定始終不得要領,那么修凈土或許會進步更快。但如果是想從修四果位入手一步一步修行大乘佛法,那么佛陀在《金剛經》中所言,“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蓐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因此按照《金剛經》所言次第修行是最保險的。但如果覺得《金剛經》說的還是太簡明扼要,再讀《楞嚴經》這樣的相信效果會更好。當然,如果還能拜到明師,佛法僧三寶俱全,那對修行是最佳的。但僅就佛法而言,個人覺得真修行者不需要貪大求多,按照《金剛經》中前九分佛陀所言如法修行(誦讀《金剛經》當然是以完整經典為主不可能只誦讀前九分,那是另外一碼事),相信這輩子如能修成四果位已經是無量無邊功德了。淺見淺見!

來源   紀實攝影黃華

分享 舉報

發(fā)表評論 評論 (3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