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青年山水畫家的使命
作者:鄭百重和林風眠、吳冠中方向完全不同的西安畫派,作品強烈、濃郁、充滿生活氣息和時代感。西安畫派代表人物石魯悲劇性的遭遇,在當代畫家中是典型而又復雜的。石魯的獨特風格在五十年代未與六十年代初已逐步形成,他的畫面造型大都歸納統(tǒng)一在方與圓的基本構(gòu)成中,大大小小的形體都基于方,形象于大與方的單純處理,合成了大方的概念,產(chǎn)生出雄渾的力量;同時又磨掉了方的銳角,寓圓于方,順著方圓的線索,可以抓住石魯畫的特征——方圓組合。圓主柔,方主剛,方至大至剛能表現(xiàn)出黃土高原巍峨和壯重肅穆的氣勢,隱含著商周文化的凝重。圓,乾旋坤轉(zhuǎn),代表自然生命的川流不息,周而復始,帶著楚文化的纏綿和細膩。石魯從摹仿客觀自然生命形象開始,逐步發(fā)掘形體本質(zhì),并接觸到了黃土文化的脈搏。悲劇性的遭遇限制了他的才華,使他從理想中落下,徘徊在現(xiàn)實人間,沒有超脫到藝術的自由王國。就像黃土地紅高粱一樣深沉、,他也見不到世界經(jīng)濟的飛躍,社會文化信息的增長和交流,因此他的作品也就一直帶著遠古羌笛的悲涼,在黃土高坡上回響。
石魯作畫應用畫法線條建立起空間構(gòu)架,他將線排列、穿插,重疊,呈現(xiàn)出虎虎生氣和強烈的節(jié)奏感。他用濕墨和斑斕的色彩,互相滲透、濃破淡,淡破濃,渾然天成,非常深厚。他的渾厚感由于體面的塑造,用潤澤而粗壯的線交織塊面的重量,不管是高粱還是玉米,都豐滿茂密,連黃土坡上的梯田也集線成面,間用彩線相互交錯成不同明度的面,表現(xiàn)泥土氣息,成為線的世界,很有特色和代表性。匆忙而復雜的一生,石魯捕捉了風沙滾滾的西北高原之美;坎坷蒼涼的一生,也限制了他迂回地表現(xiàn)的范圍當中。
和西北高原的遼闊高亢相反,金陵畫派則蘊藉明麗,處處予人賞心悅目的美感,經(jīng)過錢松嚴及宋文治等群體畫家的努力,傳達出大江南北水秀山青的真實感受,他們的腳步曾經(jīng)擴展向東南西北的萬里壯游,他們的筆墨情懷卻始終保存著吳門畫派中文徵明、沈石田式的溫文爾雅,設色也清新宜人。錢、宋人找到了最典型的水鄉(xiāng)詩情,最入畫的靈石畫卷,時時傳出款款船槳聲,處處引人可游可居的遐想。
嶺南畫派的關山月和黎雄才,創(chuàng)作方法和金陵畫派相似。畫里的每一棵樹,每一叢村舍,每一彎流水,都經(jīng)過精心的選擇和修裁,安排在適當?shù)奈蛔由。只是嶺南風物帶著強烈陽光,更加鮮艷耀眼,因此,比起金陵畫家更多接受了西方色彩繪畫的影響,畫面上鋪陳著綺麗的光芒。黃土高坡的交響樂章只寫成了一半,待等后人去繼續(xù)。青山綠水的江南美景,更需要賢者去梳理、集中,把金陵、嶺南畫家的抒情小詩,煉出精髓,匯合成史詩式的文獻。
浩瀚歷史五千年,箕襲克紹,發(fā)揚光大,還需要認真的理解和研究先人的遺篇,傳統(tǒng)型的畫家們,畢其一生在歷史某一個階段去尋找真正的軌跡,溥心畬是致力于兩宋之間,更嚴格的說,是悠游在南宋的山水之中,終其一生。黃秋園則默默耕耘,特別是對于王蒙的摹寫,使他由量變產(chǎn)生了質(zhì)變,創(chuàng)造出很多新型作品,蒼茫渾厚純傳統(tǒng)的筆墨,卻透露出現(xiàn)代人的審美觀念。他曾經(jīng)在一陣陣虛無主義的呼聲中,被推上榮譽的舞臺,只是這一天卻是在黃秋園的身后來臨。過早的去世,也使他的作品功能只是告訴世人,傳統(tǒng)文化是無比深厚的,可以不斷研究的,只有理解、研究了過去,才可能站在巨人的肩上,指向未來。
由于近代山水畫家的努力,使當代山水畫成為中國畫壇的主流,意境深遠,形式豐富,高峰林立,同時也使今人得到了很好的啟發(fā)。如今中青年一代的山水畫家,更進一步地接觸到了時代的腳步,隨著社會的轉(zhuǎn)型,思想觀念的改變,審美意識轉(zhuǎn)化,已不容許新一代繼續(xù)保持原有的心態(tài)。怎樣在山水畫里包含現(xiàn)代社會中人對美學和哲學的要求?如何在山水畫里通過潛移默化的功能,給人類以啟迪?一個嶄新的課題正擺在當代山水家面前。
。ㄖ袊F(xiàn)代山水畫的發(fā)展和流派之四)
。ㄗ髌穪碓矗骸缎峦韴蟆1996年10月27日)
發(fā)表評論 評論 (8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