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3日,達·芬奇的《救世主》亮相香港。圖片:Anthony Wallace /AFP/Getty Images
紐約時間周三晚,達·芬奇的《救世主》在佳士得洛克菲勒中心舉行的戰(zhàn)后及當代藝術(shù)晚間拍賣會中的閃亮登場已然成為了媒體關(guān)注的焦點。隨著這幅畫作被吹捧為私人收藏中最后一幅達·芬奇畫作時,高達1億美元的估價使得這場拍賣已達到了史詩級炒作的巔峰。相應(yīng)地,大家對這件作品的反應(yīng)也在不斷加劇——從狂熱到著迷,還有持好奇、懷疑態(tài)度、更有徹底厭惡的。
《紐約》雜志藝評人Jerry Saltz似乎屬于后者。直到今天,Saltz還在大肆痛罵,表達他“強烈的質(zhì)疑”——這幅畫是否真是出自達·芬奇之手。雖然他承認自己“并不是藝術(shù)史學家或是古典繪畫專家”,但他依然認為這幅作品缺乏達·芬奇特有的構(gòu)圖活力。
Saltz認為:“這幅畫完全是死的。表面毫無生機、被上了漆、顏色被過分渲染、有擦蹭過的痕跡,被重畫了太多次以至于它又新又舊!
后來在一則推特中,他將這幅畫和特朗普的臉PS到一起,并為這幅繪畫命了名——《特朗普救世主》(Salvator Turdi)。截至記者發(fā)稿時,Saltz在拍賣會前夜的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晚間新聞討論了這幅畫作。
藝評人Jerry Saltz的Instagram截圖。圖片:Jerry Saltz
并不是只有Saltz一人批評這幅作品。藝術(shù)顧問Todd Levin今天在他的Instagram賬號上發(fā)布了這幅歷經(jīng)500年歷史的畫作,并稱其為“假貨”和“笑話”。
蘇富比印象派及現(xiàn)代藝術(shù)部資深國際專家兼作家Philip Hook在自己的《流氓畫廊:藝術(shù)畫商的崛起(和偶爾的墮落),藝術(shù)史上的隱藏的玩家)》新書簽售會上就這幅作品的真?zhèn)谓o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說,普遍接受的說法是這幅畫上有“很多達·芬奇的筆觸。但是,隨著時間流逝這幅畫必須要修復,所以現(xiàn)在看來(畫面上)有很多后來修復的筆觸。所以,這幅畫完全沒有了它原始的狀態(tài)。這里面有達·芬奇;并且還包含了足夠多的“達·芬奇”,讓它以一幅(實在的)達·芬奇(畫作)來出售”。
Hook對佳士得的銷售能力毫不含糊,“我對他們致以我的崇拜,他們?yōu)檫_·芬奇的這幅畫作做出了最出色的營銷”。
鑒于拍前估價如此之高,所以所承擔的風險必然也非常高。除了將這幅作品帶上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早間新聞,并剪出一條隱藏相機下的觀眾,對這幅作品震撼反應(yīng)的宣傳片,佳士得拍賣行不遺余力地讓這件作品的可信度越來越低!缎l(wèi)報》最近發(fā)布的一則報告聚焦于Walter Isaacson新出的《達·芬奇?zhèn)鳌分幸徽拢运麑τ谝d左手拿著的神秘圓球的相關(guān)問題,提出了有關(guān)真實性問題討論。事件一出,Isaacson立馬在臉書上澄清:
“只是想說清楚,這篇文章留下了一些錯誤的表達。在我的新書中,我清楚而明確地指出,這幅《救世主》是達·芬奇畫的。然后我展開討論了為什么他沒有畫透過水晶球扭曲的耶穌長袍的原因。我說這是達·芬奇有意識的決定。我沒有在書中說過,也沒有在采訪中說過,也不相信,這幅畫是除達·芬奇以外的人畫的。我相信他決定以一種奇跡般的、不擾亂注意力的方式畫水晶球。我所知道的所有藝術(shù)專家從Martin Kemp到Luke Syson,都同意這一觀點。”
《衛(wèi)報》的這篇文章開頭現(xiàn)在用斜體標注了“本文以佳士得的名義提起了法律訴訟”。
佳士得公關(guān)經(jīng)理Becca Riegelhaupt的Instagram截圖。圖片:Becca Riegelhaup
那么,對于這幅畫到底有沒有合理的擔憂?我們與美術(shù)科學分析有限責任公司總裁、專業(yè)修復師Jennifer L. Mass博士討論了有關(guān)《救世主》的情況(Mass沒有親自查驗過該作品,僅談到關(guān)于保護和修復的大致問題)。
“一般來說,當你去看看藏品的時候,你看到的約有八成的作品出自藝術(shù)家之手,而其中二成是多年來修復師和維護專家修復而成的,”Mass向artnet新聞解釋道!袄L畫中有一定程度的準確修復并不罕見,這尤其在歷經(jīng)幾百年歷史考驗的藝術(shù)作品中很常見!
Saltz在他的《紐約》雜志文章中質(zhì)疑這件作品真實性時,引用了一位匿名的“該領(lǐng)域知名專家”的調(diào)侃,這幅文藝復興時期繪畫被納入當代藝術(shù)品拍賣會的原因是“因為這幅畫有9成都是在過去的半個世紀之內(nèi)修復的”。
我們問Mass在比較低的缺損情況下——比如說35%——相關(guān)的修復問題。在這個程度下,她解釋說:“要保存這種性質(zhì)的繪畫的一個潛在問題就是如何決策。如果顏料真的丟失了,那么修復師可能需要在剩下的顏料塊之間補上(但這取決于顏料缺失的分布情況)。在那種情況下,你如何決定完整的圖像應(yīng)該是什么樣的?這本身可能就是有問題的,但這樣的決定是否有必要取決于到底是顏料缺失還是顏料損壞。如果顏料的表面損壞,但沒有完全丟失,那么決策過程就簡單得多了!
佳士得全球總裁彭肯南(Jussi Pylkkanen)于10月24日在倫敦佳士得預展現(xiàn)場解析《救世主》。圖片:Carl Court/GettyImages
許多有關(guān)作品狀況的問題在為《救世主》修復的專家Dianne Dwyer Modestini發(fā)表于2014年《李奧納多·達·芬奇的技術(shù)實踐:繪畫、手稿和影響》中的文章《對達·芬奇<救世主>畫作的重新探索:歷史、技法及畫面狀況》中較為完整地涵蓋了。由于在馬上開始的拍賣會前人們都在極為認真地琢磨原創(chuàng)性和修復的問題,文章中的一些段落值得引用,以便讀者了解這幅作品中哪些部分是達·芬奇的原作,哪些是修復后的效果。
例如,關(guān)于耶穌重要的臉部,Modestini這樣寫道:
眼睛的虹膜直接畫在畫布上,像水彩一樣薄,似乎一直保留到創(chuàng)作的后期。底層的白色在某些區(qū)域比其他區(qū)域透出得更多,這也是他描繪閃爍,微塵和映射的唯一方式;沒有主色。這極為不尋常的技術(shù)衍生了令人不安的神秘元素。這是一種上帝般的凝視,這是達·芬奇用來傳達神圣的工具之一。由于雙眼都被磨損,左側(cè)比右側(cè)更嚴重,磨損和高光之間的模糊使得修復極為困難,于是我重做了許多次。我盡可能地少碰左眼。例如,沒有試圖強調(diào)瞳孔,而在右眼中瞳孔保存的狀況還不錯。小心地按照原來的遺跡,其中有一條描線勾勒了上眼皮,結(jié)果眼睛的大小略有不同;左眼比右眼小。采用更合乎邏輯的或更確定的形狀讓這雙眼睛完全改變了性格。
有關(guān)他左手中充滿爭議的魔法球:
象征宇宙的水晶球幾乎沒有用任何顏料,釉料和薄涂顏料不幸地都已被磨損了,尤其是沿著木紋的頂部。原本的幻想一定是奇妙的,因為簡單地用半透明的水彩釉將淺色的區(qū)域調(diào)暗便讓它栩栩如生。三大塊白色的油漆點一定是代表了外部光源在球體表面上的反光,但是由于許多原始的釉料已經(jīng)消失,即使我將顏色調(diào)暗,它們也還是沒有背景地漂浮著。球體的右下方包含了仔細觀察到的夾雜物,這是水晶石特質(zhì)。在顯微鏡下這些夾雜物讓人驚訝。每一顆都由中間色調(diào)繪制,再被白色裝飾線條和深色陰影包圍。它們的大小和布局是多樣化的,而且每顆都由于光線投射而各有所不同。只有達·芬奇,以他對自然科學的興趣,才會到如此迷戀的地步。
最后,關(guān)于曾被綠色和棕色顏料涂過,現(xiàn)在被修復為深黑色(達·芬奇特色)的背景:
最初的清潔是充滿希望的,尤其是在銅綠幫助保護了原始層的部位。不幸的是,在背景的上半部分,顏料已經(jīng)被刮到了畫布底層,在某些地方甚至刮到了木頭本身。如果我知道如此嚴重,我一開始會不會選擇這么做,討論這個問題已經(jīng)沒有意義了。由于油灰和覆蓋的顏料很厚,我別無選擇,只能將其徹底清除。我用象牙黑和一點點的淺鎘紅重畫了繪畫上半部分的大塊缺失區(qū)域,接著加了一層暖褐色釉,然后是更多的黑色和朱紅色。在每個步驟之間我將新的顏料做舊,使它看起來時代久遠。新的色彩解放了頭部,它在之前被困在泥濘的與頭發(fā)色調(diào)過于接近的背景中,而現(xiàn)在形成了一個完全不同、更有力的形象。在近距離和強光下,新的背景顏料是顯而易見的,但是只需要退后一點點,它與原作非常接近。
有趣的是,這些所有的猜測是否影響了其出售結(jié)果。幾年前,有報道說鑒定這件作品的專家希望以它賺得2億美元。這個樂觀的數(shù)字在目前的拍賣估值中已被削減了一半(佳士得也為這件作品找到了第三方擔保買家,所以不管結(jié)果如何,《救世主》都將會有新的主人)。
Hook認為佳士得已經(jīng)很好地執(zhí)行了自己的策略,猜測他們正向亞洲新貴們推銷,“亞洲不見得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市場,但非常容易受到浪漫主義、戲劇性、以及達·芬奇獨一無二性的影響”。
Hook認為這解釋了略顯尷尬的營銷標語:“男版蒙娜麗莎”。
他推測說:“他們(佳士得)已經(jīng)研究過情況之后認為,阻擾他們獲得中國或亞洲買家的青睞的原因是因為它呈現(xiàn)了耶穌基督。所以,他們并不把它當作耶穌基督的肖像,而是把它作為“蒙娜麗莎”來推銷。你必須對他們表示崇拜。我多么希望我們做到了!”
文:Eileen Kinsella
譯:Zini Zhao
編:Weixin Jin
#你對各位專家給出的各方面點評有何看法?請在留言中與我們分享。
artnet
發(fā)表評論 評論 (6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