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9日下午,在北京·融創(chuàng)壹號院美學藝術中心,午后的陽光穿過庭院間層層綠意,花園中的香草氣息混合著初夏午后的微熱,在展廳與走廊之間靜靜流淌。冰鎮(zhèn)香檳輕聲作響,人們在輕語與琴音間緩步而行,于藝術與生活的縫隙中穿梭,與色彩不期而遇。
在這溫柔而克制的氛圍中,由頌藝術中心與融創(chuàng)壹號院聯合主辦的展覽《色彩的低語》正式拉開帷幕。耿端、姜淼、嚴一能、韋宗堯,四位當代藝術家以繪畫為載體,以色彩為語言,在這片都市靜謐之境中共同發(fā)出一場“低語”。
四位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路徑各異,卻都將色彩作為連接內外、感知與存在的媒介。他們的作品不是為了裝飾視覺,而是喚醒記憶的氣味、存在的痕跡與未被命名的情緒。當觀眾緩步步入展廳,進入這片由低飽和與強感知交織而成的精神地帶,或許會發(fā)現,我們并不是在“看”展,而是在“聆聽”那些色彩背后的呼吸、層疊、流動與靜止。
展廳現場。
展廳現場。
色彩是繞過語言的通道
在當下這個信息爆炸、語言飽和的時代,我們的感知力正在迅速退化。一切都需要被快速定義、準確表達,而那些更微妙、更私密、更復雜的內心狀態(tài),反而被逐漸屏蔽。展覽《色彩的低語》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它不試圖提供確定的答案,而是邀請觀眾在“觀看”中重新找回對感受力的信任。
本次展覽由頌藝術中心館長蘇芒擔綱策劃,以“低語”作為關鍵詞,將“色彩”還原為一種原始而深刻的精神通道。她所關注的,并非“色彩”作為視覺表象的形式主義,而是它如何作為“精神能量的顯現”,成為與個體經驗、情緒結構、時代心理之間對話的引子。
在心理學與視覺研究中,色彩被證明可直接影響情緒與生理狀態(tài)。20世紀初德國神經學家和心理學家Kurt Goldstein(庫爾特·戈爾茨坦)在 1940 年提出,紅、黃等長波色能激活個體的生理反應,而藍綠等短波色則具鎮(zhèn)靜作用。
本次展覽的核心概念“低語”,不僅是一種語義策略,更是借助色彩對心理狀態(tài)的“非言語觸達”。它不靠聲音的強度取勝,而通過視覺節(jié)奏、色域氛圍、肌理層次,以及藝術家們對材料與情緒的深入調度,建構出一個“能量場”。這個場域,不追求對社會議題的外在回應,而是更為內省,更指向人類普遍經驗中被忽視的部分:內在秩序、精神疲憊、存在的晦暗感、以及個體在變動世界中對穩(wěn)定的渴望。
藝術與視覺感知理論家魯道夫·阿恩海姆 Rudolf Arnheim曾指出,“觀看本身就是一種‘感知思維’的行為,藝術作品即為非語言的認知過程:我們的眼睛在感知的同時,也在‘思考’色彩、構型、重心與肌理的意義。”在本次展覽構建的空間中,色彩成為一種“身體感知的聲音”,它“可被聽見”,但并不依賴耳朵;它無須解釋,卻直擊內心。這種由視覺語言轉化而來的“聽覺體驗”,為觀眾打開了一條跨越語言與理性的感性之路,也構成了本次展覽最重要的文化價值:回歸感受力,重建精神性。
色彩為語言,繪制精神的情緒地形
步入展廳,首先經過一道紫色方形拱門,形成很強的視覺空間延展性。穿越拱門,觀者進入一個由姜淼作品構成的獨立空間,這是展覽的第一個“情緒核心”。她以紫色系為主的異形畫作,形成展覽初入即見的主視覺焦點。
出于早期在中央美術學院版畫系的扎實訓練,姜淼早年作品強調黑白結構的生命對抗性,如今轉向色彩層疊與結構共生的抽象秩序。她認為“色彩即能量”,以超二十層的疊涂與刀刻技法構建畫面肌理,將色彩視為時間與經驗的沉積物!懊恳坏,都是對時間的穿刺”。畫面中的螺旋結構、漩渦、天眼等意象,回應著個體與宇宙的循環(huán)哲思。她強調開放的觀看路徑,拒絕情緒的預設,作品成為一種可供冥想的視覺通道。
展廳現場。
穿過拱門,主通道兩端是嚴一能的兩幅大尺幅作品:《2017.12》和《2015-2017》。遠觀如火山石剖面或晶體切割,構圖理性克制,色彩卻沖突鮮明。嚴一能以刮刀破壞筆觸肌理,以高飽和度色塊制造對峙張力,將“情緒狀態(tài)”作為繪畫的結構動力。他不再依賴圖像,而是將厚涂顏料本身視為情緒沉淀與物質見證,使作品在抽象形態(tài)中嵌入真實的精神負荷。
展廳現場。
展廳右側長廊,則呈現出韋宗堯風格迥異的節(jié)奏。他的作品采用低飽和色域和粗獷線條,模糊的圖形如花、如蝶,既具象又抽象。他注重顏料的物理性處理,強調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行動性”——干濕交替、層次堆疊、結構對抗,使畫面成為一幅情緒的密度地圖。視覺元素如裂痕、光斑、花瓣,不再敘事,而是成為反復出現的“情緒記號”。在他看來,材料與色彩并非修飾,而是揭示潛意識情緒結構的語言。
展廳現場。
走入左側長廊,耿端的大尺幅繪畫將氛圍進一步引向沉靜與遼遠。遠觀如星圖彌散,色彩重疊出宇宙微光般的感受;近看則筆觸微如發(fā)絲,呈現極度細膩的手工密度。耿端因高度近視,常貼近畫布作畫,其創(chuàng)作邏輯也如同顯微鏡般審視世界。他將焦慮與躁郁轉譯為色彩能量的緩慢積累,使繪畫成為一種療愈性的精神修復儀式。
長廊中央,一張舊木長椅成為唯一的裝置作品。椅面布滿與畫面同頻的星點圖案,四周由一組靜謐而精微的花藝包圍——如同現實與夢境之間的接口,引導觀眾以“停留”的姿態(tài),進入他構建的精神空間。耿端的作品不在于視覺刺激,而在于將情緒、記憶與精神張力潛入畫布,再從中浮現。色彩如地層般沉積,逐層釋放,讓觀者在靜觀中感受到宏觀宇宙與個體經驗的隱秘共鳴。
藝術家姜淼在展覽現場。
藝術家嚴一能在展覽現場。
藝術家耿端在展覽現場。
四位藝術家以色彩為語言,共同構建了展覽的“情緒地形圖”,向內挖掘精神深層的存在狀態(tài),向外映射個人與世界的哲學對話。在流動的觀展動線中,抽象不再是拒人千里的距離感,而成為情緒與意識流動的可感載體,亦是一次關于觀看、感知與精神療愈的集體實驗。
當藝術融入生活,色彩回歸精神原鄉(xiāng)
在信息極度密集、審美被算法馴化的時代,我們越來越容易看到“圖像”,卻越來越難真正“觀看”。我們習慣了滑動、點開、快速瀏覽,卻遺忘了感知、停留、沉思!渡实牡驼Z》通過色彩喚起感官的記憶,通過繪畫重新打開與精神世界的通道,讓藝術回歸到“人的存在經驗”之中。既是文化的自我修復,也是對生命節(jié)奏的重新校準。
頌藝術中心館長、《色彩的低語》策展人蘇芒致辭。
本次展覽策展人、頌藝術中心館長蘇芒在開幕致辭中強調:“每一個認真生活的人,都是在用自己的方式進行創(chuàng)作。藝術,只是提醒我們別忘了這一點!彼硎荆渡实牡驼Z》不是一場讓人仰望的展覽,而是一次邀約,讓我們從自己的節(jié)奏中沉靜下來,聆聽來自內心深處的精神低語。
蘇芒進而提出,此次展覽《色彩的低語》試圖打破藝術與生活之間的隔膜。當我們在此刻被耿端的藍調吸引、與嚴一能的灰調共振,會發(fā)現藝術并不遙遠,它是日常的維度,是情緒的影子,是精神的溫度計。色彩之于藝術,不是裝飾,而是存在的象征;色彩之于人,不是審美,而是我們身體與心靈尚未被語言馴化的部分。
融創(chuàng)北京區(qū)域品牌營銷中心總經理樓艷青女士在開幕致辭中表示:“藝術不應停駐于展廳的光潔白墻或遙遠的審美想象,它真正的生命力,藏在日常生活的每一處肌理中!彼龔娬{,融創(chuàng)壹號院始終秉持“讓藝術真正成為居住空間一部分”的理念,通過將藝術與建筑、園林、公共空間深度融合,讓藝術的氣息縈繞于人們日常的呼吸與生活節(jié)奏。她進而表示,融創(chuàng)在打造“可居住的藝術品”時,并非滿足于城市中審美形象的堆砌,而是希望“藝術的溫度能滲入生活結構,讓人在每日進出間,不經意地與藝術產生連結!
中國歌劇舞劇院次女高音歌唱家、中國音樂學院客座教授周原女士在開幕式現場演唱。
展覽開幕正當時,中國歌劇舞劇院次女高音歌唱家、中國音樂學院客座教授周原女士傾情演繹法國歌劇《桑松與達莉拉》中達莉拉的詠嘆調《我心花怒放》。當旋律緩緩流淌在展廳之間,原本靜默于墻面的色彩仿佛有了回響。高音如光線穿透玻璃,低音則在身體內腔引發(fā)共振,與畫作中肌理的明暗起伏形成跨媒介的隱秘合奏。演出讓空間從視覺結構躍遷為感官結構,也使“色彩的低語”在此真正具象為一次聲音可聽、氣氛可觸的精神體驗。
此刻,色彩不再只是顏料,它成為了時間與心靈的容器;藝術也不再是審美的對象,而是精神得以喘息與生長的場所。在這個由色彩編織出的當代精神場域中,我們或許并沒有找到答案,但我們重新學會了提問。
觀展現場。
藝術與建筑,自然與生活的通融,構成了藝術棲居的美學源頭。立于朝陽公園上的融創(chuàng)壹號院,本身就是一件世界前沿的空間藝術品。不僅注重外在的“自然棲居”滋養(yǎng),更將“隱奢藝術”美學與生活深層融匯。藝術棲居,在此并非附加標簽,而是融入建筑肌理、空間韻律與生活日常的永恒存在。
采寫:南都N視頻記者 黃茜
發(fā)表評論 評論 (2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