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奧·勞赫是當今畫壇上
最富聲望的藝術家之一。
他的作品影響著世界及中國的
當代繪畫藝術。
他的繪畫色彩醒目,
尺幅巨大,具有混亂、
不安的特征來自于特殊的
夢一般的生活現(xiàn)實,
士兵、工人、商人
以及狂飲的宴會和奇怪的儀式等
特殊時代的歷史面貌,
有一種對敘事性繪畫模仿的風格,
其作品中各種人物的邊緣線
有意不融于背景之中,
清晰而硬挺,如同剪貼的畫報。
他還利用各種縱深的透視角度,
使畫面產(chǎn)生深遠感,
把觀者引入某段既明了而又
模糊的歷史。
敘事性與宗教性
在日常生活中的轉換,
成為一種新的繪畫表現(xiàn)方式。
觀念與哲思的畫面
使其作品成為圖像時代的
另一種視角——
具有宗教般的凝重
與日常鮮艷的事物與身份
相異的人物,一同刻畫
與表述著這個世界;
可知與不可知的故事敘述者
人和世界、社會與自然
的一切。
他的作品讓人極易辨認,
而又難以模仿,
近年來深受歐洲和美國收藏家
的青睞,許多知名人士
都收藏了他的畫作。
要收藏他最新作品的人實在是太多,
以至于不得不“排隊拿號”,
這其中就包括了比爾蓋茨!
當代藝術家中幾乎沒有一個人
像尼奧·勞赫那樣贏得了如此的贊譽,
也招致了如此多的粗暴拒絕
和嚴詞苛責。
2010年4月18日至8月15日,
畫家尼奧·勞赫的家鄉(xiāng)——
萊比錫和慕尼黑。
在他50歲生日之際
聯(lián)合舉辦大型展覽,
展示了他的畫作歷年來的變化。
“要說藝術有什么任務的話,
那就是要讓微小的火焰在
善與惡中產(chǎn)生!
尼奧·勞赫在故鄉(xiāng)萊比錫
造型藝術博物館展覽的
開幕之際坦言。
在他的畫作中
心靈的火焰激越迸發(fā)。
因為他一心執(zhí)迷于繪畫——
而且延續(xù)著形象塑造的傳統(tǒng)手法。
而實際上,
這種傳統(tǒng)自從技術媒體
主導了圖像生產(chǎn)之后就已經(jīng)
被擱置不用了。
這位土生土長的萊比錫人
是繪畫界迅速崛起的新軍
中最富盛名的先鋒之一,
甚至成為了“媒體明星”。
然而讓慕尼黑現(xiàn)代美術館
作為合作伙伴承接這一次
聯(lián)合回顧展的,既不是
他的迅速成名,也不是市場,
不是藝術家的機智話語,
也不是他的50歲生日,
而是他的作品;
慕尼黑的策展人Bernhart Schwenk
在闡述展覽宗旨時如是說。
因為他的作品在過去17年里
發(fā)生了巨大變化——
在萊比錫和慕尼黑兩地
分別展出的60幅畫作足以令人
相信這一點。
這些作品主要來自私人收藏,
公共博物館在開始時
對購買他的畫猶豫不決,
隨后隨著價格的急劇攀升
則只能望洋興嘆。
在慕尼黑,當人們爬上大樓梯,
登上美術館二樓時,
看到的第一幅畫是《演出》
(1996年)。
在斜面上一群男人圍桌而坐,
他們背后是一片難以言狀的
粉紅色天空,他們的座椅是
稀松平常的綠色啤酒箱。
這是對古典大師的晚餐題材
的改寫嗎?現(xiàn)在要被出賣的,
是藝術家本人嗎?勞赫的畫
作有意避免單義性。
在萊比錫,
當人們沿著階梯走下去時,
看到的或者是《十月》
或者是《道岔》 。
這里的展覽構想是,
讓創(chuàng)作時間各異的畫作
彼此展開對話。
慕尼黑的策展人則有所不同,
他的得意之處是,
每一個房間里展出一個
“不一樣的勞赫”。
每一次都選取
其中一幅畫的標題
作為題詞。
因為藝術家本人
喜愛跟他的畫一樣、
從不同的方向演繹他
思想的標題。
90年代末,
在尼奧·勞赫的繪畫中,
彩色逐漸取代了早期
作品中的黑色。
它們使用得相當克制,
產(chǎn)生一種褪了色的效果。
《房子》是藝術家以精湛
的技藝和智慧,
常常也帶著諷刺,率性安排
插圖式和抽象式圖像空間。
同時又通過版畫色
的輪廓控制圖像效果
而完成的精彩畫作之一。
他還常常插入字詞
的碎片和文字框。
在隨后幾年中,
顏色和圖式逐漸豐富,
圖像人物日益增多,
有時甚至
讓歡快的氣氛中
滲入陰郁的色調(diào)。
像《不潔》這樣一幅畫,
就好比一座界碑。
暗色的人面牲畜
在光線昏暗的一個室內(nèi)空間
的前部低下了頭。
粘稠的顏料頗有裝飾感地
從木樓梯上翻滾下來,
而墻上掛著一塊帶毛的火腿肉。
一個男人在往一個碟子中盛湯,
背景中一個穿著馬甲的矮個子
正端著這湯去上菜。
這是對藝術市場的一種
辛辣諷刺嗎?
接下來的畫作,
越來越大的畫布上溢滿了
充滿意味的形象,
幾乎讓人難以承受。
真的還能用繪畫這樣的手段
上演宏大的世界戲劇嗎?
《Revo》是大量剛從畫室中
出爐的新畫之一,藝術家嘗試
在三乘五平方米的畫布上作畫,
上面是反寫的“Over”(結束)。
在畫上既沒有空間上的中心,
也沒有思考的中心,
而是四散分布的遁點。
勾畫精美的地貌,
尚未完成的平原,折中方式的
形體糅合,夢幻一般的新造形式,
這一切可能會在同一幅畫中出現(xiàn)。
或者,創(chuàng)作時間相近的畫作,
如《傾倒》和《蘆葦孩童》
顯得如此迥然相異,就好像它們
出自不同藝術家之手。
在讓人充滿希望的政治轉折
(即兩德合并)發(fā)生之后,
繪畫,尤其是產(chǎn)自原東德的繪畫,
遭到了普遍懷疑:
繪畫成為令人不屑的手工藝,
它散發(fā)的油彩和松節(jié)油氣味
成為了恥辱的標記。
1990年,尼奧·勞赫30歲。
出生于萊比錫的他
在他祖父母的身邊長大,
因為他的父母——
兩人都是藝術系的學生——
在他出生幾周之后,
就因為火車事故而離開了人世。
他從1981年至1986年,
在萊比錫版畫藝術與書籍
裝幀藝術學院隨Arno Rink學習,
隨后師從藝術大師Bernhard Heisig。
他2005年獲得帶薪的教授職位,
但是3年之后他就放棄了。
直到今日,他還隨時可能
對所承受的謾罵進行反抗。
尼奧·勞赫曾經(jīng)以他的畫作為戰(zhàn)場,
現(xiàn)在也依然如此。
他在他的畫中通過——
藝術中和生活中——
那一群伴隨著他的人物
堅持著自己的戰(zhàn)斗。
幾乎在他的每一幅畫中
都能找到一個與他相似的主人公。
特別是他的“后社會主義時代
的現(xiàn)實主義”對美國人的吸引,
使尼奧·勞赫得以享譽世界。
他作品中的那些讓人覺得
疏遠和陌生的地方,
正是其吸引人之處。
現(xiàn)在,他作為德國具象繪畫
的領軍人物,
和馬提亞斯·懷瑟、
大衛(wèi)·施奈爾、
提洛·鮑姆加特等人一起,
組成一個“新萊比錫畫派”。
在國際藝壇上
為德國繪畫藝術的崛起,
作出了重大貢獻。點擊贊賞
發(fā)表評論 評論 (5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