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就想寫寫這個話題。緣起于在某處看到某些人的作品受到批評時,被批評者常常以所謂藝術個性來唐塞——“這是我的藝術個性”云云,而且同時還要教訓批評者一頓:沒有個性的作品是沒有生命力的。
的確如此,古往今來的藝術大師們,特別是開宗立派的領袖們,他們的作品最大的特點就是有自己的藝術個性。這是藝術作品最大的價值所在。所謂個性,當然是指特殊性,對于人而言,即是其思想、性格、品質(zhì)等諸方面異于他人的特質(zhì)。這種特質(zhì)通過其語言、行為、情感等方式表現(xiàn)出來。藝術個性當然就是藝術家的人格品質(zhì)、藝術素養(yǎng)、思想情感等方面的特質(zhì)通過藝術形式的表現(xiàn)?傮w而言是通過藝術手法表現(xiàn)其價值觀。
在書畫(包括篆刻)上,即使未受過任何基礎訓練的人所作的作品,同樣都具備了其藝術個性。都是獨一無二的。如此,開華虔誠地要恭賀!諸位都是開宗立派的藝術宗師了!
關于藝術作品的藝術個性,我以為首當其沖的,是作品所反映的作者的藝術素養(yǎng)。什么是藝術素養(yǎng),藝術素養(yǎng)包括基本功、藝術理論修養(yǎng)、生活閱歷、文學修養(yǎng)等因素。所以,請宗師們別忘了,大師與工匠的區(qū)別,正是在藝術素養(yǎng)的高下上拉開了距離。
恰好不久前,在欣賞一幅某老師的作品時,多嘴提了幾點建議。他回復說他是學的某位前輩大師的,開華愚魯,直言不諱地指出前輩大師的特點并未在這幅作品中體現(xiàn)出來。這位老師立馬教訓了開華一頓:學習不能照搬別人的東西,而是要有自己的個性。說得真好。藝術個性是作為一個藝術家必備的素質(zhì)。
個性即是特質(zhì),現(xiàn)在幾乎所有能寫兩筆、畫兩筆、刻兩刀的人都會說這些(聽也聽會了)。說過這些話的人何止千千萬萬,誰都把它扯過來當遮羞布用。提醒一下這些不愿在藝術上“照搬”的人,這些話恰恰就是“照搬”的。
本著對人對己對藝術負責的態(tài)度,我對照這位老師所說的大師作品,仔細欣賞了這位老師的作品。可能是天資愚笨的我,內(nèi)功太淺,看了半天,也沒看出兩者之間的傳承關系,沒看出他從大師那里學來了什么,又如何化到他的作品中去了。
開華以為,學習傳統(tǒng),學習前人,首先要辨識前人作品的特點(包括優(yōu)點和缺點),這就需要學習者要加強學識修養(yǎng),提高自己的眼界。有了辨識才能知道學什么,如何學,才能學而能化。陸儼少先生在《辨識與吸收》中說過,“第一必須要有辨別好壞的能力,看出哪些是它的好處,哪些是它的不足之處!
細觀前輩大師的作品,我以為這位以工麗見稱的大師的好處正是“圓轉(zhuǎn)爽利,細而不薄,挺勁含蓄……”再細觀這位老師的作品,恰恰舍棄了前輩大師作品中好的東西,線條薄而無力,方處不挺,圓處不潤。也許這正是他所追求的“自己”,是他的“藝術個性”。
開華以為,藝術個性的形成,有著自身的規(guī)律,或許不可強求,它是一種水到渠成的東西,并非因求即得,好的藝術作品都有個性的存在;但反過來說,有個性的作品不一定就是好的作品,還要由品質(zhì)來決定。
當然藝術個性,藝術水平的高底不能僅憑一、兩幅作品來判斷,大師也有不成功的作品。如果僅憑這一幅作品就作出此公作品品質(zhì)不高的結(jié)論,那就是不負責任的表現(xiàn)。但就此幅作品的藝術個性以及學習前輩大師的特點本身而言,確實是舍本求末,當然更算不上佳品。
說到這里不得不說說藝術與學術的關系問題。我以為,文藝批評無論是對藝術行為、藝術現(xiàn)象,還是對藝術作品,要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客觀地進行評價。而不是意氣用事,甩棍子戴帽子,雖然我們身處的現(xiàn)實,存在著名利意氣相裹挾的低俗風氣。但一個有良知的藝術家,則應自覺地站在公平、公正的角度,立足有利于傳統(tǒng)文化發(fā)展,有利于批評對象的進步,有營造良好的藝術氛圍的出發(fā)點,來進行討論。因為,道理總是越辯越明的。
發(fā)表評論 評論 (13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