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希望本無所謂有,也無所謂無,這就像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魯迅《故鄉(xiāng)》
對于魯迅筆下“閏土”這一人物,想必上過學的人都不陌生。最開始他以機敏勇敢的小英雄形象出現(xiàn),是一個惹人喜愛的淳樸少年,對生活滿懷希望,有血有肉也非常的有骨氣。遺憾的是,在糟粕思想的影響下,他漸漸褪去了那份燦爛的色彩,變成了一個與少年時期截然不同的木訥之人,麻木而世故,似乎靈魂已經(jīng)死去,徒然留下沉悶的軀殼。
魯迅《故鄉(xiāng)》中的閏土,實在令人深為嘆惋!實際上,“閏土”并非是故事中的虛擬人物,在現(xiàn)實中是有這個原型的,曾經(jīng)是魯迅少年時期的玩伴,比魯迅大2歲。由于他在農(nóng)村長大,見到了許多有趣的事物,還給魯迅講過不少關于民間所發(fā)生的故事,F(xiàn)實中的“閏土”,晚景也確實過得凄涼,長大后承擔起了家庭的重擔,且在社會的壓迫下艱難度日,為了生活最終走向悲劇性的結局,也給喜歡他的讀者為之嘆息,好在其子女完成了華麗轉變!
一、歷史上“靈魂有趣”的少年閏土
歷史上的閏土,原名叫“章運水”,這個名字與他五行缺水有關,因為還有一個小名叫“阿水。魯迅為什么要在文章中把他叫作閏土呢?在紹興話里,“運”與“閏”在發(fā)音上相同,而“土”和“水”是同為五行,魯迅便在文章中為他化名“閏土”。章運水的家境很普通,父母都是老實巴交的莊稼漢,而魯迅的家境很殷實,父親為官,家里還有良田幾十畝。
而張家和周家后來能夠產(chǎn)生很深的淵源是因為,章運水的父親“章復清”,在收割季節(jié)為魯迅父親編織竹筐,以裝收獲而來的谷物,久而久之兩家也便認識了。1893年的春節(jié),魯迅的曾祖母去世了,章復清也到周家來幫忙,因為怕人手不夠忙不過來,便帶上了自己的兒子章運水,13歲的魯迅正是在這一年和“閏土”初次見面。
魯迅雖自小生活在一個衣食無憂的富裕家庭里,當時章運水父子也算是給周家打工,不過魯迅和他的家人都很有修養(yǎng),待人友善謙遜。而章家人也是為人老實本分,做事也很靠譜,得到了魯迅一家人的信任,兩家之間相交甚篤。章運水那時候活潑機敏,十分的健談,跟和自己年齡相仿的魯迅成為了好玩伴,給魯迅講了很多鄉(xiāng)間的趣事,還經(jīng)常能變出各種好玩的東西,把魯迅給逗開心。
比如,他會根據(jù)天氣變化對“魚兒跳龍門”的具體日期;會帶著魯迅一起跑到西瓜地里面去,然后埋伏起來,等待一種叫“猹”的動物出現(xiàn),在它偷西瓜時拿起鋼叉竄起,把猹給插;還會帶著魯迅到海邊去撿很多美麗的貝殼,根據(jù)雪地鳥兒的爪印,布置下捕捉鳥的機關。那時候的章運水,在魯迅眼中就是一個“靈魂有趣”的少年。而這個少年也會被魯迅豐富的知識閱歷所折服,兩人各有不一番不同的生活滋味,還真的很適合成為好朋友。
二、朝著兩個方向走去的少年
有些人能夠在社會大染缸中保持本色,有些人卻在命運的漩渦中,被徹底吞噬。這兩種人就像是魯迅和章運水,兩種家庭,兩個階級的孩子,即便能在無邪的少年時期成為好友,長大后通常也會慢慢地朝著不同的方向走去。魯迅生活在殷實的家庭,自小能夠追求自己的理想,能夠在良好的教育下,構架起自己的思想價值觀,對社會的認識,他心中有著堅定的信念。章運水的家境一般,在那樣的時代背景下,單是面對溫飽的問題都履步艱難,很難在生存都成問題的情況下,懷有什么遠大的理想。而在困苦的迷茫日子里,更是沒有什么人生的信念。
成年后,章運水像大多數(shù)人一樣成家生子,且在父親病逝之后,撐起了整個家庭,生活的重擔漸漸將他曾經(jīng)挺拔的背給壓垮,明天的暗淡,正在蠶食著他昔日臉上的燦爛笑容。每天為了養(yǎng)活一家人,他要接各種各樣的短工來做,撐船、耕種、挑土,似乎永遠都有忙不完的活。
他拼盡了全力,日子都沉重得不容他喘一口氣,也沒有興致抬起頭來,再望一眼那蔚藍的天空,感受一份生命的美好。這時候,魯迅正在海外留學,名氣越發(fā)地響亮,雖他有他的煩惱,無數(shù)個日夜為民族的命運而憂愁著,但至少衣食無憂,且有筆桿作旗幟。魯迅與章運水再次見面的時候,是在1919年,40出頭的章運水,昔日“有趣的靈魂”不知何時已經(jīng)死去,只留下佝僂的軀殼,沉悶而麻木,像極了那個時代。1934年,章運水的生命最終在悲苦里結束,留下的5個兒女,繼續(xù)在黑暗的命運中掙扎。
三、三代人的掙扎,迎來了生活的曙光
在章運水留下的5個兒女中,唯一可知的就是他大兒子“章啟生”,其余不祥。章啟生的一生相較他父親“閏土”更為悲慘,作為家里的長子,所能繼承的也就只有父親的貧窮。章運水去世后,生活的重擔就轉交到了他的肩上,后來也因病去世了,一輩子幾乎沒有什么歡樂。
章啟生留下了兩個兒子一個女兒,后來他的女兒因為生病沒錢治,就離開了人世;大兒子為了和小兒子為了生存只能去討童工來做,后一家人在艱難的生活條件下,相互失散了,十分的凄涼。章啟生的小兒子、也就是“閏土”的孫子“章貴”,最終熬過了波折起伏的命運,迎來了生活的曙光。他是一個很有骨氣的人,苦難的日子也沒能壓彎他的脊梁骨,他依然保持有對生活的希望與熱情,解放后,便到冬校去學習,沒讀過書的他努力地積累著知識。
1954年,他進入紹興魯迅紀念館工作,憨實上進的他,態(tài)度十分的謙遜,明白自己的文化水平不高,就想方設法地自我提升,去夜校學習。“皇天不負有心人”,踏實努力的他,把自己的人生經(jīng)營得越來越好。而魯迅在世時一直掛念著章家的人,他的兒子周海嬰為此在1959年的時候,和章貴在紹興魯迅紀念館見面,再續(xù)兩家的友誼,兩人亦相談甚歡,十分投契,此后他們經(jīng)常小聚。
由于章貴在魯迅紀念館工作,加上章周兩家之交,上進的章貴在工作期間對魯迅的資料進行了深度的研究,之后發(fā)表了幾十萬字有關魯迅的文章,成為“魯迅研究學會”里的一員。1982年,他還成為了副館長,晚年也過得很幸福。章貴育有一兒一女,一個是會計一個是老師,雖說沒有大富大貴,但經(jīng)過三代人的努力,最終告別了窮苦沉悶的命運,過上了安穩(wěn)幸福的好日子。象鼻閏土和魯迅在九泉下有知,都會為他們感到欣慰。
結語
“閏土”身上折射出了那個年代很多人的影子,從無邪靈動的少年時期,漸漸局限在成人的世界,在某個社會環(huán)境下,在無能為力許多事的時候,不知不覺地就選擇了麻木,整個人也隨著沉悶的人生,越發(fā)地沉悶了。
不過生活在現(xiàn)代的我們,也可以在更好的生活條件下,充盈自己的知識,在各種各樣的平臺上,找到屬于自己的位置,就像“閏土后代”那樣去進步,尋找到更燦爛的未來。且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人類的文明越來越高了,相信那些隕落自己所成就而來的光芒,還會點亮更多的黑夜。
圖片來自于網(wǎng)絡,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
發(fā)表評論 評論 (2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