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花邊|魯迅和郁達夫性格迥異何以交誼至深?
魯迅和郁達夫,一位是“橫眉冷對”的堅韌斗士,一位是“秋在何處”的浪漫才子。兩人年齡相差15歲,“思想不同,性格迥異”,卻在歷史的波瀾與文壇的風雨中締結下一段“交誼至深,感情至洽”的知音傳奇。這段因同鄉(xiāng)、同道而相知相惜的情誼,不僅照亮了彼此的生命歷程,也為中國現代文學史留下了一段耐人尋味的佳話。
在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80周年、烈士郁達夫逝世80周年之際,9月18日,由中國近現代新聞出版博物館、北京魯迅博物館、上海魯迅紀念館共同舉辦的展覽“風波浩蕩足行吟——魯迅與郁達夫”面向公眾免費開放,包括魯迅真跡“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贈柳亞子(自嘲)》)、郁達夫手跡《贈魯迅》、早期各版本《她是一個弱女子》等在內的重要展品將與大家見面。

展覽“風波浩蕩足行吟——魯迅與郁達夫”

魯迅《贈柳亞子(自嘲)》1932年

郁達夫《贈魯迅》1933年

郁達夫《她是一個弱女子》1932年
澎湃新聞記者了解到,本次展覽分“同鄉(xiāng)·平行”“相識·并肩”“重聚·摯友”“離別·緬懷”四個單元,以魯迅、郁達夫在外求學、北京相識、上海重聚、人生晚景為時間節(jié)點,以54件/組珍貴信物為經緯,勾勒兩位革命文學家的知交圖卷,禮贊這段文學史上的友誼佳話。展覽的空間設計也將以魯迅、郁達夫合辦雜志《奔流》為靈感來源,選用其顏色和字體體現在展覽陳列里。
展覽也特別呈現了魯迅、郁達夫不同年齡段的影像,勾勒出他們相識、相交的全過程。其中有魯迅在日本留學期間的照片、郁達夫在日本留學期間的照片、魯迅日常生活的細節(jié),如魯迅與兒子合影的照片原件,魯迅五十歲生辰時全家合影的照片原件,魯迅和蕭伯納、蔡元培合影的照片原件等等。

魯迅在日本留學期間的照片

郁達夫在日本留學期間的照片

魯迅與海嬰(照片原件)1930年

五十歲生辰魯迅全家合影(照片原件)1930年

魯迅和肖(蕭)伯納、蔡元培合影(照片原件)1933年
魯迅和郁達夫,二人同為浙江出身、日本留學,又都是知名的近代文學家,種種原因讓他們在1923年相見后即結為知己。魯迅對郁達夫贊賞有加,關懷提攜,寄予厚望。郁達夫對魯迅推崇備至,無論是在與魯迅生前的日常交往中,還是在魯迅逝世后的紀念文字中,從不掩飾其欽佩、景仰之情。
展廳中使用了大量日記、出版物史料,記錄二人交往的溫暖細節(jié)。比如1930年1月9日魯迅在日記里寫:“與廣平以絨衫及圍領各一事送贈達夫、映霞,賀其得子!
《魯迅日記——日記十九》1930年
1928年6月20日,魯迅與郁達夫合編的《奔流》月刊創(chuàng)刊,由北新書局發(fā)行。該刊“揭載關于文藝的著作,翻譯,以及紹介,著譯者各視自己的意趣及能力著譯,以供同好者的閱覽”。魯迅和郁達夫對此投入相當的精力和心血,截至1929年12月,15期總共刊發(fā)145篇文章,其中郁達夫發(fā)表12篇文章,魯迅發(fā)表22篇譯文,12篇編校后記,1篇凡例。
二位文學家也經;ハ噘涢喭鈬膶W書籍、介紹中外作家。1928年,魯迅準備翻譯挪威作家漢姆生的長篇小說《饑》,向郁達夫借閱《饑》外語譯本,并以俄國作家蒲寧的小說《米佳的愛情》德譯本回贈。1930年8月,魯迅托內山書店寄贈郁達夫自己編輯的《戈理基文錄》(戈理基為高爾基舊譯)。

《奔流》月刊 1928年
值得關注的是,1928年初,郁達夫參與創(chuàng)辦的創(chuàng)造社與太陽社在大力提倡“革命文學”時,對魯迅及其他一些進步作家采取了排斥乃至猛烈攻擊的態(tài)度,雙方展開了一場持續(xù)兩年的“革命文學”論爭。魯迅、郁達夫參與其中,以文章作武器,與不同見解的作家進行筆戰(zhàn)。展覽主辦方此次也整理了這段時間的歷史資料,梳理“革命文學”論爭的前因后果,以電子查詢的形式提供給觀眾。

1928年前后“革命文學”論爭
1936年8月,郁達夫得知魯迅患病,曾特地到滬探望,并贈以《閑書》,魯迅告訴郁達夫自己的“病狀”,“想于秋天到日本去療養(yǎng)”,郁達夫也“輕輕說到了同去嵐山看紅葉的事”。這是兩人最后一次見面。

郁達夫《閑書》1936年
【附】觀展信息
展期:2025年9月18日—2025年12月17日
地點:中國近現代新聞出版博物館(周家嘴路3678號)五樓臨展廳
發(fā)表評論 評論 (1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