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富國:煨栗余香|名家閱讀
作者:張富國

南宋淳熙元年(1174年)九月,時年50歲的陸游在福州任職。國破家貧,那個潦倒時節(jié),家里米甕生塵,他只能獨往山林撿拾野栗兜滿布袍。灶冷無薪,只好效仿山野樵夫,石塊壘灶,枯枝生火,炮栗而食。煙熏淚流中,他寫下《夜食炒栗有感》,“齒根浮動嘆吾衰,山栗炮燔療夜饑。喚起少年京輦夢,和寧門外早朝來”。詩畢,他放聲大笑:我放翁力主救國,卻屢遭貶斥;如今潦倒到野人之境,仍能自得其樂,豈非天意?
秋雨綿綿,正展讀兵書的陸游不禁打了寒噤。恍惚間,燔栗爆裂聲化作疆場殺聲。年輕時的陸游,擔(dān)任軍前參贊,親赴陜西南鄭前線,“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fēng)大散關(guān)”,考察軍事部署,督導(dǎo)士卒訓(xùn)練,巡查秦嶺防務(wù),他提出《平戎策》,主張“收復(fù)中原應(yīng)先取隴右”,北伐抗金。1162年宋孝宗即位后,陸游連上十余篇奏疏,建議遷都建康(今南京)、整頓吏治、啟用抗金將領(lǐng)等戰(zhàn)略部署,展現(xiàn)了務(wù)實為民的擔(dān)當(dāng)。
焦殼在齒間迸裂,果仁滾燙落胃,似乎打通了當(dāng)年“飛霜掠面寒壓指,一寸赤心惟報國”的壯志,最能慰藉轆轆饑腸。陸游想起“漏舍待朝”時,候在臨安皇宮北門和寧門外,常以煨栗充饑。是的,科舉考試中遭遇秦檜阻撓,仕途受挫。好在命運總是眷顧準(zhǔn)備充分的人。秦檜死后兩年,皇帝贊譽他的直率,他逐漸接近朝廷的核心,甚至擔(dān)任了大理寺司直兼宗正簿的高職。但因個人的正直,常與時局沖突,終未逃脫權(quán)謀的傾軋。如今,牙齒松動,充饑居然也成問題。
人生風(fēng)風(fēng)雨雨,隨時可能遭遇凄涼與挑戰(zhàn)。艱難時刻,心靈深處的溫暖力量,常隱藏在日常點滴之中,如同一縷陽光穿透陰霾,會照亮前行的道路。那些煨栗的異香,看似微不足道,卻能讓他感受到人間的溫情。栗子,南方的個大卻質(zhì)粗寡味,北方的形小味甘,烹飪時也常用來消除腥膻。故都汴京的栗子,小巧殼薄,炒熟后自動裂開,輕輕一捏,便能剝殼,內(nèi)皮一下子就脫落了。“地爐燔栗美芻豢 , 石鼎烹茶當(dāng)醪醴”,陸游輕呷幾口清茶,佐以地爐燔栗,賽過大魚大肉。無論何時,有煨栗,人生足矣!
那時,最懂風(fēng)雅的宋人,常以煨栗作茶飲伴侶。從大宋皇帝御用的消夜果子合,到市井酒肆里的平民吃食,栗子相當(dāng)火爆!皣屣埡蠹s,煨栗夜深邀”,文化大家黃庭堅也說,栗子豐富了宋人的夜宵生活。“夢中何許得嘉賓,對影胡床岸幅巾。石鼎烹茶火煨栗,主人坦率客情真”,陸游甚至連做夢,都在與朋友品茶食栗。
煨栗是味好東西,但陸游的心里何止只有栗子?在《老學(xué)庵筆記》中,他記述了這樣一個故事,“故都李和炒栗,名聞四方。他人百計效之,終不可及。紹興中,陳福公及錢上閣,出使虜庭,至燕山,忽有兩人持炒栗各十裹來獻,三節(jié)人亦各得一裹,自贊曰:‘李和兒也’,揮涕而去”。故都汴梁的李和,炒栗聞名四方,有人千方百計效仿,始終達不到他的水平。靖康之變后,許多汴梁人被擄至北京一帶的燕山。得知南宋使者出使淪陷區(qū),兩個自稱李和兒子的,敬獻炒栗后,揮淚而別。
“李和兒”是誰?原來,家破業(yè)敝的李和子嗣,帶著炒栗絕技流落燕山。獻給故國使者的栗子,聚滿統(tǒng)一祖國的熱望。陸游晚年退居家鄉(xiāng),結(jié)廬為庵,取“老而學(xué)如秉燭夜行”之意,寫成了筆記,記述平生親歷見聞,備受稱賞。放翁所記,大多北宋亡國前及南渡之初的史事,沉痛蒼涼。這則敵占區(qū)百姓獻栗的故事,簡言數(shù)語,愴然動人。
“雷公栗”是宋人另一個煨栗妙法!渡郊仪骞防,林洪提到,“只用一栗蘸油,一栗蘸水,置鐵銚內(nèi),以四十七栗密覆其上,用炭火燃之,候雷聲為度”,像今天的糖炒栗子。那時的文人,在書房里做“雷公栗”,以方便消夜。后來,有人用燒紅的石塊,灼烤帶殼栗子,栗殼驟然爆裂,像極了雷電擊中栗林、煨熟野栗的景象,焦香異常。雷公偉力,汲取天地之間的剛烈,成就了“雷公栗”。
千年輪轉(zhuǎn),秋風(fēng)起時,猶聞栗香。陸游的煨栗,何止果腹之物?那是倔強靈魂的終生守望:燔一點星火,煨一分堅持,炮一聲爆響,那份余香裊裊,永不冷卻,世代相傳。
(來源:《鄭州日報》2025年9月18日)
發(fā)表評論 評論 (2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