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家琨的“西村與明月”:構畫一個完整的生活與世界丨對話時間

本期人物:劉家琨
家琨建筑設計事務所創(chuàng)始人/主持建筑師
他的故事很多人都知曉。
他是建筑設計師,但他愛好文學,那些年,《英雄》《高地》《灰色貓和有槐樹的庭院》《明月構想》《此時此地》《敘事話語與低技策略》等作品一一從他的筆下出現。
不過,在寫完長篇小說《明月構想》后,他離開了設計院,成立自己的工作室,自此正式開始建筑創(chuàng)作,設計建造了包括鹿野苑石刻藝術博物館、胡慧姍紀念館、東郊記憶、蘇州御窯金磚博物館、二郎天寶洞區(qū)域改造、大運河杭鋼公園,以及知名度極高的“西村大院”。
他的設計作品在國際和國內展覽中屢獲殊榮,包括亞洲建協(xié)榮譽獎、2003年中國建筑藝術獎、建筑實錄中國獎、遠東建筑獎、中國建筑學會建筑創(chuàng)作大獎等。他的作品被《A+U》《AV》《Area》《MADE IN CHINA》《AR》等出版物收錄,并在麻省理工學院、英國皇家藝術學院、巴黎夏佑宮及中國多所大學開設講座。
他就是劉家琨,方力鈞老師曾說,“我接觸的很多建筑師,其實都是人類的敵人。好多建筑師都在做一個殼,劉家琨在做一個整體,他考慮的事情是人的整個感受”。
他說,這就是做自己。
中房報記者 馬琳 苗野丨成都 北京報道
西村大院,一個容納紛繁雜陳的“小盆地”,也是各種雜糅中有些“烏托邦”色彩的網紅“打卡地”,贊譽空前。
它的建筑設計師是劉家琨。
“很多人將西村大院聯(lián)想為集體主義時期的社會主義大院,但我認為,所謂的‘大院文化’,大多數是很多幢房子用一個墻圍起來的區(qū)域,無非是個等級制度。而西村大院,其實是一個看人和被人看見的市民共享空間!眲⒓溢f。

西村大院。
最開始,劉家琨并沒有做設計,他去寫了小說。
“雖然從1982年起我的職業(yè)一直是建筑師,但真正從事建筑設計是在最近二十多年。一開始,我對建筑設計并不感興趣,學校里的4年,包括畢業(yè)后的十幾年,我都沒有把精力放在建筑設計上。我對其他事情的興趣更大。我一直想畫畫。像那個年代的大多數青年一樣,我也愛好文學,偶爾寫寫小說!眲⒓溢f。
畢業(yè)以后,分配到成都建筑設計院,他去西藏、新疆設計過一些建筑,有些設計思想也是在那時沉淀下來!段以谖鞑孔鼋ㄖ芬晃闹校瑒⒓溢^為詳細地介紹了一段從學校畢業(yè)后當設計師的工作,在西藏那曲參與設計群藝館,羌塘的高山草甸,月亮風景,山丘渾圓綿長,令他神往,他也根據土圍子的啟發(fā),用一堆房子圍了大大小小一些院子。但他一直沒有親眼見到那房子修成后的樣子。
后來,他的朋友李新建途經那曲,給他發(fā)來短信,告訴他,“群藝館皮相全毀”,他在群藝館前廊創(chuàng)作的壁畫早就風雨剝蝕,他在布達拉宮腳下的舊屋也已經夷為廣場了。
那時,他想,藏胞自古以來的娛樂生活是圍著火堆跳歌莊,在一年一度的集會上騎馬打槍扛石頭,人家的群眾藝術根本就不一定需要花那么多錢蓋一片那種房子,“我們這些自作聰明的人塞給人家這樣一種自以為是的生活,而人家就那樣生活!從此我知道了建筑設計的要旨并不只是設計建筑!
畢業(yè)十多年間,他的主要的精力和興趣都沒放在建筑上,由他主持設計的兩個建筑遠在邊疆沒有見過,“我想,從未經歷過圖紙變?yōu)槲镔|的那種撼動,也許是我總是對建筑提不起興趣的重要原因!眲⒓溢谖恼轮刑岬健
那些年,《英雄》《高地》《灰色貓和有槐樹的庭院》《明月構想》《此時此地》《敘事話語與低技策略》等作品一一從他的筆下出現。
《明月構想》是他創(chuàng)作的一部帶有強烈理想主義氣質的反烏托邦小說,主角建筑師歐陽江山要建立一座新城,用建筑重塑人們的靈魂,這個異想天開的計劃,被命名為“明月構想”。這位強硬的理想主義者一步步逼近成功,最終卻嘩然失敗,但他的失敗比他的成功更有意義。
這是一本只有建筑師才能寫出來的小說,充滿了明月新城的迷人細節(jié)——這座從未有過的“人間天堂”在劉家琨的筆下閃閃發(fā)光;而結尾那不期而至的悲壯,更像是為一代人的理想作結,引發(fā)共鳴。
不過,劉家琨在寫完這部長篇小說《明月構想》后,便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開始建筑創(chuàng)作。

鹿野苑石刻藝術博物館。
1993年,他的大學同學湯樺在上海舉辦了建筑個展,他也在出席嘉賓的行列,然而卻是以湯樺朋友而非建筑師的身份出席,這種巨大的落差觸動了劉家琨的神經。
畫家羅立中的藝術家工作室,就是由‘辭職’之后的劉家琨設計的,從而也成為了他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建筑作品,這種成就感讓劉家琨感受到了其中的樂趣,也重拾了他當建筑師的夢想。
自此之后,包括鹿野苑石刻藝術博物館、胡慧姍紀念館、東郊記憶、蘇州御窯金磚博物館、二郎天寶洞區(qū)域改造、大運河杭鋼公園,以及知名度極高的“西村大院”的出現,都隱現著自然與生命的張力。

二郎鎮(zhèn)天寶洞區(qū)域改造項目。
鹿野苑石刻博物館,是一座野逸幽深,隨機布局的博物館,一種結合當地施工水準的非正規(guī)工法使這組建筑有了實驗性,揉合草根俚語使學院傳統(tǒng)重現活力。
還有胡慧姍紀念館,是劉家琨為一名在“5·12”地震中喪生的小女孩胡慧姍所建。胡慧姍,都江堰聚源中學初二學生。生于1993年,卒于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去世時15歲。紀念館以災區(qū)常見的救災帳篷為原型,墻面采用民間常見的抹灰砂漿,內部為女孩生前喜歡的粉紅色,墻上布滿女孩短促一生的遺物。圓形天窗撒進的光線,使這個小小空間純潔而嬌艷——這個紀念館,不僅僅是為一個普通的女孩,也是為所有的普通生命。

胡慧姍紀念館。
西村大院的設計則一反中心體量集合的城市綜合體常見模式,采用外環(huán)內空的布局,環(huán)繞街區(qū)沿邊修建,圍合出一個公園般的超大院落。大、中、小竹林院落層層相套,面向公眾開放,自由穿行,再現傳統(tǒng)生活環(huán)境,激發(fā)集體記憶,延續(xù)了本地人民熱愛的竹下休閑傳統(tǒng)生活方式。
同時,西村大院的建設使日常休閑方式獲得了具有紀念性尺度的集合表現,成為周邊社區(qū)民眾休閑生活的樂園,也為自身帶來了豐沛的活力和巨大的成長空間。
“我沒有寫詩,而是選擇了寫小說這種表達方式,這也許跟做建筑也有內在的相似性,它們都要虛構一個現實,構造一個比較完整的世界!
而對于建筑設計這件事,劉家琨說,“要做一個正直的誠實的建筑師,把設計做好,也要盡量保持‘無我’!
對 話
設計要保持“無我”
中國房地產報:過往,是一段艱澀而又充滿樂趣的生活,一些早期的生活工作經歷對您現在仍在影響嗎?主要是什么?
劉家琨:肯定是有的,每個人都是由經歷和歷史組成的。舉個例子,胡慧姍紀念館和西村大院,看起來是兩個非常不一樣的建筑,一個尺度很小一個尺度很大,但它們內在的聯(lián)系是相似的。做胡慧姍紀念館的時候,我盡量保持“無我”,剔除建筑師的本能和技巧,這個影響后來也延續(xù)到了西村大院上。
中國房地產報:在那曲群眾藝術館設計后,您發(fā)現了一個情況,當地人們并不會在建好的建筑內活動,依然沿襲著他們的習慣在寬闊的場地外交流、跳舞,自此您說從此知道了建筑設計的要旨并不只是設計建筑,它是什么?
劉家琨:理論上來說,建筑師的任務在建筑落成那一刻就已經結束了,在此之后它將面臨使用者意志的變化。我參觀過很多建筑,其中有些空間是不能有人存在的,或者說必須按建筑師的想法來使用空間,甚至擺放家具。但也有另一種建筑,就像我在孟加拉國參觀過的路易斯·康的作品(孟加拉國達卡議會大廈),它們生長在土地上,有著自己的體量和力量,即使有人在那里洗衣服、晾衣服、放牛,也不是對建筑的破壞,反而是某種內容的添加。我希望建筑的初始概念能夠達到單純、結實、強大,并且足夠包容,而不是把設計變成使用者生活的敵人,但依然需要尋求一種方法,堅持自己的美學意志。

再生磚。
中國房地產報:在“石油城”庫爾勒參與設計文化中心時,您還有一個感悟,建筑師在設計前應該盡量刪除自我,觀察現實,為什么有了這樣一個感悟?這一感悟延續(xù)至今嗎?
劉家琨:我在設計胡慧姍紀念館的時候,有過很多糾結,如果我用再生磚去修建這個紀念館,那么這個建筑就會成為再生磚的一個表現場地,而胡慧姍是一個普通女孩,我要設計給她一個人的天堂,所以最后還是決定用最樸素的方法,放棄所有的設計技巧和所謂的象征性材料,去為一個普通的女孩做這樣一件事情。后來我才意識到,想把一個建筑做得沒有自己的痕跡是非常艱難的一件事情。我也一直在想,為什么要做這樣的事情,剛才談到西村大院,事實上,如果沒有胡慧姍紀念館這個項目來解放我的思想,能讓我放下自己,發(fā)自內心地摒除一些所謂的技巧,也可能不會有后面我對西村大院的一系列思考吧。其實,我也說不清楚它們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也許就是像路易斯康說的“磚想成為什么,磚想成為拱”,那么這個小紀念館想成為什么?也許它想成為帳篷;那么西村那塊地想成為什么?也許它想成為一個大院子。
建筑師有一種本能,總希望把自己的概念多實現一些,但具體的設計經驗告訴我,應該更關注建筑最重要的部分,其他方面則最好具有包容性。包容不光是容忍,如果能主動考慮外部的介入,甚至可以為建筑加分。我覺得,一個好的建筑師要能夠抑制住過度去證明自己會設計的愿望。
中國房地產報:1993年,您開始考慮改行,當時恰逢同學湯樺在上海辦個展,作為朋友您出席參加,據說這次活動對您的震動很大,“一夜突變”成了建筑人,是什么事情觸動了您?從這一刻開始,您對于做建設師這個行業(yè)有什么定位和考慮?
劉家琨:我大學是學建筑的,那么建筑設計一直在我心里是一個情節(jié)。1993年,看見同學湯樺的展覽,因為是同學嘛,同學都在辦展覽,而且做得很不錯,我覺得在建筑這個行業(yè)里面還是可以有所作為的。就這樣,這個事情就是觸動了我心中的這個情節(jié),所以我是“半路回家”又回到建筑。
中國房地產報:在修建何多苓工作室和犀苑休閑營地的時候,您發(fā)現,經過幾十年的衰落,農村工匠的手藝已經失傳,丟失得更徹底的是那種要把東西做好的質量意識。原本自下而上的技藝累積已經失去了基礎,而在城里建筑業(yè)打工的農民,做的也多是雜活,帶回來的也是新時代技術的低端甚至壞習慣,手上出來的活兒比原來就很粗制濫造的城市建筑更加粗劣,F在這種情況有改變嗎?現在的整個建筑界的“質量意識”有所提升嗎?
劉家琨:“低技策略”是在20多年前被提出的,那時我剛回歸建筑界,設計了幾個藝術家工作室。面對鄉(xiāng)村的施工條件和有限的造價,無法實現高技的建筑,但我也不希望因此將房子做得簡陋。當時每完成一個項目都習慣地寫點總結類的文字,以那些鄉(xiāng)村建筑為例,我很明確地寫下了“低技策略”。但在之后的20年里,很多人把“低技策略”誤讀為“低技風格”,其實兩者存在很大差異,風格是對某種符號性的追求,而策略屬于方法論。
中國在飛速發(fā)展,當時的建造技術和經濟水平與現在存在很大差距,今天很多技術手段已經不成問題。我越來越覺得不論高技還是低技,其實主要取決于不同地域、條件下的適當選用,即“適當技術”,它沒有界定技術的高低。比如,四川或西南地區(qū)的工藝條件稍差一些,作為建筑師,我會本能地或策略性地把方案做得不那么復雜,增加容錯性,讓設計和建造的結果更吻合;江南地區(qū)的工藝水平較高,就能夠做得更精細。舉例來說,西村大院和蘇州御窯金磚博物館幾乎是同時期建造的,西村大院比我預想得要粗糙一些,而同樣的施工方式在金磚博物館就要精細許多。這種“粗”與“細”的不同來源于地域性差異,我可以坦然接受,因為在設計階段便預估到了建造的容錯性。這些技術策略不是所謂的高技策略。我始終覺得“策略”這個詞更帶有方法論性質,類似的詞語還有因地制宜,它不僅包含了材料的使用,還反映了當地的施工水準、人文特色及尺度感。

蘇州御窯金磚博物館。

如果我們只做一個“書架”
中國房地產報:從1999年成立事務所到現在,您參與設計過多個項目,包括四川安仁建川博物館聚落“鐘”博物館、鹿野苑石刻博物館,以及現在人氣度極高的“西村大院”等,多年的設計生涯中,您最滿意的作品是哪一個?有遺憾的是哪一個,為什么?
劉家琨:這個問題我有一個標準回答,最滿意的作品是下一個。

(聚落)鐘博物館。
中國房地產報:西村大院極具創(chuàng)新,再現了真正的市民生活場景,而這是成都消失殆盡的狀態(tài),這也正是您想體現的,為什么要體現或者說守住成都的這些場景和狀態(tài),您要給成都、給生活中的人們留下什么?
劉家琨:西村大院所在區(qū)域的特點是被大型居住區(qū)包圍,四面開放的空間,通常的做法可能會是在中心建造一棟商場大樓,在周圍配以景觀和停車場。我的方法是利用商業(yè)建筑本身,沿街邊圍合一個空間,把商業(yè)發(fā)展和城市化進程中所消耗的東西——記憶、竹景觀和人類活動,所有的這些再重新放回到大院里。
中國房地產報:如何理解“把建筑放在了生活里”?“西村大院”是這一建筑設計意識的體現嗎?
劉家琨:我是這么形容西村大院項目的,這個項目是一個小小的四川盆地和一個大大的成都火鍋,什么都可以往里面裝。它跟所在地的關系,不僅是表面的材料,更多的是跟那兒的人下意識的精神狀態(tài)有關系,那才是更重要的。“盆地”可以讓自己意識到自己是中心,這是在盆地生活的人特有的精神狀態(tài),一種原風景的意識。
還有一個重要的事情,這個建筑里面有幾百個商家,我也嘗試過去設計整體的立面,一邊做一邊覺得完全是無用功。后來就決定,基本上不做立面,把它當成一個設施。把陽臺的隔斷做成一套靈活裝配的系統(tǒng),根據進駐商戶的不同需求,組裝不同的隔板。建筑師都是一些強迫癥、控制狂,總想每一筆自己都畫到,但其實像這樣的項目,每一個小的商家應該有同樣的權利進行表達。這個時候就要有分寸感,建筑師建立一個秩序,可以容納別人的變化,兩者共同組織起來,形成一種豐富的狀態(tài)。有些用詞,如“日常生活的紀念碑”此類,來描述這種狀態(tài)。平時也會在街上看到一些很市井的狀態(tài),自己去拍照覺得很有意思,但具體上手一做,完全達不到那樣。反而如果我們只做一個“書架”,讓書自己去填充它、豐富它,最后會得到一個真實的、生動的狀態(tài),我把它叫做市井立面,自己變化、自己組織。
中國房地產報:目前,我們正在推進城鎮(zhèn)化,從您的觀察來看,什么樣的城市可以應對社會變遷、需求變化與大城市病治理的挑戰(zhàn)?或者說您理想中的城鎮(zhèn)化應該是什么樣的?
劉家琨:問題很重要,在哪個地方產生的問題就帶有哪個地方的基因,如果想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問題,就不光要盡到自己的責任,還有可能創(chuàng)造另外一套方法論和語言。

“做自己”是我要堅守的
中國房地產報:您祖籍河北,但據說您一直拒絕往北京、上海這樣的城市“扎堆”,長久以來始終立足于四川成都這片土地,為什么?
劉家琨:首先,我從來沒有拒絕過。這20年來我不斷的看見這樣的問題,其中都有這個“拒絕”這兩個字,這是網上的以訛傳訛,且這個事情延續(xù)了20年。我祖籍河北,但是我是出生在成都,我自己自認還是一個成都人。一個建筑師嘛,都是跟著項目走,如果北京、上海有項目,我仍然會去。比如說在上海,我其實就經常去,在那兒也有做過一些項目,所以并沒有拒絕這個事情。北京我也去,但是項目后來黃了,所以在北京就沒有了,既然沒有項目,那去也是因為其他的事情了。
中國房地產報:您最喜歡的建筑師是哪位?是磯崎新還是安藤忠雄?喜歡他的什么?有人評價,磯崎新是一個超越國族界限的“世界公民建筑師”。
劉家琨:抄一個董功的好回答:“一個我說不出來,但如果你問一群我能說出很多! 這又不是婚娶,非要選其中一個。你說的磯崎新、安藤忠雄都是我喜歡的,還有很多,就不一一說了。
中國房地產報:方力鈞老師曾說,“我接觸的很多建筑師,其實都是人類的敵人。好多建筑師都在做一個殼,劉家琨在做一個整體,他考慮的事情是人的整個感受”。您的朋友杜堅說您,“劉家琨沒有套路,沒有原則,這就是他的原則。您如何看待他們的評價,您又如何評價自己?
劉家琨:我認為建筑學有很多工具,不應該只依賴一種固定的方法。你應該評估你的項目和具體要求,然后決定最合適的方法。因此,我很難提供一個普遍適用的方法,可能這就是他們說我沒有套路和原則的原因吧。
中國房地產報:這幾年,您對于人生、對于建筑設計有什么新的思考?在您的生活和工作中,哪些方面是您一直堅守的?未來有什么新的規(guī)劃?
劉家琨:我沒覺得我有什么新的思考,人算不如天算,預先想那么多也沒什么用,所以我基本上都是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白鲎约骸笔俏乙獔允氐模鲆粋正直的誠實的建筑師,把設計做好。
(圖片來源:家琨建筑)
值班編委:李紅梅
責任編輯:馬琳 劉亞
審讀:戴士潮
中國房地產報版權所有
如需轉載,請后臺回復“轉載”了解規(guī)則
發(fā)表評論 評論 (1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