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撇開德談藝,本身就是德上出了問題
作者:王進玉 來源:中國網(wǎng)
當前在書畫界,有一種聲音企圖把“徳”和“藝”分開,認為徳就是徳,藝就是藝,之間并沒有什么關聯(lián),不應該放在一起談論,而且還拿出了國外的一些理論來做為說明和例證。我注意到發(fā)出此種聲音的群體里,其中有一部分還是美院的教授、導師,影響極壞!
可以肯定地講,那些企圖撇開“徳”來談“藝”的人,本身就是其“徳”上出了問題!為什么這樣說呢?這是由中國書畫藝術自身所具有的特殊屬性所決定的,它不同于任何一門當代藝術,雖為藝術,但它同時又包含在了中國哲學的大范疇之內。
也就是說,中國書畫是生長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沃土之上的,它的整個藝術創(chuàng)作思想也都是在中國哲學思維體系下建立和發(fā)展起來的。而中國哲學的核心是倫理道德學說,這是中國文化的重要屬性,也是中華民族思想的優(yōu)秀基因。所以這是為什么一談到中國的書畫藝術,就一定要講人品、講修養(yǎng)、講德行的重要原因。也是為什么中國自古以來,都始終在強調“書畫清高,首重人品”“德藝雙馨”的重要原因。
德行好,其自始至終對從藝來說都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正所謂“藝品即人品”,一個藝術家,好的德行必然會影響到他的作品,“人品”必然會在他的“藝品”中得以反映。因為任何藝術作品,都是要通過作者的意識、思想和情感等來加以完成的,品格卑劣的人,作品絕不可能格調很高。
關于這一點,清代畫家王昱在《東莊論畫》里寫道:“學畫者先貴立品。立品之人,筆墨外自有一種正大光明之概;否則,畫雖可觀,卻有一種不正之氣,隱躍毫端。”近代大家黃賓虹先生也曾說過:“人品的高下,最能影響書畫的技能,講書畫不能不講品格。有了為人之道,才可講書畫之道,直達向上,以至于至善。”
此外,著名文藝批評家黑子先生認為,藝可以學不成,但徳必須要修煉好!學不成藝,對社會無危害,但做不好人,道德品行上出了問題,對社會、對家庭,甚至對國家,對民族就極有可能是個禍害,是個毒瘤。
的確,當前書畫界浮躁之風盛行,追名逐利、爾虞我詐、搞小圈子、拜碼頭等等惡習和丑態(tài)比比皆是,全是因為缺“德”。沒有了“徳”的約束和規(guī)范,人也就沒有了行為底線,沒有了對藝術的敬畏之心,也就可以肆無忌憚、為所欲為,從而也便失去了良好端正的從藝狀態(tài)。
但越是這樣,我們就越應該站出來指責,越需要匡扶正義、弘揚正氣。要知道我們這個國度歷來不缺少藝術家,我們只需要和尊重,歷史也只呼喚和認可那些有高尚品行與深厚涵養(yǎng)的藝術家。尤其在當下,在社會道德整體滑坡的今天,在這個職業(yè)操守與藝術良知日漸喪失和泯滅的危機時代,強調人格、情操、品行、修養(yǎng),就變得更加緊迫、重要和必要了。
所以對于中國書畫藝術而言,無論什么時候,它都始終會注重從藝者的德行和修為,也都始終會和人品涵養(yǎng)結為一體,保持著不可拆分的關系。在當下,那些試圖將“徳”與“藝”分開,將書畫與人品、修養(yǎng)分開,并予以孤立地、膚淺地對待和論說,毫不客氣地講,這類人要么是沒有真正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深度背景和中國文化這一特殊的思維模式與存在狀態(tài),沒有真正熟悉書畫史,更沒有真正領會書畫藝術所特有的精神屬性與人文情懷;要么就是有意破壞優(yōu)秀傳統(tǒng),混淆是非,妄自“標新立異”,并以此來遮掩和粉飾自我品行與涵養(yǎng)上的問題和不足。除此兩點,別無其他。(注:本文作者王進玉,知名藝術評論家)
來源:中國網(wǎng)
(本平臺注重分享,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謝謝!)
發(fā)表評論 評論 (5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