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chuàng) 楊絳妹妹楊必:以姐夫錢鐘書為擇偶標準,一生未嫁,46歲夢中去世
《晨光中的才女:楊必的傳奇人生》

當第一縷金燦燦的陽光躍上斑駁的老墻時,整個世界仿佛被施了魔法般煥然一新......這段充滿詩意的文字,出自中國著名翻譯家、復旦大學副教授楊必的散文《光》。在這篇文章里,初升的太陽驅散陰霾,為世間帶來希望。然而令人唏噓的是,這位終身未嫁的才女,卻沒能被這金色的晨光喚醒,在睡夢中安詳地離開了人世。

說起楊必,可能很多人并不熟悉,但提起她的四姐——文學大師楊絳,卻是家喻戶曉。1922年出生的楊必,是楊家最小的女兒,比楊絳整整小了11歲。在姐妹中排行第八的她,得名于父親楊蔭杭的巧思——用八的古音諧字必為她命名。

楊蔭杭是赫赫有名的江南才子,早在1905年就加入了同盟會,是第一批革命黨人。辛亥革命后,他先后在司法界和教育界任職。生長在這樣書香門第的楊必,自幼就展現出過人的文學天賦。

由于母親懷她時體弱,楊必從小體質欠佳,常年與藥為伴。更特別的是,她的相貌酷似早逝的二姐,這讓家人對她格外憐愛。但這份寵愛并未將她慣壞,反而培養(yǎng)出一個活潑可愛、語言天賦驚人的小姑娘。

楊絳曾回憶,兩歲多的楊必有次從樓梯上滾下來,小臉上還帶著黑灰,卻像個小大人似的說:我囫圇著跌下來的。這囫圇二字用得妙極,活靈活現地描繪出跌跌撞撞的場景。楊必還特別擅長模仿,無論是家里憨態(tài)可掬的小狗,還是電影里的人物,都能學得惟妙惟肖。

1937年日軍侵華,楊家被迫離開蘇州避難。當時母親已病危,父親讓楊必隨姑母先行離開,倔強的她卻堅持留下陪伴母親到最后。這段經歷,或許也塑造了她堅韌的性格。

父親臨終前特意囑咐楊絳:阿必就托給你了。深知女兒性情的楊蔭杭還說:阿必的婚事,若沒有合適的,寧可不嫁。正如父親所料,楊必雖然外表柔弱,骨子里卻極有主見。連錢鐘書都稱她是楊家的西碧兒(西方預言家),說她雖年紀最小,卻比誰都成熟穩(wěn)重。

在感情方面,楊必始終保持著獨立自主的態(tài)度。好友賈植芳曾為她介紹留歐學者林同濟,但緣分未到;在外文系任教時,她與中德混血的劉德中被譽為金童玉女,卻因對方已有家室而止步于友誼。最終,這位才華橫溢的女子選擇了一生獨身,成為復旦著名的玉女教授。

在翻譯領域,楊必的成就令人矚目。她翻譯的《名利場》至今仍被奉為經典。令人驚嘆的是,她的英語全是在國內學的。在傅雷的鼓勵下,她開始嘗試翻譯工作。錢鐘書推薦的《剝削世家》是她初試啼聲之作,隨后的《名利場》更讓她聲名鵲起。

楊必的翻譯獨具匠心。她將直譯生硬的善良的心,微笑,溫柔,和善,慷慨的心轉化為心地厚道、為人樂觀、心胸開闊、溫柔可親,既準確傳達了原意,又符合中文表達習慣。翻譯理論家李端嚴盛贊她的譯作忠而不拘泥,靈活而不失嚴謹。

然而,長期的伏案工作嚴重損害了楊必的健康。1968年,年僅46歲的她在睡夢中離世。盡管有人猜測是自殺,但楊絳堅持認為妹妹是因心臟衰竭去世。在復旦的檔案里,楊必的健康狀況早已亮起紅燈:神經衰弱、高血壓......
這位才華橫溢的女子,雖然生命短暫,卻以兩部譯作在中國翻譯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就像她筆下那躍上墻頭的第一縷晨光,雖然轉瞬即逝,卻永遠定格在文學的天空中。

發(fā)表評論 評論 (3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