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大佑真是落后到極致了。
這個曾經紅極一時的華語樂壇教父,竟然在花甲之年,籌備幾年開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演唱會。
不但虧損百萬,慘淡收場,更是落了個“晚節(jié)不保”,成為網絡噴子盤點演唱會滑鐵盧的笑柄。
他從去年才開始用臉書、微博、知乎這些社交軟件,甚至“大放厥詞”:“我不相信網絡,我覺得這個時代還是應該回到一個以人為基礎的模式,才可以運轉。”
試問在這個人人都仰仗的信息時代,誰能狠得下心和時代脫節(jié)。
可他到好,不管不顧,反而作出更令人為之震驚的舉動。
曾經在臺灣那個百廢待興的時期,人們熙熙攘攘的拼命往城市擠,羅大佑也一樣希望家鄉(xiāng)進步,他在《鹿港小鎮(zhèn)》咬牙切齒寫下:“臺北的不是我的家,我的家鄉(xiāng)沒有霓虹燈”。
現如今,家鄉(xiāng)四處布滿霓虹燈,他卻嚴厲禁止自己6歲的女兒接觸智能手機。
誰能想到,這個在樂壇縱橫捭闔幾十年,敢于揭露丑陋社會,用音樂批判教育、人文,把時代挑在肩上,并生生拔高了一個時代人民精神的領袖,卻始終無法融入當下這個時代。
在時代洪流的裹挾下,任何洪水猛獸都會奄奄一息,活了64年,羅大佑終究“落后”了。
有人說,是這個時代的文化和精神要隕落了,不是羅大佑落后這個時代,是時代落后于他。
也有人說,現在這個操蛋的驕縱時代,還有什么落后與不落后可言。
可代表羅大佑的時代終究過去了,他已經無力為這個時代的年輕人繼續(xù)指引明路。
去年接受采訪的時候,羅大佑吐出一句:“我30歲時不過才1984年,我們那個時代的人,很難替這個時代的年輕人把他們的心中對這個時代的問題描述得那么好!
“我們很難真的替他們解決這些問題!
人們仿佛看到一個遲暮的英雄歇斯底里的吶喊,對著曾經愛過,恨過的這個世界即以厚望,卻束手無策。
他曾經用音樂為這個世界埋下一塊又一塊警示牌,警醒過“黑潮時期”人民群眾,領先過整整一個時代。
但這位精神領袖到了花甲之年,他的“落后”就像一個重磅炸彈驚醒眾人。
2017年,那場《假如我是羅大佑》臺北演唱會在小巨蛋開唱,羅大佑為此籌備了近兩年時間,他邀請到了9位在華語樂壇耳聞能詳的大牌歌手助陣,其中張宇、辛曉琪、陶喆等人更是聲名赫赫。
可即使如此,依然沒能攔住虧錢的趨勢,門票售出不足七成,虧損百萬。
不管大家對羅大佑多有情懷,依然無法抹去這個票房慘淡的事實,網上眾說紛紜,直接上榜明星最慘演唱會。
所有人都以為這對羅大佑來說會是個終點,卻沒想到這是個起點。
去年年關,羅大佑演唱會再次殺到北京,并且將時間定在跨年夜當天。
關于跨年夜,這個辭舊迎新的重要日子,沒人能夠按耐住自己告別的儀式,于是朋友間開始討論竇唯音樂節(jié)等。
就是沒人提跨年夜當天,63歲的羅大佑在北京辦了一場演唱會。
究竟是這個時代在搖搖欲墜不被遲暮英雄接納,還是現在的年輕人都只知“媚俗”,卻不知不“媚雅”?
好像30年前那個沒有互聯(lián)網的時代,頻現的大師和經典都已漸漸落寞,當代青年能夠認識每一個字,卻壓根聽不懂這些歌在講啥。
當初能夠讓億萬不安分靈魂接受洗禮的經典,如今直呼“聽不懂”和“難聽”?
曾經領先一個時代的精神領袖還有人記得?
猶記當年,時勢造英雄,羅大佑憑一己之力生生打破男歡女愛、歌頌功德的格局。
1982年,隨著一張《之乎者也》的橫空出世,羅大佑以叛逆不羈的姿勢橫掃樂壇,用歌詞揭露社會現象,用音樂傳遞批判精神。
他把時代挑在身上,自己負重狂奔,給予人們曙光,就像魯迅一樣: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
這張專輯徹底改變流行音樂的走向,世間從此有了批判和省思風潮,頑強固化的人們才知道音樂原來可以這樣,或者音樂本該這樣。
可迎來的呢,不被當代格局所接受的憤世嫉俗,自然遭到封殺。
就這樣,羅大佑消失了好幾年,正當所有人都以為他將會沉溺的時候,再次以一張專輯《愛人同志》宣告復出。
那個時代的迷茫困惑,通過音樂鮮血淋漓的擺在大家面前,那時候的人們看懂了,羅大佑也看透了。
而這一切,三十多年后的年輕人卻沒看透,依舊渾渾噩噩的,在滿身污垢的娛樂圈被娛樂至死。
羅大佑會批判很多東西,他會批判教育、民歌運動,諷刺人心悸動、社會驚變的思想浪潮。
但他從來不是為了批判而批判,將殘酷社會現狀進行剖析、美好的未來的向往,全都寫進音樂。
之后的羅大佑離開臺灣,前往香港成立“音樂工廠”,和林夕一起創(chuàng)作經典,并且將他帶到北京。到后來成立縱貫線,與李宗盛、周華健、張震岳一起巡演,音樂這條路他從未停下腳步。
如今的羅大佑不再像以前那樣,時代的浪潮沒有將我們淹沒,但是確確實實將他拋棄了。
他定居在臺灣,也發(fā)行了新專輯《家(III)》,音樂里似乎充斥著一位六十多位的老大爺在和大家嘮嗑。
仿佛曾經的洪水猛獸也開始的變的溫順,像個普通人一樣生活。
前不久《我不是藥神》大火,再次在票房記錄上印下重重一道痕跡,大多數人從中看到人性的光輝慢慢撒向人間。
羅大佑也一樣,他看到噬骨蝕心的社會陰暗背后,還有那么一份不愿被大家提及的良心,被披露在大家面前。
就像他幾十年前的揭露社會一樣,握起筆桿子,感同身受的為《我不是藥神》這部電影寫了一首音樂觀后感《夜是秋月明》。
但同樣沒人聽,仿佛被人遺忘。
說來也是,當今青年大都高喊自由的口號,但是他們確確實實和以前人們不一樣。
生于安定和平的時代,他們只剩驕縱。
每當自己心中有千言萬語想要贊美,苦思冥想只能憋出“牛逼”二字。
縱然羅大佑始終不曾離開大家的視線,音樂依舊高深莫測,可現在的年輕人壓根經不起這么沉重的音樂,他們只想輕松的走下去。
年輕人在分秒必爭的當下,會經歷迷茫、痛苦、負隅頑抗,卻不知當有人向他們伸手的時候,他們只顧眼前的繁花迷亂。
如今,這個時代實在走的太快。
我們需要一個“落后”羅大佑。
發(fā)表評論 評論 (2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