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前言
“峰無坦途”,取自李可染行書條幅“真知困而得,峰高無坦途”。意為真才實學在陷入艱難險阻以后才能得到,山峰高處沒有平坦的路途。更早可以引申自王安石《游褒禪山記》中的“而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困抽象,峰形象,對于中國畫而言,東晉顧愷之在《摹拓妙法》中提出“以形寫神”的觀點,指明畫家在反映客觀現(xiàn)實時,不僅應追求外在形象的逼真,還應追求內在的精神本質的酷似。對畫家來說,“峰”是一種具體形象的載體,既可是山水畫的正山碧水,亦可是花鳥畫的花草蟲魚、亦可是人物畫的男女老少……皆是畫家心靈和情懷的寄托之處。
有鑒于此,此次展覽以“峰無坦途”為題,以在畫風獨樹一幟、深具收藏潛力為遴選標準,匯集了眾多在當今中國畫壇和藝術市場中享有盛譽的畫家們的作品。畫家們以形寫神,展現(xiàn)了一幅幅主觀的生命情調與客觀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滲而成就的的山水畫、花鳥畫、人物畫畫卷。畫家們以各自獨特的審美感受和表現(xiàn)形式,將傳統(tǒng)技法與現(xiàn)代筆墨融會貫通,墨隨筆至,天趣自來,更是表達了內心不畏艱難險阻,勇攀高峰的心靈追求。給人以視覺的享受與精神的共鳴。峰高無坦途,風景卻無限。
本次畫展將以線上藝術展的方式呈現(xiàn),參與展覽刊登發(fā)布的有今日頭條、手機百度、搜狐新聞、鳳凰新聞、雅昌藝術網(wǎng)、藝術頭條、新浪藝術、騰訊藝術等近百家主流藝術媒體及門戶網(wǎng)站。永久在線展示。
曾圣,1970年生,河北美術學院教授、陶瓷研究所所長、國家藝術基金陶瓷繪畫人才培養(yǎng)項目專家組專家,文化和旅游部非遺傳承人陶瓷燒制培訓項目專家組專家,東江畫派創(chuàng)始人。
曾圣師從萬兆元,主攻大寫意花鳥。他聰明直率,作畫隨意流暢。膽子大,手筆大。他的《落地生根》、《風軟鳥聲碎》、《枯藤通篆意》等作品,既發(fā)揮了他構筑大氣勢,形式感的長處,又避免了過于隨意的草率的弊病,既符合花鳥的物理,又符合寫意的意理。
——王鏞
審美決定于對象的修養(yǎng)與層次,高人涉獵深邃,罕有人至的地方,喜歡雄渾大氣,古拙出奇,飄逸冷峻,寧靜而凄美。文人宅士喜歡儒雅文靜而又溫潤散淡,中庸唯美。俗人喜歡畫像且甜媚,妖艷常伴有低俗故事,敘述簡單而淺薄!在這復雜多變的社會里就看畫家的定力往哪條路走了,去尋找大師的蹤跡氣息,做一般畫家做不了的事。若是一味爭名奪利,少了匠氣匠心,多了功利俗套,則違背了畫畫的初衷!
——曾圣
曾圣的畫注重書寫性,寫意是中國畫本質,中國畫的寫意其實寫的是生命、生氣、生機,一種活潑靈動的東西與西方的光線、寫實、實踐性的寫生是不同的。曾圣的畫受傳統(tǒng)經(jīng)典的一些影響但又在學習和吸取中擁有自己的個性的創(chuàng)造,很浪漫。
——梁江
龍川曾圣,來自廣東,擅作大幅,嶺南雄風,真氣彌漫,一氣呵成,可貴者膽,所要者魂。
——劉龍庭
曾圣畫大寫意,膽很大、用筆簡潔,很難得。對生活敏感,抓住生活的典型的東西;提煉出自己的筆墨、造型和形式。
——張立辰
重視傳統(tǒng),尤其重視傳統(tǒng)文化精神的繼承和發(fā)揚,但不為傳統(tǒng)的技巧所束縛,強調在傳統(tǒng)基礎上的創(chuàng)新;重視研究自然和寫生,但絕不拘泥于客觀自然物像的描繪,要求在觀察、體驗的基礎上做富有個性的提煉和創(chuàng)造。注意在傳統(tǒng)基礎上的創(chuàng)新,在遵循法則的基礎上發(fā)揮個性,而且嘗試用不同的風格和手法從事創(chuàng)造表現(xiàn)出一種銳氣和進取精神。
——邵大箴
取法乎上,重視學習傳統(tǒng)經(jīng)典,提高眼界與鑒賞力:強調筆墨基本功;重視寫生,強調從自然中獲得新感受。重視創(chuàng)作中強調傳統(tǒng)功底與時代精神的統(tǒng)一。
——郎紹君
曾圣的作品擅用線,在線的或垂直或交錯的節(jié)奏中抒發(fā)情感。
——李一
曾圣的畫得益于書法的練習,堅持把書法作為國畫的一門基本功訓練這是難得的。
——程大利
曾圣的“玩線條”給我的映象很深,線條既有書法的蒼辣韻味又有概括現(xiàn)實意象的內涵意義。
——梅墨生
《芳翠玉韻》—曾圣·大埔陶瓷創(chuàng)作成果展:
說到陶瓷繪畫,不得不提及一位來自河源客家的國家級中國非遺傳承培訓計劃專家組專家曾圣教授,曾教授出于對陶瓷繪畫的喜愛,近十年來一直在從事中國當代陶瓷繪畫的探索研究,用他的作品展現(xiàn)了泥與火的力量,也詮釋了中國青花瓷之鄉(xiāng)—大埔的人情風物。
曾教授目前任河北美術學院教授、陶瓷研究所所長、東江畫派創(chuàng)始人、客家中國畫院院長、國家藝術基金陶瓷繪畫專家組專家。他行走千山萬水,四處寫生,將“歲月蹉跎風雨過,天涯浪跡苦行僧”當座右銘,在研究李苦禪、齊白石、八大山人筆墨軌跡的基礎上,又吸收了國內優(yōu)秀國畫大師、書法家的藝術精髓,苦練了10多年,國畫技法取得了很大進步,而就在大家以為他會在這條路上一直走下去的時候,他又迷上了陶瓷繪畫。
瓷畫是中國陶瓷文化發(fā)展到二十世紀后出現(xiàn)的一種藝術潮流,了解陶瓷的人都知道,要在陶瓷的生胚上作畫,特別是寫意畫非常困難。曾圣從各種原材料、顏料乃至陶瓷的制作工藝上反復研究、實驗,在傳承先人工藝的基礎上也不斷去突破。功夫不負有心人,曾圣終于解決了傳統(tǒng)釉上彩容易投射,容易氧化,容易脫落的難題。陶瓷畫的工藝有了突破以后,曾圣就開始了他的創(chuàng)作。
其極具中國畫內涵韻味和辨識度的用筆和線條、明亮飽滿的色彩及獨樹一幟的高溫釉上繪畫手法,與大埔成熟的制瓷工藝和白如紙、溫潤如玉的獨特器皿造型相結合,誕生了一批驚艷的藝術陶瓷作品。值得慶幸的是近兩年他受梅州市委市政府和大埔縣委縣政府的力邀來到中國青花瓷之鄉(xiāng)—大埔指導和創(chuàng)作。
曾圣老師對大埔陶瓷藝術的詮釋涵蓋了中國陶瓷的前世今生。從遠古的彩陶系列《當代古韻》,精美系列《芳翠玉韻》、瓷器與繪畫完美結合的《落梅無痕》系列瓷板畫,以及以時尚青花家居用品為主題的《藍調物語》。這批東西可以說是曾老師的激情井噴之作,除了情感的揚越動人之外,還透漏著一種專注縝密的創(chuàng)作狀態(tài),他通過作品來獲得自己對藝術生命靈感的啟示。
這次曾老師在中國青花瓷之鄉(xiāng)大埔針對瓷區(qū)的特色和融合幾家優(yōu)秀工廠所長,創(chuàng)作出四個風格各異的優(yōu)秀系列作品。第一個系列是以溪山陶瓷為創(chuàng)作基地創(chuàng)作出的彩陶瓷系列之《當代古韻》,這些作品都是以意寫形,不是單純地模擬自然形象,而是經(jīng)過深思熟慮的構想和設計意圖,來表現(xiàn)蘊含大志、獵奇、甚至童真、浪漫、質樸的韻味以及大河灣、仰韶文化的高古、漢唐的大氣,既有中國傳統(tǒng)陶瓷文化屬性,又有世界的當代前瞻性。他也是有良心的藝術家,想表達、想超越、想每件有新意、想每件被"代表我的心"的使命感驅動。第二個系列是以昌隆陶瓷為基地創(chuàng)作出的精美系列《芳翠玉韻》。
《芳翠玉韻》的每一件作品繼承和發(fā)展了中國青花瓶之鄉(xiāng)大埔獨特的釉下五彩繪瓷傳統(tǒng)工藝,并獨辟蹊徑,大膽創(chuàng)新,不愧為當代中國中青年陶瓷藝術家實力派中的佼佼者。每件作品皆做到意境深邃,格調高雅,設色典雅而高貴,此外曾老師的陶瓷藝術風格也豐富多元,具有非常豐富的表現(xiàn)形式和藝術底蘊。
第三個系列是瓷器與繪畫完美結合的《落梅無痕》系列。瓷板畫是以溪山陶瓷為基地,曾老師在溪山創(chuàng)作的瓷板畫入目三分地表現(xiàn)國畫的神韻和意味,其構圖、運筆、點線、意境均吸收了傳統(tǒng)國畫的畫風,又烙上現(xiàn)代山水畫的印記,同時曾老師的瓷板畫還汲取中國傳統(tǒng)繪畫的精髓,表達東方審美理念迎合現(xiàn)代人時尚大氣的審美需求。
第四個系列是涵蓋自由、時尚、藝術、活力及國際范的時尚青花系列《藍調物語》,《藍調物語》系列創(chuàng)作于大埔時尚家居陶瓷領軍主力廣東吉玉陶瓷股份有限公司,為何取名藍調呢,首先青花的基調就是藍色,其次藍調在西方文化可引申為自由,無約束的精神層次,它是追求流行時尚中最精華的部分,并將其引進生活,而后構建一種全新的生活概念并引領其成為新的時尚。
藍調粉絲們是一群追求潮流而后又引導潮流的人!端{調物語》的作品集時尚、飄逸、靈動、跳躍、其抽像之圖案細看像飄逸的雪花、像翱翔的小鳥、像跳動的音符,想什么像什么,即使是普通的靜物看起來都有跌宕起伏之震撼之覺。
《藍調物語》把具有千年歷史的中國傳統(tǒng)青花延伸到國際時尚的青花,是中國青花瓷的一種升華和蠶變。有了這些作品作鋪墊我相信我們的生活會更加藝術化,高雅藝術氣氛也將滲透到我們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結束語借用深圳畫院院長對曾老師的寄語:陶瓷行業(yè)這方面曾圣老師一定會大放異彩,走出了屬于自己的一條成功路子,我為你的探索精神感動。
——馮新益
曾圣筆法的偏于冷峻,偏于靈動,但皆不失厚重樸實:墨色某些處看是單純卻求有變化,簡約中寓豐富皆由潛心修煉而得。
——趙立忠
曾圣的畫通過裝飾性的線條來把握畫面,有一種生動、新穎的感覺。把傳統(tǒng)的處理方法融入到自己的繪畫里頭,這是他在繪畫創(chuàng)作上顯示了他個人的探索。他的畫比較獨特,《枯藤通篆意》、《農家碩實圖》這種畫駕馭的很好,感覺得心應手。他的這幅《秋韻無語》畫的蠻好,他把傳統(tǒng)的一些章法和現(xiàn)在一種寫生式的筆法融入到里頭,表現(xiàn)出一種整體格局。
——呂品田
曾圣的《枯藤通篆意》這幅八尺的畫線條好,很大氣有大氣象。
——馮遠
雕塑作品
陶瓷作品
花鳥作品
發(fā)表評論 評論 (0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