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26日凌晨3點,著名中國書畫界泰斗陳佩秋在上海中山醫(yī)院逝世,享年99歲。
陳佩秋
陳佩秋,女,1923年2月出生,河南南陽人,字健碧,室名秋蘭室、高華閣、截玉軒。陳佩秋先生為上海大學美術學院兼職教授、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上海中國畫院藝術顧問、上海美術家協(xié)會藝術顧問、上海書法家協(xié)會藝術顧問、西泠印社理事,也是第六屆上海文學藝術獎的終身成就獎獲得者。由新民晚報社等籌建的上海書畫善會、海上印社,陳佩秋先生擔任首任社長。
陳佩秋先生在花鳥、山水、工筆畫、書法等方面的成就都達到了相當?shù)母叨,被譽為臥枕宋元、融匯中西。她早年曾以山水為起點,上世紀50年代后專攻花鳥,畫風濃麗秀美,格調委婉含蓄。上世紀90年代,她探索細筆青綠山水,吸收西畫光、色的表現(xiàn)技巧,別開生面。她晚年的青綠山水大多用彩墨寫成,開創(chuàng)了彩墨結合的中國畫新風。她的藝術創(chuàng)作出入古今之間,做到了“筆墨當隨時代”,載入中國近代繪畫史冊,并將中國女性畫家的繪畫成就抬升到新的高度。
陳佩秋書畫作品集錦
陳佩秋擅長花鳥畫、山水畫、書法、鑒賞。繪畫早年曾以山水為起點,從臨摹珂羅版五代趙干的《江行初雪圖》入手,由宋元直至清六家、四僧,無不認真研習。
陳佩秋認為藝術創(chuàng)造貴乎“新”和“難”。她本身的藝術根基立足于傳統(tǒng),她對創(chuàng)新的觀念是相對而言的――沒有舊就沒有新。她細心鉆研國畫的繪畫元素,用精煉的線條和傳統(tǒng)的筆墨,配合啟發(fā)自西方繪畫的色彩運用去描繪景象的質感、體積和動感。她認為“新”是要經過知識和技巧的累積,而經驗的累積和駕馭技巧是費時費力的,這曲折艱難的過程就是“難”。
1950年畢業(yè)后,陳佩秋開始在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工作。當時的工作給予她大量機會瀏覽古代畫作,甚至可以借出宋代的花鳥扇畫以便臨摹。《花鳥雜冊》展現(xiàn)了陳佩秋的宋代工筆花鳥畫的技法,而當中所畫的都是宋畫中常見的題材。
在用心揣摩了工筆技巧后,陳佩秋轉向探究較為粗放、寫意的風格。一般來說,畫家的情感和精神較能以寫意畫法表白及發(fā)放出來。她汲取明代徐渭概括簡約的造型與富于情感的水墨運用技巧。
數(shù)年后,她的潑墨技巧配合了新的技巧組合,她以生動的筆觸和潑墨去描寫大自然的每一景物,而最成功之處莫過于她能夠混合工筆和寫意的技法,令作品更呈儒雅優(yōu)美。
對周遭的新事情有了新的觀察和感應。除了依舊堅持臨摹古畫,她開始關注西方的藝術。陳佩秋不斷地改變自己的風格,她欣賞馬奈、雷諾阿及德加閃爍的顏色和精煉明確的筆觸,并參照了印象派的用色于中國傳統(tǒng)畫上。在陳佩秋成熟時期的作品中,西方藝術帶來的影響益發(fā)明顯見于山水畫和用色方面。
聲明:本平臺是用于學術交流與討論,若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
發(fā)表評論 評論 (1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