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明末的憨山大師不僅具有很高的學術(shù)造詣,而且還是一位杰出的書法家。<同音字檢查>行草書秉承“二王”傳統(tǒng),憑借自己的學識修養(yǎng)和禪學功底,形成了自己自由散淡、端莊靜雅的個性化書風。
憨山大師博學多藝,精通詩文,擅長書法。他創(chuàng)作的詩歌構(gòu)思巧妙,別具匠心,禪意深邃。書法筆力勁健,柔中顯剛,線條圓潤靈轉(zhuǎn),結(jié)體正直通達。
啟功先生認為憨山的書法遠高于董其昌。原因在于,董其昌尚停留于“無我”之境,而憨山已達“真我”之境。
《書法鉤玄冊》局部
憨山大師在中國佛教史、思想史、文化史和哲學史上都有著重要的地位和影響。他的肉身像,至今與禪宗六祖慧能的肉身像,并列供奉于廣東曹溪南華寺。
明中葉,自明宣宗至明穆宗共一百多年,佛教各宗派都衰微不振。自明神宗萬歷時期,佛教中名僧輩出,形成了佛教在中國重新復興的繁榮景象,憨山、云棲、紫柏、蕅益四高僧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書法鉤玄冊》局部
憨山,法名德清,字澄印,別號憨山。明末“四大高僧”之一,金陵全椒縣古蔡淺人。俗姓蔡。
受母親影響幼結(jié)佛緣,7歲時,鐘愛他的叔父病死,憨山開始思索生死去來的問題。9歲,常隨母親至寺院禮佛,能背誦《普門品》。12歲尋佛金陵報恩寺,19歲削發(fā)為僧,到棲霞山學習禪法,后又學凈土宗的念佛法門。
《書法鉤玄冊》局部
此后,憨山云游各地,名聲也越來越大,萬歷元年,他來到五臺山,喜愛五臺山的憨山神奇秀麗, 便以此為號。
明萬歷十四年,明神宗把《大藏經(jīng)》十五部送給天下名山寺廟,太后將其中一部送給正在東海牢山的憨山,朝廷在牢山建立海印寺,特請憨山主持。
萬歷二十三年,當時的皇帝神宗不滿意皇太后為佛事耗費巨資,因此遷怒受皇太后禮遇的憨山,將他以“私修”廟宇的罪名,充軍到廣東雷州。
《書法鉤玄冊》局部
他在廣東繼續(xù)弘揚禪宗,并到六祖慧能的曹溪寶林寺說法,主張禪宗與華嚴宗融合,佛、道、儒三教合一,為當時人們所贊同。憨山在粵五年,竟名滿大江南北。
隨后,憨山獲準回牢山海印寺,著有《法華經(jīng)通義》、《莊子內(nèi)篇注》等十余種,涉及佛道儒三教,其門徒還匯編了《憨山夢游集》五十五卷、《憨山語錄》二十卷。
憨山大師一生致力于佛教研究,著作累累,弟子萬千,78歲圓寂。至今肉身尚存南華寺,為后人瞻禮贊嘆。
《書法鉤玄冊》局部
含蓄凝煉、秀潤中和憨山大師書法,考其淵源,精學晉唐諸帖。中年因人生挫折,輾轉(zhuǎn)流離,內(nèi)心悟道精進,達自由達觀的境界,書風更近宋代的書家蘇、黃、米、蔡,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個人風格。
初唐書家推崇并盛行“二王”一派的晉人書風,特別是王羲之的行書因為帝王所好,已被定為一尊。況且他們的書法確實也到了極高的藝術(shù)境界。他們的行書作品墨跡淋漓,清秀俊逸,多取側(cè)面對人之勢。
《書法鉤玄冊》局部
虞世南典型地承續(xù)了王羲之書法筆意飄逸、清秀雅靜的風格。唐太宗稱他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為五絕。其書法剛?cè)岵⒅兀橇﹀賱,與歐陽詢、褚遂良、薛稷并稱“唐初四大家”。
憨山取法于虞世南、孫智永,上追東晉,取筆“二王”,尤其精得《蘭亭序》神髓。用筆觸遇生變、欹正相生,端莊靈動,結(jié)字相對獨立,收放自如,又顧盼生姿。
憨山的書法做到了心手合一、由巧返拙、由拙生奇、由奇返樸的境界,源頭乃是其高深的禪學修養(yǎng)和淵博的學識。
《書法鉤玄冊》局部
古人云:“腹有詩書氣自華!睍ㄒ嗳绱。憨山大師又善行草,下筆平穩(wěn)、含蓄凝煉、秀潤中和,于平淡中見功力。他的行草書婉暢多姿,變化多端。最為突出的特色為“空靈”,表現(xiàn)的是一種風度,一種最微妙、最飄忽的心情的變化。
他的書法,點畫秀逸空靈,自然雅淡,結(jié)體端莊正直,渾融一體,蕩滌了浮躁的凡俗之氣,除去了剛強的凌厲之風。內(nèi)容多談人生悟道,實為藝術(shù)珍品,釋家、史家、書法愛好者皆珍若拱璧。
《書法鉤玄冊》局部
梁啟超珍藏的《憨山法師手書遺偈》用筆流轉(zhuǎn),收放有度,體態(tài)圓通,氣勢綿綿,有如高山流水,氣度不凡,格調(diào)高妙!耙荒钔壖偶,孤明獨照惺惺?雌瓶罩虚W電,非同日下飛螢!眱(nèi)容充滿禪味,讓人回味雋永。
啟功先生認為,憨山德清與破山海明乃是明清書法家中造詣最高者,其書法筆法跟晉唐人的書法毫無二致,比文徵明和董其昌的書法更為精妙。
同時,啟功先生亦有自注說明:
先師勵耘老人每誨功曰,學書宜多看和尚書……明世佛子,不乏精通外學者,八法道中,吾推清、明二老。
《書法鉤玄冊》局部
于沉雄靜穆中見大智慧憨山采王右軍之瀟灑風流的神韻以潤大唐謹嚴寬博的風度,在書法藝術(shù)上形成了自己的風格。
憨山大師的書法又是多面的,每幅作品都有不同風貌,裨闔縱橫之外更有精妙絕倫的意趣。
他既能營造恢宏氣勢,又能使筆底的一切變得精妙細膩——既極廣大奔放又致精微幽深。無論是用筆的流暢、多變、結(jié)體的和諧大方,還是章法布局的端莊協(xié)調(diào),都臻于一種高妙的境界。
《書法鉤玄冊》局部
他又是極其輕松的似乎是在一種漫不經(jīng)心的書寫中將線條從自己的筆底緩緩地送出,一切都顯得那樣自然而又精密、完美。恰如一股清泉從山間緩緩而下,絕少火氣和鼓噪之氣,讀來如行云流水一般,既有古意又有時趣。
所謂“古意者”,取王羲之儒雅的神韻;所謂“時趣者”,用王獻之內(nèi)撅筆法圓轉(zhuǎn)引帶,以消泯火氣,不過分追求轉(zhuǎn)折頓挫的變化,因而顯得嫵媚而不飄浮。
《證道歌》
憨山大師的的精意之作。用筆毫無潦草敷衍之筆,而多采用藏鋒中行,因而線條圓勁雄厚,呈現(xiàn)出沉著穩(wěn)健的剛陽之美。
結(jié)體靜雅端莊,法度森嚴,輕重靈動的筆畫更顯示出字體的凝重與道勁。用筆疾徐的節(jié)奏感很強,疏密布白和點畫輕重顯得機智靈巧,使得作品行氣突出。
整幅作品靜穆而不乏靈動,端穩(wěn)而不乏妍美;取行楷法,字字獨立,以倚側(cè)引勢,以大小錯落取得變化,以粗細輕重彰顯節(jié)奏。舒展處盡展其勢,內(nèi)斂處不乏其韻。
《六言偈》
憨山大師的晚年之作,用筆流轉(zhuǎn)老道,結(jié)體俊朗,書風通達。用筆沒有特別明顯的頓挫,也沒有刻意夸張的筆觸,全篇線條圓潤、順暢、自然、平滑。
結(jié)體、章法上沒有大開大闔的俯仰、錯落的布局,一切都顯得勻稱、嚴謹、平和。以側(cè)勢為主。欹正相生。整幅作品充滿了 一種豁達、靜穆、優(yōu)雅的審美特征。
《書法鉤玄冊》局部
結(jié)語:
在明末董其昌的書法風格影響之下,憨山雖為禪門大師,但書法也不免受其影響。出筆入筆間秀潤風雅,上是筆畫不帶火氣,筆畫與字距間有較大的空間。弘一法師的筆畫字距也有較大的空間,或許此即是修行者心靈空間的呈現(xiàn)。
——END
發(fā)表評論 評論 (5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