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久婷婷,在线观看a级片,亚洲人成网站色www,夜夜爽77777妓女免费看,影音先锋啪啪av资源网站

登錄站點

用戶名

密碼

[名作賞析] 既美且箴,清逸出塵|大咖書家的極美小楷一網(wǎng)打盡!

1 已有 79 次閱讀   2023-01-13 22:07
既美且箴,清逸出塵|大咖書家的極美小楷一網(wǎng)打盡! 

小楷≠縮小版大楷

常說:習字須先習大字,而后再學小楷,這話也不無道理,由于小楷字形較小,要表達用筆和結(jié)構(gòu)的美感,確實比較難。不會寫小楷的人,總以為寫字的動作只要比寫大楷的動作小一些就行,可事實上并非如此。小楷字形較小,只是就它的表面形態(tài)而言,并不等于就是大楷的縮小化,小楷其實是有屬于自己的書寫規(guī)律的。

王獻之《洛神賦十三行》

一、小楷書法以“清、腴”為貴

這里的“清”,是指線條必須潔凈而不混濁;這里的“腴”,是指線條雖然纖細,但更要在纖細中顯現(xiàn)出豐腴來。

寫小楷,點畫要峻利,字里行間要潔凈,線條不允許臃腫,也不允許墨渣滲出。下筆時的動作一定要穩(wěn)建,要輕而簡捷。寫小楷,行筆時要像老人拄杖行路一樣,杖子柱穩(wěn)了才能挪步走路。所以,筆筆要堅實有力。點畫之間既要顧盼呼應,又要筆筆交代明白。既要小中見大,又要處處顯現(xiàn)大字的技巧和功力。這些都是小楷書法的難點。

米芾《向太后挽詞》

二、小楷字形結(jié)構(gòu)以“寬綽“為貴

古人說,大字難以結(jié)密,小字難以寬綽。小楷是小字,所以要營造出一種“小中見大“的感覺很不容易。為能做到”小中見大“,在技法處理上應注意以下幾點:

王寵《游包山集》

【1】經(jīng)常采用“以點代畫”的手法,縮小了點畫自身的形態(tài),從而加大了點畫與點畫之間的空間留白,使作品在整體感覺上達到一種寬綽的效果。小楷用筆僅靠鋒尖運行,但在運筆過程中,仍要保持“逆入平出、提按頓挫”以及起筆、行筆、收筆等過程。不過,小楷的筆法一般都以簡為主,它常常采用“點法起筆”、“尖鋒入紙”等手法,無論是在筆法上,還是在結(jié)體上,拿它與大楷相比,小楷書法更顯得富有個性,更顯得婀娜多姿,更顯得楚楚動人。

傅山《小楷千字文》

【2】小楷字形結(jié)構(gòu)經(jīng)常采用橫向(左右方向)舒展的手法,使字形在整體上取得了“扁勢”,造成一種“橫放豎收”的寬綽的效果。小楷十分追求點畫舒展和結(jié)構(gòu)自然開朗的效果,字形一旦取得扁勢后,凡橫向之間的點畫,就會顯現(xiàn)出一種左舒右展的態(tài)勢,就容易使字形產(chǎn)生一種雖小而見開闊,內(nèi)緊而見外拓,既蕭散疏朗而又見游刃有馀的感覺,達到了寬綽的效果。

劉墉《小楷七言詩》

【3】小楷字形結(jié)構(gòu)不宜過于平正,欲使在結(jié)體上有些許微妙的變化。如果能使結(jié)體上介于平正與不平正兩可之間,那么整個小楷作品就會顯得更加自然皎麗和饒有意趣。

由此可見,小楷并不是大楷、中楷的縮小版,它有自己相對獨立的技法原則與藝術(shù)表現(xiàn)。

文征明小楷:情之所至,筆之所到

《文徵明致吳愈尺牘十通》,又稱《致吳參政十札冊》。此十通尺牘均系文征明寫給其外舅父吳愈的函札,為文征明35歲至55歲間書寫。外舅者,岳丈大人也。

書法人之所以喜歡書家信札,一方面,信札是個人私物,最能體現(xiàn)一個人的情性、品德;另一方面,信札乃日常隨手所書,不為技法所囿,真可謂“情之所至、筆之所到”,更能體現(xiàn)一位書家的藝術(shù)水準。

觀文徵明此箋,其本為小楷,俊逸流美、秀色可餐,但因為日常隨手所書,故其中多出夾雜著行草書,讀來更覺隨性活潑真實。無意于法,而無不尊法,技法至此境界已為書家之本能,于是下筆時全不需考慮技法之事,這才見得藝術(shù)。

文徵明書法初師李應禎,后廣泛學習前代名跡,篆、隸、楷、行、草各有造詣。尤擅長行書和小楷,溫潤秀勁,法度謹嚴而意態(tài)生動。雖無雄渾的氣勢,卻具晉唐書法的風致,也有自己的一定風貌。

不用找,小楷大咖們今天都在這!

中國古代,小楷是文人士大夫科舉從政、治學為文的基本手段,也是一種最為常用和實用的字體。因此,歷代書家多能寫小楷,尤善小楷的大家也不少。小楷就像百花叢中爭妍斗艷的小花,又似天幕之中閃閃爍爍的繁星,點綴著中國書法的長河。雖然各有側(cè)重,但品之均可獲得一番韻味,給我們帶來了難以言語的審美愉悅。

漢晉南北朝

鐘繇《宣示表》△

鐘繇(151—230),字元常,潁川長社(今河南省長葛縣)人,出生于漢末名士之家,官至太傅。他同漢末張芝、東晉王羲之、王獻之合稱書中“四賢”。書法各體兼?zhèn),完成了古隸向楷書的轉(zhuǎn)變,創(chuàng)立了楷書這一新的書體,在書法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作品中尤以《宣示表》最能體現(xiàn)其小楷的風格,對后世影響深遠。

◇此帖章法縱緊橫疏,氣勢開闊,每行字的大小、輕重、正欹、寬窄,錯落有致,極盡自然之趣,體現(xiàn)出一種雄渾厚樸、沉著高古的藝術(shù)風格。

王羲之《樂毅論》△局部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東晉大書法家,官至右軍將軍,世稱王右軍。其小楷主要取法鐘繇,而在完善楷書、豐富筆法、美化字形等方面又取得了新的成就。其代表作有《樂毅論》《黃庭經(jīng)》《東方朔畫像贊》《孝女曹娥碑》等。

◇《樂毅論》基本擺脫了隸書的痕跡,具備了完備的楷書法則。用筆沉著內(nèi)斂,扎實勁。稽c的姿態(tài)生動,細膩圓潤。在整體風格上呈現(xiàn)出端莊沉著、圓潤峻拔、動靜有致的中和之美、雍容之美。

王獻之《洛神賦十三行》△局部

王獻之(344—386),字子敬,王羲之第七子,善書又與其父一脈相承,并稱“二王”,有小楷作品《洛神賦十三行》傳世。

◇王獻之的《洛神賦》將楷書藝術(shù)推向一個新高峰,被后世尊稱為“天下小楷第一”“小楷極則”,標志著楷書藝術(shù)的完全成熟。從溫潤細膩、峻拔流美的氣格來看,《洛神賦》頗得其父心法要訣,但又靈性穎出,創(chuàng)變有成,更講求作品的遒麗、峻逸、疏朗之美,已經(jīng)是完全成熟的楷書之作。

隋唐

歐陽詢《心經(jīng)》△

歐陽詢(557—641),字信本,潭州臨湘(今湖南長沙)人。初學二王,又遠承魏、晉、六朝隸書、楷書的特點,用筆險勁,法度嚴謹,獨樹一格,被譽為歐體。他與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稱為初唐四家。楷書發(fā)展到唐代,已經(jīng)達到完美境地,成為后世學習的楷模,歐陽詢?yōu)榭瑫钤绲拇怼?/span>

◇《心經(jīng)》是歐陽詢小楷代表作,用筆犀利,剛?cè)嵯酀,字字嚴整端莊,理法兼?zhèn)洹?/p>

虞世南《破邪論序》△

虞世南(558—638),字伯施,越州余姚(今浙江)人,賜封永興縣子,故世稱“虞永興”。他是由隋人唐的書法大家,與歐陽詢、褚遂良、薛稷合稱“初唐四家”。其書法遒麗和雅,格調(diào)極高。

◇《破邪論序》為虞世南小楷代表之作。用筆豐潤圓融,方圓兼?zhèn)洌嶂杏袆,以韻取勝。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該碑在章法上形成了行距寬于字距的布局體系,給人以心曠神怡的藝術(shù)享受。這種章法特點到了五代楊凝式、宋代林逋那里越發(fā)夸張,一股蕭散之氣撲面而來,曠淡之情改變了有唐以來楷書章法森嚴茂密的氣氛。

褚遂良《摹王羲之樂毅論》△

褚遂良(596—659),字登善,浙江錢塘(今杭州市)人。博通文史,精于書法。褚遂良的書法初宗“二王”,后受歐陽詢、虞世南的影響,博采眾家所長融為一體,遂自成家。

◇書法方圓兼?zhèn),楷書結(jié)體略方,在“二王”書法秀逸道勁的基礎(chǔ)上,將歐書的峭拔、虞書的媚麗合二為一,形成多力豐筋、瘦硬通神的獨特書風。

鐘紹京《靈飛經(jīng)》△

鐘紹京(659—746),唐虔州贛(今江西贛州)人,字可大。與鐘繇并稱“大鐘”“小鐘”,書學二王、褚、薛稷。傳世書跡有《靈飛經(jīng)》等。

◇《靈飛經(jīng)》深得“二王”遺法,筆勢勁健,結(jié)字精美,氣韻生動,形神俱佳,為后代學習小楷的經(jīng)典范本。其風格能于秀媚中含古趣,結(jié)體能在舒展中有團聚,用筆善于在平易中顯變化,以逆鋒起筆,中鋒行筆,回鋒收筆,將唐人書法的特色表現(xiàn)無余。

柳公權(quán)《金剛經(jīng)》△

柳公權(quán)(778—865),字誠懸,陜西耀縣人。書法擅長篆、草,真、行,而對楷書致力尤深,是晚唐最著名的大書法家,和顏真卿并稱為“顏柳”,范仲淹稱譽為“顏筋柳骨”。書碑很多,以大楷《玄秘塔碑》《神策軍碑》,小楷《金剛經(jīng)》《歸林寺》等最為有名。

◇《金剛經(jīng)》為柳公權(quán)早期作品,字不大但用筆靈巧勁健,雖近顏法,但明顯地摒棄了“蠶頭雁尾”的用筆,而多融入魏晉及初唐楷意,并摻之以北碑的骨力,所以表面看上去感覺平常,有劍拔弩張之勢,但仔細觀察則富于變化,方勁中有清靈通秀之氣,節(jié)奏明快,極富動感,整體法度森嚴而富廟堂氣象。

宋朝

范仲淹《道服贊》△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初年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擅長辭賦文章,還善書法,主張與其政治革新的要求相一致。

◇《道服贊》用筆勁健而清整,筆觸堅實,絕無浮掠懈怠處。此帖在清勁中有法度,但少肉,結(jié)字方正端謹,風骨峭拔,得王羲之《樂毅論》的筆意,這正是范氏書作的特點,時人稱其“文醇筆勁,既美且箴”。

蘇軾《小楷黃庭經(jīng)》△

蘇軾(1037—1101),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長于行書、楷書,筆法肉豐骨勁,跌宕自然,有一股汪洋浩蕩的氣息,具“古槎怪石之形”的藝術(shù)美感。其書法成就,后人贊譽頗高!缎】S庭經(jīng)》為蘇軾64歲時所作,是其小字中的精品。

米芾《向太后挽詞》△

米芾(1051—1107),字元章,號襄陽漫士等。祖居太原,后遷襄陽,定居潤州。宣和年間,遷禮部員外郎,人稱“米南宮”。能詩文,擅書畫,精鑒別,好收藏,書得王獻之筆意,書跡傳世甚多。

◇此詞書法以行寫楷,用筆極精,不僅筆圓鋒中,而且筆致靈動,故筆畫道勁,意態(tài)活潑,但絕不似唐楷的規(guī)矩端嚴,可謂宋代小楷之絕。

蔡襄《茶錄》△

蔡襄(1012—1067),字君謨,宋代著名的書法家,與蘇軾、黃庭堅、米芾齊名,后世稱為宋朝四大書法家。蔡襄書法藝術(shù)較全面,行、草、楷都很有造詣。正楷端重沉著,行書溫淳婉媚,草書參用飛白法,尤以小楷為上乘。蘇軾說:“君謨小字,愈小俞妙”,朱熹稱他的小字為宋朝第一。

◇此書小楷有千余字,但縱觀全帖無一倦筆,頗有二王楷法。字字勁實端嚴,橫逸飄發(fā),既靈活又沉著,是蔡襄書法藝術(shù)的杰出代表作。

黃庭堅《金剛經(jīng)》△

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號山谷道人,又號涪翁,“蘇門四學士”之一。黃庭堅工于文章、善詩詞、工書法。其書取法《瘞鶴銘》和唐楷余緒,最大特點是重“韻”,持重風度。寫來疏朗有致,如朗月清風,書韻自高。

姜夔《跋王獻之保姆帖》△

姜夔(1163—1203),字堯章,號白石道人。江西鄱陽人,終身不仕,博學多才,無所不通。精于樂律,尤工詩詞。工書,得魏、晉筆法,運筆道勁,波瀾老成,一洗塵俗。

◇姜夔的書法作品極為罕見,《跋王獻之保母帖》為其代表作。全文楷法謹嚴,又具瀟灑秀雅之態(tài)。

張即之《佛遺教經(jīng)》卷△

張即之(1186一1263),字溫夫,歷陽(今安徽和縣)人,愛國詞人張孝祥之侄。官至司農(nóng)寺丞。其書法在南宋末飲譽天下,連當時北方的金人都不惜重金來求購。其書學歐陽詢、褚遂良,晚師米芾,遂自成名家,善寫大字,作匾額如作小楷。

其行、楷則清勁絕人。張即之的楷書作品用筆清勁,結(jié)構(gòu)精嚴,通篇雅而勁、謹而厚,極具匠心。

◇此《佛遺教經(jīng)》便是一篇著名小楷,遠宗晉唐人寫經(jīng),以骨力取勝,善用側(cè)鋒,靈動平和,風姿雅秀。前人說此作“如矮松偃蓋,婆娑可愛”。

元朝

趙孟頫《汲黯傳》△

趙孟頫(1254—1322),元代著名書畫家。善各體書,無不精妙。他楷書的成就很高,與顏、柳、歐并稱楷書四大家。他的小楷《道德經(jīng)》《汲黯傳》,恬靜秀麗,是學習小楷的好范本。

◇《汲黯傳》楷法精絕,峭麗峻拔,清逸出塵,頗有晉唐遺風。筆法勁健圓潤,結(jié)字大小隨形,采取豎有行、橫無列的傳統(tǒng)小楷章法,錯落有致,形筆飄逸,使人欣賞時不覺有呆板局促之感。

倪瓚《幽澗寒松圖》款識△

倪瓚(1301—1374),字元鎮(zhèn),號云林,江蘇無錫人。他是元末著名畫家,與黃公望、吳鎮(zhèn)、王蒙合稱“元四家”,影響極大。倪瓚的書法,早期學王獻之,繼之學鐘繇,其書跡主要在他的繪畫題跋等中,且以小楷居多,古淡天真,活潑流暢,神韻飄逸,可謂“不食人間煙火而登仙者矣”。

◇《幽澗寒松圖》作于1374年,畫中款識小楷極為精彩,筆力清勁,簡略沖淡,字的用筆極隨意,有大有小,游弋于法度之外。通篇嚴謹蘊藉、端莊穩(wěn)重,顯示出作者曠逸清淡的情懷,同時又與幽澗寒松的畫境相得益彰。

明朝

宋克《七姬志》△

宋克(1327—1387),字仲溫,號南宮,長洲(今江蘇吳縣)人。時與宋廣、宋燧并稱“三宋”。善章草,草書當時被譽為“國朝第一”;工小楷,不為時尚趙孟頫所囿。

◇明代書家擅長小楷者不知凡幾,最負盛名的莫過于宋克所書《七姬志》,其小楷能上窺晉唐,書風古雅,變化隨意,一掃平板之氣,啟明朝小楷之先河。

文徵明《后赤壁賦》△

文徵明(1470—1559),名璧,字文明,號衡山居土,明代著名書畫家。在書法方面與祝允明、王寵并稱“吳中三家”。文徵明在書法史上以兼善諸體聞名,尤擅長行書和小楷。其小楷筆穎清麗,節(jié)奏沖和,結(jié)體矯健,與其畫風諧和。

相傳他80歲仍寫蠅頭小楷,后世稱其小楷“有明第一”,傳世小楷作品很多,有《離騷經(jīng)》《老子列傳》《前后赤壁賦》《出師表》《草唐十志》《千字文》等。

◇此卷結(jié)體秀密,用筆精意,一絲不茍。筆法極其精熟,鋒芒所到,神氣活現(xiàn)。靜心觀賞每個字的體勢,無不具有玉質(zhì)仙骨之體態(tài)、超塵出世之風神。

王寵《游包山集》△

王寵(1494—1533),江蘇蘇州人,初字履仁,后改履吉,號玄微子、雅宜山人等。他的書法以楷書尤其是小楷最為精彩,主要得力于虞世南。他把這種溫潤含蓄的筆法用到古雅樸拙的小楷中去,形成了一種特殊的面貌,給人以空靈簡遠,靜穆超逸的感覺。

◇此作為他的小楷代表作,氣息高古,格調(diào)雅致,是其融會晉唐各家楷書之后擺脫唐法,趨向魏晉高古風韻的表現(xiàn)。

董其昌《孝女曹娥碑》△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號思白、香光居士,上海松江人,是晚明影響最大、最為杰出的書畫家。董其昌的書法以行草書造詣最高,他對自己的楷書,特別是小楷也相當自負。其書風飄逸空靈,風華自足。筆畫圓勁秀逸,平淡古樸。書法至董其昌,可以說是集古法之大成。

黃道周《孝經(jīng)》△

黃道周(1585—1646),字玄度,更字幼平,福建漳浦人,人稱石齋先生。學貫古今.精天文歷數(shù),著述更富,以文章風節(jié)高天下。黃道周的書法以小楷和行草名世,小楷書獨具一格,筆法簡潔明快,于清勁中見腴。王文治評其“楷格道媚,直逼鐘王”。代表作品有《孝經(jīng)》《后死吟》《詩翰冊》《曹遠思推府文治論冊》等。

◇此小楷《孝經(jīng)》用筆簡潔,結(jié)字寬博,氣勢舒緩,于凝重中見姿媚。

王鐸《跋米芾行書天馬賦》△

王鐸(1592—1652)字覺斯,一字覺之。好古博學,詩文書畫皆有成就,尤其以書法見稱,世稱“神筆王鐸”。他的書法與董其昌齊名,明末有“南董北王”之稱。王鐸擅長行草,筆法大氣,勁健灑脫,淋漓痛快。其小楷用筆險勁沉著,結(jié)體欹側(cè),章法變化,在蒼勁老辣中又寫出古樸來.不愧為大手筆。

◇此書中字就寫得長,整體看來,字位散散落落,如滿天繁星,極富書者個性。

倪元璐《家書》△

倪元璐(1593—1644),字玉汝,號鴻寶,浙江上虞人。能詩文,工書畫。擅長行草,小楷亦精,其書理法俱備,形質(zhì)相偕,有“三奇”“三足”之稱,即筆奇、字奇、格奇,韻足、勢足、意足。

◇其小楷傳世作品較為罕見,《家書》為其代表,用筆厚重質(zhì)樸,直窺晉唐,功力之深.非同一般。

清朝

傅山《小楷千字文》△

傅山(1607一1684),明末學者、詩人、書畫家。書法廣涉諸家和各體,最擅行、草書,特色也最鮮明,尤其所創(chuàng)“連綿草”,更富新意。傅山的行、楷書,則多體現(xiàn)筆鋒凝重、點畫披離、結(jié)體欹側(cè)、章法錯落,以及拙中藏巧、動中寓靜、剛中含柔等特色。

◇《小楷千字文》系49歲所書,直追鐘、王,樸實古拙。

八大山人《臨蔡邕小楷》△

八大山人(1626—1705),清初著名書畫家。他的書法沒有固定師承,廣采博取,無不涉獵。楷書有晉唐之風采,行書又有王羲之父子的書風,并參入自己修悟的禪理,作品超塵脫俗,氣象萬千。

劉墉《小楷七言詩》△

劉墉(1719—1804),清代書法家,字崇如,號石庵。在乾隆之際享譽書壇,當時人們稱翁方綱、梁同書、王文治、劉墉為“四大家”,而以劉墉成就最高。劉墉的書法,初看圓潤軟滑,若團團棉花,細審則骨絡(luò)分明,內(nèi)含剛勁。又精于小楷,其蠅頭小楷具有擘窠大字的恢宏氣象。

后世人們稱許他的小楷不僅有鐘繇、王羲之、顏真卿、蘇軾的法度,還深得魏、晉小楷風致。

◇此冊為劉墉78歲時所書。書法樸實沉厚,結(jié)體圓整,不難看出劉墉晚年書法吸收了北碑的某些特點,在原來圓潤遒媚的書法風格中融入方硬剛健的筆法。此冊可以代表劉墉晚年小楷的藝術(shù)水平。

何紹基《封禪書》△

何紹基(1799—1873),字子貞,號媛叟,湖南道州(今道縣)人。書法早年學顏,中年刻意北碑,尤得力于《張黑女墓志》。其著名小楷墨跡有《冊封琉球賦》《黃庭經(jīng)》《黃孝子傳》《李廣傳》《石渠隨筆》《封禪書》等。

分享 舉報

發(fā)表評論 評論 (1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