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茀之(1900-1977),初名士綏,改名溪(溪),以字行,號溪子,別署廣明畸士,又號逸道人,浙江省浦江縣前吳鄉(xiāng)前吳村人。中國花鳥畫大師,現(xiàn)代浙派中國畫首領人物。一生淡于名利,埋頭于藝術創(chuàng)作和美術教育事業(yè),繪畫題材廣泛,突破傳統(tǒng),超出時人,擅長意筆花鳥,尤以畫蘭,“當代罕見”、“超絕無倫”;間作山水、人物,其繪畫特別講氣勢,重境界,求變化。其書法遒勁飄逸,跌宕多姿,與畫相得益彰。在畫史、畫論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詣和獨到的見解。
吳茀之擅長意筆花鳥畫,間作山水、人物,其繪畫特別講氣勢,重境界,求變化。藝術特點有靈、變、奇、活、重、辣、新、逸之妙。形成自己靈動飄逸、豐潤郁勃、婀娜多姿、極富情趣的獨特風格。
幼承家學,酷愛美術,讀書之暇,常臨蔣南沙、惲南田工筆范本。19歲拜陳友年為師,補習詩詞、文史典籍。1922年進上海美專高科班,受吳昌碩大寫意派的啟發(fā),改攻寫意,深得缶廬神髓。1932年,與潘天壽、諸聞韻、張書旂、張振擇五人組織“白社”畫會,繼承“揚州八怪”的革新精神。
1939年赴滇任國立藝專教授,1941年8月任福建省立師專中國畫教授,解放后,和潘天壽在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校(即浙江美術學院前身)民族繪畫研究室和彩墨畫系工作期間,對民族繪畫的研究和為學校鑒別、購進大量明、清書畫珍品,作出貢獻。1957年任國畫系主任,緊密配合潘天壽對繪畫虛無主義的批判,首創(chuàng)中國畫人物、山水、花鳥、書法的分科教學。強調中國畫教學的獨立性,強調在繼承傳統(tǒng)的基礎上創(chuàng)新,強調中國畫造型是筆線造型,不贊成用明暗塊面塑造的觀念和方法作為中國畫的造型訓練內容;強調教書又教人,提倡人格教育。
發(fā)表評論 評論 (4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