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久婷婷,在线观看a级片,亚洲人成网站色www,夜夜爽77777妓女免费看,影音先锋啪啪av资源网站

登錄站點

用戶名

密碼

[名人軼事] 原創(chuàng) 劉亞偉作品【潘玉珂,一位不會哭泣的女人】

1 已有 8 次閱讀   7小時前
原創(chuàng) 劉亞偉作品【潘玉珂,一位不會哭泣的女人】
華文學(xué)館 2025-08-12 06:43
霍童溪風(fēng)光 作者攝
【潘玉珂,一位不會哭泣的女人】
劉亞偉
去年11月收到一個邀請,去80公里外的另一個古鎮(zhèn)霍童,參加了民國時期一位藝術(shù)家紀念館的落成及作品討論會。
是一位女藝術(shù)家,名字叫潘玉珂。她早年曾考入上海美術(shù)?茖W(xué)校西洋畫系,畢業(yè)后又轉(zhuǎn)學(xué)國畫,先后師從潘天壽和黃賓虹,后受聘為上海美專繪畫研究所研究員。1945年曾在重慶舉辦個人書畫展。
我來到此地住下已經(jīng)六七年了,竟然不知道距離自己所居的雙溪古鎮(zhèn)80多公里外的地方有這么一位女藝術(shù)家,真是慚愧。
那天參觀了潘玉珂先生的故居和藝術(shù)館,觀看了記載她生前生活和起居的一個紀錄片,聆聽了到會各位專家學(xué)者和藝術(shù)家的現(xiàn)場交流,回來又讀了潘玉珂先生的一個傳記《潘玉珂:畫與未畫的日子》,一種崇敬之情在心里油然而生。
潘玉珂一生中有幾個大的轉(zhuǎn)折點,仔細琢磨每次轉(zhuǎn)折蘊含的意味,能給人許多啟發(fā)和教益。我想把關(guān)注點放在這里。
潘玉珂(后排右二)與家人合影(1929年)
第一個轉(zhuǎn)折點是她16歲時。當(dāng)?shù)仫L(fēng)俗,女孩16歲就到了談婚論嫁的時候了。無論是在家里還是在外邊,她耳朵里都能聽到別人議論她婚嫁這個話題。她親眼看著堂姐被逼嫁人,然后死去。她告訴自己,要趕緊做出選擇,否則堂姐的遭遇就是她的命運。潘玉珂找到在福寧府當(dāng)督學(xué)的堂兄,請他出面勸父母放自己去福州讀書。如同預(yù)料的那樣,任憑堂兄說破口舌,母親死活不答應(yīng)。潘玉珂轉(zhuǎn)身跑到二樓貨場拿了一瓶砒霜,站在母親面前說:你讓我去,以后年年我活著回來看你,你不讓我去,我現(xiàn)在就喝了它。父母無奈只有讓步。
這是她的自主選擇,贏得了此后20多年自由自在追求自己的夢想,終于實現(xiàn)了成為一個藝術(shù)家的愿望。
與摯友王志淵攝于霍童匪劫之后(1930年 )
第二次是1947年回故鄉(xiāng)給父母祝雙壽,因為外界兵荒馬亂和一系列家庭變故,一再耽擱,最后永遠失去了外出的機會。她替亡父承擔(dān)起了家長的全部責(zé)任,同時也戴上了地主和工商業(yè)主的帽子,成為受管制分子。這一次她沒得選,只能接受歷史和社會給定她的身份。
潘玉珂脫下長袍和鞋襪放下丹青之筆,拿起砍刀扛起鋤頭腳踩泥土下地上山干活,由一位被人景仰的藝術(shù)家回歸一位村婦,每天出工,都要面對家鄉(xiāng)人不同的表情和眼光,甚至議論、偏見和咒罵。
雖然如此,她還是在很有限的前提下,盡可能的做出了自己的選擇。比如1951年,她送新婚就守寡的弟媳舍下不滿兩歲的女兒外出工作,一再囑咐弟媳:以后無論多難,都永遠不要再和潘家人聯(lián)系。那種決絕的語氣里,既有對弟媳的告誡,更有對自己未來命運的清醒認定和當(dāng)仁不讓的面對承擔(dān)。
再比如對弟弟留下的四個孩子,她認定無論境況如何,所有的孩子都必須接受教育,讀書是最好的出路。
當(dāng)一個人沒有任何選擇空間的時候,他的行動就不叫選擇。潘玉珂當(dāng)年遭遇的情景就是這種別無選擇的境況。面對一家七口人投向她的那種依賴的目光,她只能接受,而且必須接受。
不知道潘玉珂想過沒有,自己回到一個農(nóng)婦身份,相比她那些留在體制內(nèi)的朋友,從某個角度看她也有幸運之處, 起碼不用沒完沒了的認罪、檢討、表態(tài)、站隊、擁護或相互間進行批判和斗爭。
潘玉珂就學(xué)于上海美專(1929年)
第三次是1975年,在解除管制19年后,潘玉珂被摘掉地主分子的帽子,67歲,回歸一個擁有正常生活的普通人,已垂垂老矣。
這應(yīng)該是潘玉珂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但是在潘玉珂的日常生活中,我們基本上看不到這件事帶來的影響和變化。心素如簡,人淡如菊,也許是對此時的潘玉珂最恰當(dāng)?shù)脑u價。
潘玉珂16歲離家讀書,40歲時永久地滯留于家鄉(xiāng),其間也是24年。前后這兩個24年合起來幾乎就是她的一生。與一般人相比,潘玉珂是幸運的,畢竟有過24年能夠按照自由意愿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
(潘玉珂(前排中)在寧德與家人合影(1982年 )
80歲之后的潘玉珂,發(fā)現(xiàn)自己似乎正重新被世人看見。南京藝術(shù)學(xué)院(前身為上海美專)來函邀請她出席80年校慶,她以沉默對之;寧德市舉辦紀念革命烈士蔡威犧牲五十周年報告會,希望她以一個曾經(jīng)資助過蔡威烈士生前革命活動的老同志身份參加,她婉言謝絕;有熱心人士建議她借上海美專校慶之時,紀念延安講話之日舉辦自己的作品巡展,她以為“多一份吹捧,則增加我十分不安,乃至百分的麻煩”,因而決定已經(jīng)準備好的畫展順延推遲一年,以避開敏感時間。
潘玉珂一位曾經(jīng)的鄰居回憶,潘玉珂為人謙和、慈祥,良善,鄰里男女老少都叫她姑姐,鄰里偶爾發(fā)生口角,潘玉珂總是勸架,調(diào)解。
1993年,時隔47年之后,潘玉珂的藝術(shù)展在寧德文化館開幕,繼而潘玉珂人生故事在寧德日報陸續(xù)刊出,當(dāng)?shù)厝瞬胖郎磉呥@個不太愛說話,也不愛出門,出門也不與人搭訕的老嫗,原來早在半個世紀前就已是書畫雙豐的藝術(shù)家,曾經(jīng)是民國時期那個令人羨慕的藝術(shù)圈子里的一員。
潘玉珂在寧德自己的畫室創(chuàng)作(1990年代)
潘玉珂人生中最后一次轉(zhuǎn)折就是面對即將到來的死亡。
據(jù)《潘玉珂:畫與未畫的日子》這本傳記記載,晚年的潘玉珂習(xí)慣靠在一把藤椅上,享受一個人的靜謐時光。這幾乎成為她生活常態(tài)。
幾十年世事滄桑的洗滌沖刷,即便曾是高敏感的她,一切也已淡然。追過新潮,享過聲名,也淪落為賤民,受過管制……千帆過往,喧囂遠去,落葉將盡……
她對前來探訪的女作家賴靈珠說:唉,每天每天我總是這么靠在椅子上,從頭到尾回想自己的一生,想著想著就雙手緊緊地抱著頭,對自己說:你哭出來吧,哭出來也許就不會這么痛苦了,可就是哭不出來。有時候我覺得自己死了,沒有感覺了,就揪揪自己的臉頰,哎,又會感覺到疼,沒有死……哎,你說,如果一個人能哭,那倒是好事哦?
潘玉珂一手拉扯大的侄女潘鈞說,在她的記憶里,姑媽只流過一次淚,是祖母去世的時候。那是1962年8月9日,78歲的湯四維在54歲的女兒懷中靜靜死去。潘玉珂記得很清晰,那天寧德遭遇臺風(fēng)襲擊,大暴雨,霍童溪水暴漲,“我的眼淚滴在母親臉上,再從母親臉上流淌到我的手臂上”。
賴靈珠對她說:我真希望自己能讓你哭出來,真的!
潘玉珂聽見這話,先是緩緩搖頭;你?不會的,不會的……
繼而喃喃:也許,也許有可能……
賴靈珠在書后創(chuàng)作手記里追問:哪里會有不哭泣的女人呢?
2005年9月24日,潘玉珂先生離開人世,享年97歲。
離世前一個月,她甚至沒有再說一句話。
晚年的潘玉珂
我生于1953年,和潘先生中間隔著一代人。我常常想,我們這些生在新中國、長在紅旗下的一代,與出生在民國,并在民國接受了完整教育的人,區(qū)別在哪里?
也許,他們曾有過另一種生活,因此他們擁有差異,可以比較,所以他們有選擇。即便是選擇沉默,不言,甚至不哭。
一群人呼喊著同一個口號,那不是聲音,只是一種嘈雜的喧囂。帶著屬于個人獨特聲調(diào)和感情的聲音,才是真正的聲音,包括一個人的沉默。
沉默,其實和聲音一樣實在。一個人的聲音很微弱,一個人的沉默就更微弱了。但沉默畢竟顯示了一種個性化的存在,在眾口一詞情境下,這種個體沉默就成了一種值得尊敬的存在。
她為什么不哭,甚至也不說,也許真的是無從說起。
是啊,說什么,該怎么說?
一個人只有擺脫了肉體上的不安全感和對匱乏的恐懼,之后才會進入某種精神性的生活狀態(tài),才會有寫詩畫畫那種精神性追求。因此泯滅一個人精神性存在,讓一個人自己放棄自己,只消做一件事:剝奪其財產(chǎn)私有權(quán)和個人選擇權(quán)。
潘玉珂親眼看著自己曾被自己放棄。
真?zhèn)是嘆人生何苦,只教人寄生此處!
2024年6月5日于閩東雙溪古鎮(zhèn)
此文2024年發(fā)表于《老照片》第157期
【 劉亞偉,筆名亞子,號南渡山人。魯迅文學(xué)院暨北京師范大學(xué)文藝學(xué)、文學(xué)創(chuàng)作研究生班畢業(yè)。原籍山東曲阜,下鄉(xiāng)插過隊,入伍當(dāng)過兵,長期從事新聞工作。著有《孔府大劫難》(另名《1966闕里紀事》)歷史文化隨筆《遠去的歷史場景》兒童教育專著《少兒科普三字經(jīng)》(被教育部列入全國中小學(xué)閱讀指導(dǎo)目錄)《孩子可以說不》,以及《我是一個兵》《五十年謀殺》《拾麥女》《報社》《吉他手》等長中短篇小說多種等!
分享 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