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曼生對坐論道
----著名畫家孔憲華國畫寫意“曼生十八式”
愛因斯坦說: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最終在于業(yè)余時間如何利用。掌控了業(yè)余時間,你就掌控了人生。
二百年滄桑變換,曼生壺流傳至今早已鳳毛麟角,屈指可數(shù),而完整的全套曼生十八式,因其幾乎不可求而成為一個神話。庚子以來,著名畫家孔憲華先生查閱資料,研究曼生,研究“曼生十八式”,與蔓生先生對坐論道,大膽構思,用國畫的形式表現(xiàn)“曼生十八式”之妙處和意趣,懷念蔓生先生,弘揚壺文化、茶文化與書畫藝術。
陳曼生,本名陳鴻壽(1768-1822),字子恭,號曼生,老曼、曼壽、曼公、別稱夾谷亭長、胥溪漁隱、種榆仙客、種榆道人,浙江錢塘(今杭州)人,生活在乾隆、嘉慶年間。為“西泠八家”之一,著有《種榆仙館摹印》、《種榆仙館集》、《種榆仙館印譜》、《桑連理館集》等,藝名昭顯。擅長古文辭,精于雕琢,以書法篆刻成名,其文學、書畫、篆刻樣樣精通,才氣過人。也頗具文人的多愁與敏感,其“桑連理館”的來歷就是因為他在廳事西側發(fā)現(xiàn)了一株連理桑,眾皆認為是大吉之兆,由想“”在天愿為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之句,乃改其齋為“桑連理館”,由此曼生之風情可見一斑。
曼生是一位在書畫、金石、文學上有相當影響力的人物,他的篆刻被后世尊為“西冷八家”之一,在藝術創(chuàng)作上,主張“詩文書畫,不必十分到家,乃時見天趣”,從中可以看出他的藝術審美觀。在溧陽為官期間(嘉慶二十一年前后),當時文壇名流麋鹿集,他結識了宜興的制壺名手楊彭年、楊寶年、楊風年兄妹,對紫砂壺產(chǎn)生濃厚興趣,創(chuàng)制茗壺造型十八式,每式都撰擬題銘,分別書寫,由楊氏兄妹加制,曼生在壺上題銘書刻,這些加工制作的茗壺正契合了中國文人雅士在美學上追求幽野之趣的理念,在當時極受文人雅士的喜愛,故稱之為“曼生壺”,這就是“曼生十八式”的由來。
當年陳曼生確實有手繪一批紫砂壺樣式,但數(shù)字一定不是十八式,可能超過十八,后世人之所以用十八這個數(shù)字,僅僅是習慣而已,也許是人到十八歲就表示進入了成年,也許是中國受佛教影響比較大,人們就常用十八來象征完善,成熟或極致。
贊曼生十八式
泥源丁蜀老沙坑
鐵質云母斑點正
茶沏腹中香氣出
曼生十八最稱雄
透氣吸水真貨色
常養(yǎng)把玩玉漿成
春茗悠遠壺傳世
紫韻文化恬怡情
發(fā)表評論 評論 (3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