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藝術品市場持續(xù)火爆,但與之不相稱的是,作為中國藝術品市場的經營主體——畫廊,卻面臨經營困難的尷尬境地。據統(tǒng)計,北京、上海地區(qū)的畫廊平均存活壽命不到2年,存活期內90%處在虧損狀態(tài)。而英國代理陳逸飛作品的畫廊已經運行了60多年,12年時間賣出陳逸飛500多件作品。作為藝術品公認的一級市場主體——專業(yè)畫廊,為什么在中國的發(fā)展如此艱難?
在剛剛結束的“2013第三屆廣州藝術品交易博覽會”上,多位專家、學者齊聚“2013中國畫廊經營突圍廣州研討會”,為中國畫廊把脈,探討破解經營困惑的良方。
缺乏有效的營銷模式
研討會上,有畫廊從業(yè)者指出,藝術品的正常流轉渠道應該是藝術家—畫廊—藏家,但事實上卻面臨著各種“外圍挑戰(zhàn)”——藝術市場不成熟、私下交易和拍賣行等交易行為的擠壓、藝術家不遵守游戲規(guī)則等外在因素,宛如壓在畫廊身上的幾座大山。他特別提到成熟的藝術市場應該是大眾化與小眾化結合,但目前國內還是小圈子的游戲,真正愿意買原創(chuàng)藝術品的還是鳳毛麟角,畫廊更樂于把藝術品賣給一小部分資深藏家,而不是積極開發(fā)潛在的買家,這讓畫廊的生存環(huán)境更加狹窄。
廣東省青年美術家協(xié)會主席何俊華指出,不要過多地埋怨外在因素,畫廊自身也有問題,清晰的定位對畫廊經營很重要。很多人以為開畫廊很容易,其實不然。開畫廊必須具備種種條件,包括要有充裕的資金,在藝術圈有良好的人際關系,要有獨到的市場眼光,有自己一套運作模式,還要對藝術有一種執(zhí)著追求的毅力,交易完成以后還要進行后續(xù)跟蹤,為受眾服務。
廣東省品牌委員會秘書長、《品牌畫報》總編江瑜也認為,畫廊定位要對應自己的能力,不是什么經營者都適合做畫廊;定位不清晰、缺乏一套有效的營銷模式是畫廊業(yè)普遍存在的問題。他特別強調傳播,“這個年代傳播力就是影響力,畫廊要生存起碼要會營銷。”
智造堂品牌策劃機構董事長彭永建提出三個檔次參考方向:第一種是做平臺。平臺有想象空間,能整合資源,這是最艱辛的路;第二種是定位創(chuàng)造價值。通過品牌創(chuàng)新、巧妙而精準的定位贏得市場,成本低,好做;第三種是創(chuàng)新銷售模式。打通運營渠道,提高推廣力度。
“一個畫廊的成功與否,看的不是眼前,而是其發(fā)展前景,畫廊必須要定位明確,應該不斷尋找真正的好作品!苯ふf。
畫廊應該起到伯樂的作用
畫廊無疑是經營平臺,是原創(chuàng)藝術品的銷售終端,同時肩負著引導收藏市場的責任。但廣東藝時代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代表認為遠不止此。他指出,畫廊不能單純地賣畫,而要學會賣“價值”,否則,僅僅把自身定位為藝術品的供應商,為了經營不惜把藝術價值不高的作品拋高出售,這就誤入歧途了,對畫廊的長期經營無疑是硬傷!皟r值尋找、尋找價值。”他解釋,“初出茅廬的年輕畫家不清楚自己作品的市場價值,畫廊要幫助他們定位;而對于買家,畫廊要為他們找到有價值的、適合他們收藏的作品!
何俊華對此也表示認同,他認為畫廊應該起到伯樂的作用,讓藝術家和藏家雙方成功地尋找到對方,并且成為長久的合作伙伴,這樣畫廊才算成功。
熟知中外畫廊經營的香港《中華時報》社社長、廣州新世紀藝術館館長曾曉輝說,海外的畫廊經營者本身就熱愛藝術,他們把畫廊經營看作是一項事業(yè)。他們有自己的藝術品位,致力于培養(yǎng)藝術家、包裝藝術家、服務藝術家,并從中產生經濟效益,維持畫廊經營。而這正是國內畫廊經營者所欠缺的——國內的畫廊從業(yè)者有的并不愛好藝術,于是使出各種手段賺錢,或造假,或仿真。
“做大不如做好、做好不如做長,經營畫廊是一輩子的事情。”金雅軒畫廊總經理樊振輝說,2005年的時候滿街都是畫廊,但如果今天開業(yè)明天就關門,那開得再多也沒有意義。做畫廊是要沉淀的,不能投機,不能急于求成。
構想跨區(qū)經營互動合作聯(lián)盟
基于對畫廊經營問題的發(fā)現(xiàn),研討會提出跨區(qū)經營互動合作聯(lián)盟的構想,目的是為畫廊在一個地區(qū)或者在中國其他城市能夠找到一對一的合作伙伴搭建一個平臺;再者讓畫廊與合作伙伴自由展開合作。聯(lián)盟作為合作的見證人,也可以幫助畫廊跟進合作。
跨區(qū)域跨城市合作聯(lián)盟的價值有多方面:首先,在不同地區(qū)、不同城市找到合作伙伴,就能在短時間內、全國范圍內共享信息,如幫助某城市的買家尋找其他地區(qū)的特色畫作;其次,畫廊資源、媒體資源可以得到共享;最后,畫廊一旦在全國主要城市都有了緊密聯(lián)系的合作伙伴,那么就有可能影響到整個面上,這對于一家畫廊來說就起到了四兩撥千斤的作用。但到底如何把分力聚成合力、畫廊與畫廊間如何合作,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發(fā)表評論 評論 (9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