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鳳榮(楊梓),工藝美術制壺師
優(yōu)秀中青年陶藝家
江蘇省工藝美術學會會員
九十年代來到宜興進紫砂廠學習制壺技藝,師從顧道榮(研究員級高級工藝美術師)徒弟徐云超(工藝美術師),受到師傅悉心 指導,作品款式新穎,造型美觀大方,做工精細,古樸、典雅,崇尚傳統(tǒng)手工藝和自然表現(xiàn)手法,推陳出新。
在其不斷的努力進取中,所制作品在國內省級展評會上獲得多種獎項,廣受收藏家和紫砂愛好者的喜愛和收藏。
優(yōu)秀中青年陶藝家
江蘇省工藝美術學會會員
九十年代來到宜興進紫砂廠學習制壺技藝,師從顧道榮(研究員級高級工藝美術師)徒弟徐云超(工藝美術師),受到師傅悉心 指導,作品款式新穎,造型美觀大方,做工精細,古樸、典雅,崇尚傳統(tǒng)手工藝和自然表現(xiàn)手法,推陳出新。
在其不斷的努力進取中,所制作品在國內省級展評會上獲得多種獎項,廣受收藏家和紫砂愛好者的喜愛和收藏。
情蘊紫砂 技藝卓然
----記工藝美術師楊鳳榮(楊梓)女士
紫砂壺,是用紫砂經(jīng)高溫燒制的陶器。燒制溫度比用陶土制作的陶器要高,所以,更堅實而多微小的氣孔,和瓷器一樣不會因溫度急劇變化而碎裂,由于是用紫砂做原料,它不會瓷化。又因茶水在紫砂茶壺中即使過夜也不腐敗,使用時間長了色澤古玉和造型多樣美觀,也因此深受文人雅士喜愛收藏和把玩。工藝美術制壺師楊鳳榮以女性視角創(chuàng)作出的作品款式新穎,造型美觀大方,做工精細,色澤純樸古雅,崇尚傳統(tǒng)手工藝和自然表現(xiàn)手法,而備受人們的關注。
好的藝術品是可以讀出創(chuàng)作者的情感和思想的,是有生命力的。它是通過藝術家的主觀加工,用藝術的形式表現(xiàn)出其內心世界的。作為一名工藝美術師,楊鳳榮女士對紫砂壺制作有著濃郁的興趣和愛好。謙虛謹慎,勤學善思的她每天除了創(chuàng)作,一有空閑時間就學習研究書法繪畫等方面的藝術理論知識,以此提高自己的藝術修養(yǎng)。和繪畫藝術一樣在紫砂壺創(chuàng)作中她不滿足于形似,同時也善于想象賦予作品韻味情趣,她用女性特有的細致賦予作品細致入微的刻畫,追求整體對比協(xié)調為造型增加韻律。
紫砂制壺業(yè)看似簡單,其間蘊含了創(chuàng)作者多少的辛勤和汗水不說,還要求創(chuàng)作者集詩書畫印為一體的綜合素質。并且在制作過程中不能有半絲馬虎,藝術是嚴謹?shù),它要求?chuàng)作者氣定神閑和持之以恒。然而在制作過程中,就是同樣的紫砂泥,其結構也不盡相同,有著細微的差別。這樣,由于原材料不同,帶來功能效用及給人的官能感受也就不盡相同。這就要求制作者在多年的制作過程中積累的手感、視覺、水份等多方面的經(jīng)驗。
點、線、面,是構成紫砂壺形體的基本元素,在紫砂壺成型過程中必須交待的清清楚楚,同繪畫一樣,“起筆落筆”、轉彎曲折、抑揚頓挫,都必須交待清楚且干凈利落。面要須光則光,須毛則毛;線,須直則直,須曲則曲;點,須方則方,須圓則圓,都不能有半點含糊。否則,就不能算是一把好壺。按照紫砂壺成型工藝的特殊要求來說,壺嘴與壺把要絕對在一直線上,并且分量要均衡,壺口與壺蓋結合也要嚴緊。
紫砂藝術是一門綜合藝術,她集合了瓷、繪畫、書法、篆刻、雕塑、詩詞……藝術之大成,集中體現(xiàn)了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精髓,紫砂壺從她創(chuàng)始那一天起就帶著濃重的中國人文氣質,借鑒著豐富的傳統(tǒng)文化精華。因此要想制作出一件既繼承傳統(tǒng)又創(chuàng)新,既實用又有觀賞價值,真正的名副其實的紫砂藝術品,決非一蹴而就的輕易而成之事。因而,一名優(yōu)秀的紫砂藝人,不但要有精湛的紫砂工藝技術,更要具備較全面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藝術的知識和技能。楊鳳榮女士是基本上都具備了這些才能。她自幼秉承家學,練就一手顏體好書法,全面鉆研了中國繪畫理論,還能夠捉刀篆刻、刻繪,更主要的是她對傳統(tǒng)工藝承傳參悟與不斷的創(chuàng)新,善于接受新事物,擴展知識面以及敏銳的思維能力。
不僅如此,她還從藝術理論的高度去理解和指導紫砂的制作,她始終堅守紫砂是一門藝術,是藝術就要依據(jù)藝術的客觀規(guī)律去創(chuàng)作。紫砂藝術本身就是一個矛盾體,一件好的作品充滿了許多的矛盾。在這里哲學中的對立統(tǒng)一思想,被她很好的運用在創(chuàng)作中。在她看來,手感的力度、作品的方圓,結構的大小正斜,紫砂的薄厚干濕程度等等都體現(xiàn)著對立統(tǒng)一的辨證關系。有了這種哲學思維,才能跳出純技巧的圈子,才能展現(xiàn)藝術的豐富內涵,從而達到“隨心所欲”的境界。所以她才能在藝術創(chuàng)作上步步登高,新作連連,無論在器形造型,還是制作方法,抑或花色品種……,她都精鉆細研,該恪守傳統(tǒng)時她就原汁原味繼承,需改革創(chuàng)新時她就大膽嘗試,她的每一件作品,從選料用泥,創(chuàng)意構思,到制作刻繪,無一不精益求精,力求完美,她的每一件作品都給人新穎獨特,耳目一新的感覺。
從墨守成規(guī),再走向自由,這是一個出新的過程。同樣,紫砂壺作為茶文化的一部分,在中古文物史上有著瑰麗的地位,因其實用性和獨特的藝術性,它追求的是一種意境。這種意境就是淡泊如水的清凈,超凡脫俗的高雅。而制作紫砂壺的人們又分為兩類,一類叫技術師傅,一類叫藝術家。只能制作紫砂壺的人叫工匠,而真正能夠理解紫砂藝術的內涵,并且將自身的情感學識融入這種內涵,再將這種內涵以藝術語言形式展現(xiàn)出來的方能成家。
好的意境,來自美好的心情心胸。也正因為如此,我們在楊鳳榮女士的作品中,讀到了美好的一面,這一面,不單單是寓剛健于婀娜之中,行遒勁于婉媚之內的藝技的表達,而是一種返璞歸真,融入自然,寧靜淡泊,物我兩忘的境界。這種境界,自然界里平淡無奇的事物,而是有緣遇到像她這樣的藝術家,通過自己的文、藝體現(xiàn)賦予了這些個體以生命以靈感。就我個人而言,我欣賞她作品中所散發(fā)出來的清純、幽雅、質樸的氣質!
發(fā)表評論 評論 (5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