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亢倉子》有云:“君子檢身,常若有過”,意思是說,君子修身律己、自我檢視并不是偶爾為之的應景之舉,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而要像“吾日三省吾身”那樣,成為一種時時處處的自覺,成為一種常態(tài)和生活方式。
亢倉子,春秋時期陳國人,相傳是老子的弟子。他認為,對于自身缺點,“賢者見之寬恕而不言,小人暴愛而溢言,親戚憐嫉而貳言”。自己有了過失,別人未必能發(fā)現(xiàn),即便察覺到了也不見得會說出來。這時,主動的“檢身”就格外重要。
道理人人都懂,但并非每個人都能時刻踐行。認識到錯誤不難,但要用坦誠的心靈面對它卻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就連孔子都發(fā)出感慨:“已矣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nèi)自訟者也”,意思是說沒見過有誰能意識到自身錯誤而深感自責的。可見,遇事克己自省、直面己過,并不容易。
一個人能否檢身,別人不知道,外界也沒法強求。每當獨處一室,能不能自我剖析、反躬自問?可不可以做到不對自己隱瞞、主動查找并糾正錯誤?如是種種,全都“存乎一心”。
唐代詩人白居易卸任杭州刺史時,僅帶了兩塊天竺山石作紀念,事后卻寫下一首自責詩,“三年為刺史,飲冰復食蘗。唯向天竺山,取得兩片石。此抵有千金,無乃傷清白!北彼舞F面御史趙抃常!叭账鶠槭拢胍贡匾鹿诼断阋愿嬗谔,不可告,則不敢為也”。說的是趙抃每天晚上都要穿戴禮服,焚香禱告,將白天所做之事一一告訴上天。不可告訴上天的,絕不會去做。
“君子檢身”貴在主動,難在自覺。無論白居易的自責詩還是趙抃的告天,這種時時警惕、自責自省、自我警醒的精神,令人敬佩,也為后人提供了有益借鑒和參考。
古往今來,許多先賢都注重“吾日三省吾身”,視之為提升自我的有效方法。春秋時期,晏子曾以彎曲且布滿疙瘩的木頭自喻,認為只有經(jīng)過“劈、削、刨、鋸”后方能成材。同理,每個人也應當下一番日省月修的工夫,及時給自己“修枝打杈”。
北宋宰相文彥博留下了“數(shù)豆修身”的故事。文彥博小時候因為頑皮經(jīng)常犯錯誤,為了加強對自己的監(jiān)督,他準備了兩個罐子,每天做了有益之事,就在一個罐子里放一粒紅豆;做了無益之事,就在另一個罐子里放一粒黑豆。他每天檢查紅豆和黑豆的數(shù)目,以此警省自己,終于紅豆越來越多,黑豆越來越少。這兩個罐子使他一生受益匪淺。同一時期的北宋名臣范仲淹在每晚睡覺前,一定要回顧一下當天所做的事,看是不是對得起當天所得的俸祿,如果對得起,就能安穩(wěn)熟睡;如果對不起所領的薪水,就整夜都睡不好,第二天一定要補足欠缺的部分,才能安心。
他人的批評提醒固然可貴,但起決定性作用的還是內(nèi)因。明代思想家袁了凡在《了凡四訓》中寫道:“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無過可改,即一日無步可進。”如果只見他人不是、無視自身不足,就會陷入自我滿足、自以為是的怪圈,更別說有所提高了!肚f子·人間世》曾記錄顏回準備出游,向孔子請教游說之法?鬃又赋鲱伝厣形凑J清自己,叫他先做到“心齋”。這個“心齋”,說白了就是自省。
“內(nèi)省不疚,夫何憂何懼?”古人認為,能夠正視自己不足的人就稱得上是君子。今天的我們,也應有“君子檢身,常若有過”的自覺,把自省作為一門必修課。
◎本文圖源網(wǎng)絡,圖文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
轉(zhuǎn)載 大道知行
發(fā)表評論 評論 (0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