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世紀,大宋破滅在懷抱著小皇帝的宰相的縱身一躍中,從此趙宋王朝在歷史上畫上了句點。
而趙氏一族卻沒有就此結束,其中一支族人百轉(zhuǎn)千回之下來到了如今的江蘇省鎮(zhèn)江市。今天的主人公,趙無極,就是來自于鎮(zhèn)江的趙氏家族。
細細算來,趙無極還是宋太宗趙匡胤的31世孫。而就像他豪邁萬丈的先祖一樣,趙無極作為一位享譽國際的人物,以他華人的身份,對西方的藝術界產(chǎn)生了旁人難以匹敵的影響。
才華出眾的少年
1921年,趙無極出生于北平。
他的家境殷實,家中也多是接受過良好教育的知識分子,若要往祖輩追尋,甚至還可以追溯到大宋時期的趙氏皇室。
家中提供的優(yōu)越條件使得趙無極自小便能夠接受先進思想的熏陶,而他本人也的的確確展現(xiàn)出了他所擁有的天賦。
趙無極的父親趙漢生是一位熱愛藝術的銀行家,并頗有造詣,常常用美學的觀點為自己的子女們解讀作品。
而趙無極的叔父也經(jīng)常往來于國內(nèi)與法國巴黎,每次還會準備來自巴黎的名畫明信片作為給趙無極的禮物。
在父輩的指導下,少時便天資聰穎的趙無極對藝術愈發(fā)感興趣。
在趙無極14歲時,他考入了杭州美專,正式開始了美術學藝之路。
因為小時候受到的影響,趙無極的繪畫風格一直較為偏向西方的印象派畫風。
充滿天賦的他,在幾年的學習之中一直磨煉著自己的畫技,并在畢業(yè)后就成功舉辦了自己的個人畫展——這也是他的首次個人畫展。
雖然已經(jīng)學習到了不少,但趙無極仍不滿意自己所學得的東西,在他的堅持之下,27歲那年,他攜妻子謝景蘭一起前往照亮他美術之路的巴黎。
在那里,趙無極觸到了“抽象”的世界,并將其與中國風的水墨渲染融為一體。
巴黎與中國
遠離故土去到異國他鄉(xiāng)生活,對于每一個牽掛故國的人來說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在漫長的孤寂之下,趙無極沒有忘記自己當初不遠萬里來到巴黎的初心——為了自己的繪畫生涯而深造。
在巴黎,趙無極認識了不少行走在相同道路上的藝術家們,其中不止從事于繪畫的人,甚至還有詩人。
在到巴黎的第二年,趙無極就憑借著自己的實力征服了巴黎的人們,在克樂滋畫廊順利地舉辦了自己在巴黎的首次個人畫展。
也正是在這段時間,趙無極感覺自己觸碰到了傳統(tǒng)西方繪畫的邊界,他開始沿著高墻摸索,摸索到了抽象的世界,摸索到了中國傳統(tǒng)水墨繪畫的關竅,而兩者的融合為趙無極搭起了一架翻越限制高墻的梯子,給他的繪畫道路擰開了一盞新的指引燈。
藝術向來無國界,而在西方大師們的眼中,東方一直籠罩著神秘的面紗,他們一直以來都在試圖用自己的畫筆來描繪他們想象中的東方世界,但是卻從來無法觸及到其中最核心的東西。而趙無極作為西方畫派的畫家,擁有他們所都沒有的特點與優(yōu)勢——他是中國人,這是他最大的優(yōu)勢。
“他的畫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豐富性與創(chuàng)造力的完美體現(xiàn)”,這句評價對于趙無極來說是恰如其分。
趙無極憑借著自己雙手與頭腦,將巴黎背后的西方與自己背后的東方糅合在了一起。巴黎使他在西方繪畫表現(xiàn)上越走越遠,也使得他逐漸“重新認識”了中國。
巴黎生活
在一般人的概念之中,要想單純地憑借繪畫養(yǎng)活自身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甚至就連趙無極也面臨過這樣的難題。
他的師父林風眠曾在法國研習過不短的時間,但是在他看來,“想要在巴黎靠畫畫謀生是幾乎不可能的”。
但是趙無極卻做到了,他不僅在巴黎成功靠畫畫謀生,打破了林風眠當時的定論,乃至于還在西方繪畫界占據(jù)了別人難以替代的一席之地。
在巴黎的生活沒有出現(xiàn)太多想象中的困難,相反,趙無極還認識了不少同道之人,甚至還與畢加索當過鄰居。
晚年時期的畢加索一度沉迷醉心于繪畫當中,連自己的家人都很少得到機會見他一面,但是對于趙無極他卻顯得格外的親切,每次見到趙無極都會非常高興地上前招呼:“矮個子中國人!”如果趙無極不在,畢加索還會主動詢問道:“那個矮個子中國人來了嗎?”
一生隱忍苦難
自趙無極第一次離開故鄉(xiāng)去往巴黎后,一切都變了,上至國家,下至家族,都在風雨飄搖之中,原本只想留學三五年的趙無極不得不在巴黎長住下來,沒曾想,這一住就是幾十年。
而這幾十年,對于趙無極來說,是學習磨煉畫技的幾十年,但對于遠在國內(nèi)的親族與恩師來說,卻是劫難。
直到1972年,年過五十才回到了中國的趙無極,猛然之間知道了自己父親悲憤至死的噩耗。
除了父親去世帶給趙無極的悲傷與痛苦,恩師林風眠的境遇更是讓他如遭雷擊。
雖然當時的磨難已經(jīng)過去,但那些留下的印跡無法被消除。
一見到林風眠,趙無極便是難以抑制地沖上前去,緊緊地抱住恩師長跪不起痛哭流涕。
因為早年間已加入法國國籍,趙無極最后不得不再次遠離故鄉(xiāng),踏上前往巴黎的輪船。
可想而知,當時的趙無極內(nèi)心之中究竟埋藏了多少回國后的遭遇所帶來的悲憤情感。
但在剩余的漫長歲月中,定居巴黎的趙無極并沒有將自己內(nèi)心的苦悶痛苦說出來,無論是來自媒體的采訪還是私底下的友人交流,他都未曾向別人提起過當時回國的遭遇。
而這一切,也許可以歸結于他的氣節(jié)、歸結于他的家國情懷。雖然家人與恩師都遭遇了不小的磨難,但趙無極并不愿讓自己的國家被別人笑話,為此,他用了自己的一生來隱忍這些痛苦。如此氣節(jié),想來也是趙無極為人所敬佩的另一個原因吧。
那么多的苦難就一直被他深深埋藏在心。
免責聲明:文章內(nèi)容如涉及作品內(nèi)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nèi)與本號聯(lián)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nèi)容。文章只提供參考并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發(fā)表評論 評論 (1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