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發(fā)當歸隱,青山可結(jié)廬。——《思蜀》
現(xiàn)在大都市當中的生活節(jié)奏越來越快,人們已經(jīng)很難有時間抽出空閑來看一看頭上的天空,越來越遠離自然,每天都在忙于生計,生怕被生活的重擔所壓倒。然而,在中國自古以來就有著隱士的說法,他們一身本領,受夠了世間的束縛,出離塵世,隱居山林,過上男耕女織的生活。
這似乎只是停留在古人詩句當中的生活,現(xiàn)在人似乎對于這種生活已經(jīng)變成了一種奢望,然而,在這個世間,的確有人就活在夢幻當中,他們厭倦了都市的繁忙生活,找到一處僻靜的山谷,過上恬淡的生活,到底是什么讓他們擁有如此的決斷,離開俗世呢?
出身貧寒,偶遇貴人
武當山一直以來都是道家圣地,很多香客每年都會來朝拜,熙熙攘攘,好不熱鬧,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距離武當山寺廟一公里的山谷當中,居住著一個隱居者,他自認為只是這片山谷的主人,將山谷命名為琴人谷,這里人跡罕至,常年都沒有人來往,他就在此地過著自己隱居的生活,他為自己起名叫做流泥,將自己封為琴人谷谷主,而他的真實名字叫做吳一琴子。
他之所以走上隱居的道路,其實在當中經(jīng)歷過許多波折。吳一琴子出生于廣西梧州,從小就出生在一個貧窮的山村,家里的兄弟姐妹很多,沒有受到過父母的過分寵愛,在這樣貧困的家庭當中,唯一的出路就是走出去,吳一琴子沒有機會讀書,在他14歲的時候就選擇離開了大山,去城市當中工作。然而可能是天命如此,吳一琴子注定要走上修行的道路。
在機緣巧合之下,他碰到了自己一生的貴人,這名貴人是一名修煉的修士,武藝十分高強,二人相談甚歡,這名修士像吳一琴子,講解了許多修行的秘法,以及修行所帶給他的體會,還吳一琴子也沉醉在修行當中,他決定拜這名修士為師,而這一次拜師,就是16年。
人生一片光明之時,卻遭遇滅頂之災
在這16年當中,吳一琴子學會了許多本領,除了武術(shù)以外,他的劍術(shù)和琴藝都大有提高,就如同武俠電影當中一樣,一身本領的吳一琴子終于出師,他可以下山游歷了。是金子總會發(fā)光的,吳一琴子一身的本領很快就讓他名聲大噪,人們驚訝于其精湛的劍術(shù),而他高超的琴技讓人如癡如醉,經(jīng)過多年的積累,他建立起了自己的一家琴行,他在古琴方面的造詣,使得很多國家都紛紛向他伸出了橄欖枝,邀請他前往其他國家進行表演。
此時的吳一琴子看起來人生一片大好,名利雙收的,他開始享受自己的生活,然而天不遂人愿,災難正在悄然而至。吳一琴子喜歡旅游,在一次和幾位好友自駕前往西藏的路途當中,發(fā)生了十分嚴重的車禍,車上一共三個人,除了吳一琴子以外,其他兩個朋友全都當場死亡,而吳一琴子也受了嚴重的傷。
在醫(yī)院靜養(yǎng)半年之后,他才得以痊愈,然而,當他再一次回到他的古琴行時,卻發(fā)現(xiàn)與自己合伙經(jīng)營的合作伙伴將古琴行當中的所有錢全部卷走,而要債的客戶也堵上了門,吳一琴子靜靜地將所有欠款全都補上,帶著身上僅剩的56元錢,登上了武當山。
走入山林,和女弟子結(jié)婚生子
跟隨他來的,還有四位徒弟,他們在情人谷當中安下身來,剛開始的生活是十分艱苦的,沒有吃的,也沒有任何收入,他們只好挖野菜,買來蔬菜種子種植在山谷當中,熬過一陣子之后,生活慢慢的變得好了起來。而當初跟隨吳一琴子來到山谷的弟子當中,就有一位女子,他之所以拜吳一琴子為師,是因為他和吳一琴子擁有著相似的經(jīng)歷,貧窮讓他們失去了學習的權(quán)利。
過早地進入了社會,每天都被生活的重擔壓著,那種感覺讓人窒息,終于在一次繁重的加班過后,朱雙琴決定辭職,也是機緣巧合之家,他找到了吳一琴子,而二人在山谷當中日久生情,溫柔的朱雙琴在吳一琴子最為失意的時候陪伴著他,安撫著他,徒弟變成了師娘,二人在山谷當中過起了神仙眷侶的生活。如今距離吳一琴子隱居已經(jīng)過去了八年,在這八年當中,吳一琴子保持著最為原始的田園生活。
雖然在外界看來十分簡樸,但是卻如同當年劉禹錫的陋室一樣,雖然從外表看起來十分簡陋,但是卻怡然自得。情人谷儼然已經(jīng)成為了一處烏托邦,在這個小小的環(huán)境下,吳一琴子和妻子過著幸福的田園生活,而經(jīng)常會有對于古琴有興趣的人,他們會上山前來學藝,吳一琴子面對這些前來求學的人,就如同當年那個修士一樣,全部傾囊相授,因為他希望將自己的觀念和生活狀態(tài)傳遞給更多的人。
生命不止眼前的茍且
結(jié)屋水云村,車塵不及門。——《山居秋暝》
或許很多人都想要逃離城市當中繁忙的生活,就如同近些年來一直在網(wǎng)上所流傳的逃離北上廣這些說法,其實做反應出的都是現(xiàn)代人,對于快節(jié)奏生活的壓力無法適應,然而有很多人沒有能力,或者說是沒有膽量,去離開塵世,過上隱士的生活,而只好在網(wǎng)絡上去以一種羨慕的目光去看待這些人。當然并不是勸所有被生活的重擔壓著的人們?nèi)慷既w隱山林,因為那樣的話,社會也就沒有人建設了。
從吳一琴子身上所要學到的,其實是那種恬然自適的精神,其實真正的心靈的境界不在于所處的位置在哪里,就像陶淵明所說的,即便在車流不息喧囂之地,也依然能夠享受到一份安寧,或許這對于現(xiàn)在的人們來說是一種難得的休息。朋友,如果你感覺到生活快要將你壓垮了,可以試著將目光轉(zhuǎn)向遠方去看看星辰和大海,去看看山川和河流,知道生命原來不止眼前的茍且。
參考文獻:
《思蜀》
《山居秋暝》
來源 老張侃史
發(fā)表評論 評論 (1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