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chuàng) 宋江把公孫勝踢出核心決策圈,吳用知道原因有三個,您知道幾個?
在《水滸傳》中,梁山的第一高手并非玉麒麟盧俊義,也不是大刀關勝或豹子頭林沖,甚至花和尚魯智深雖然武力驚人,卻也只能位列前十。而武松的騎術更是成疑,坐在第十四把交椅的他,也未必感到委屈。熟悉原著的讀者一定早已發(fā)現(xiàn):梁山真正的第一高手,實際上是入云龍公孫勝,一個時常“三天打魚,兩天曬網(wǎng)”,有時甚至連曬網(wǎng)都不做的法師——而他恰好是個能打得過任何人的法師。

水滸原著中的公孫勝,并不像新版電視劇中那樣清秀,反而更符合老版的形象:“身長八尺,眉如刀刻,杏子眼,四方口,一副絡腮胡,神態(tài)威猛,氣宇軒昂,給人一種威風凜凜的感覺!毙掳娴墓珜O勝給人一種有些賊氣的印象,缺少了那種霸氣。在第一次拜訪晁蓋時,公孫勝曾一路打進晁蓋家:“那先生發(fā)怒,把十來個莊客都打倒了,一邊打,一邊說道:‘不識好人!’”這種氣勢,完全符合他那股天不怕地不怕的勁頭。

公孫勝的體格與魯智深、武松相仿,平日里他不屑于用武,但一旦動手,他的武力可不是開玩笑的。要是認真打起仗來,秒殺盧俊義也不是難事。記得梁山受招安后在戰(zhàn)王慶時,盧俊義與金劍先生李助單挑時,險些被打敗,而公孫勝只用手一指,李助的寶劍就掉在了地上。
作為梁山的資深成員,公孫勝的法力與經驗不可小覷。初上梁山時,他與晁蓋、吳用并列為三大頭領。林沖推薦公孫勝坐第三把交椅,而晁蓋還略顯謙虛,林沖則說得十分公允:“晁兄差矣!公孫先生名聲遠揚,能用兵如神,掌握鬼神不測之法,呼風喚雨,誰能及他?此次能成功打勝仗,正是因為公孫先生出奇制勝,三足鼎立,缺一不可。您不必推辭。”這番話也讓公孫勝名聲大振。

晁蓋在臨終時,盡管宋江已經上梁山,公孫勝的地位依然沒有動搖:“晁蓋坐第一位,宋江第二,吳用第三,公孫勝第四。”這四位頭領齊坐主臺,其他的頭領則按宋江的安排分為兩側:“舊頭領坐左側,新頭領坐右側。”這番安排似乎是在刻意避免梁山上有“雙數(shù)”,而宋江似乎早在心中有了規(guī)劃,避免再出現(xiàn)像林沖這樣的“后起之秀”占據(jù)重要位置。

然而,隨著盧俊義加入梁山,公孫勝的地位逐漸被動搖。盧俊義一上梁山便順理成章地“辭讓”頭把交椅,宋江也借機重新排列了座次,最終他自己穩(wěn)坐大頭領的位置,公孫勝被迫下了高臺,成了“天罡正將”,與關勝、林沖等人站在了較為邊緣的位置。這一變動,標志著公孫勝逐步被排擠出核心決策圈,盡管他依然是梁山中不可忽視的存在。

宋江如此安排無疑是精心策劃的:他不想讓公孫勝成為與自己平起平坐的對手,畢竟如果公孫勝留在主臺,他和盧俊義便會形成一種并肩對立的局面。為了避免出現(xiàn)類似“上下”難分的局面,宋江便果斷讓公孫勝移至一旁。
但公孫勝并非那種容易被邊緣化的人。被迫下臺后,他的心理落差可想而知。終于,在梁山軍準備征伐方臘之時,公孫勝留下一封書信悄然離去。從此,他與宋江的江湖路完全分開,再也沒有交集。
至于宋江為何要將公孫勝趕出核心決策圈,除了為了彰顯自己的中心地位外,更多的原因在于兩者的理念不合。公孫勝,作為一位幾乎接近“半仙”的人物,金銀財寶對于他來說并不重要。我們不禁要問,既然公孫勝擁有如此高深的法術,他為何要參與到生辰綱的盜竊中去呢?他的真正目的,恐怕是想借助梁山這一平臺,推動晁蓋改朝換代,最終推翻宋江這樣的招安派。
與此相反,宋江早就顯露了自己“受命于天”的野心,他打算通過招安享受榮華富貴,根本不打算推翻朝廷。因此,宋江對公孫勝的排擠,既是對公孫勝理念的不認同,也是為了消除潛在的威脅。除此之外,公孫勝無欲無求,不受世俗的金錢和權力誘惑,正是這種不可收買的特質,讓宋江決定將其邊緣化,而不敢將其收為己用。

最終,隨著公孫勝的離開,梁山的戰(zhàn)斗力也受到了影響。尤其是在征討方臘的戰(zhàn)斗中,梁山不得不依靠樊瑞這樣的“混世魔王”,而樊瑞原本志向不純,加入梁山后也只做了一個副將,面對即將來臨的嚴峻戰(zhàn)局,他能否全力以赴,實在難以預測。
宋江把梁山改造成了一個小朝廷,像公孫勝這樣的能者反而沒有立足之地。這一切,恰恰反映了梁山從草莽英雄轉變?yōu)闄嗔Χ窢巿龅默F(xiàn)實。對于睿智的讀者來說,梁山頭領的變化早已不是單純的權力斗爭,而是一場關于理想與利益的較量。那么,如果公孫勝一直留在梁山的核心決策圈,是否方臘之戰(zhàn)的結局會有所不同呢?
發(fā)表評論 評論 (1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