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久婷婷,在线观看a级片,亚洲人成网站色www,夜夜爽77777妓女免费看,影音先锋啪啪av资源网站

登錄站點

用戶名

密碼

[散文·雜文] 尋詩遠方(之十五)

2 已有 14 次閱讀   2025-09-07 09:35
尋詩遠方(之十五)
文旅中國 2025-09-06 10:57
▲ 青島海邊
“我一定會愛你到地久到天長,我一定會陪你到?莸绞癄!碑斚愀鄹枋秩~倩文、林子祥1992年開始合唱《選擇》并在青島拍攝音樂電視時,他倆一定沒有料到,30年后,青島的“石老人”真的“爛”了,而他倆還在一起耳鬢廝磨。
“石老人”原是一座約17米高的海蝕柱,離岸邊百米左右,從某個角度望去,形如一個老人坐在海中。由于常年風化、海水侵蝕,加上當時受雷電天氣影響,2022年10月,“石老人”上半部分突然坍塌。
雖然少了一處著名景觀,但并不妨礙青島旅游持續(xù)火熱,每逢節(jié)假日便開啟“人從眾”模式。同為“橋”字輩景區(qū),青島棧橋的人流密度可與杭州西湖斷橋媲美。
我去過青島多次。起初,除了大海,青島老城區(qū)高低起伏的地勢也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當?shù)嘏笥迅嬖V我,正因如此,青島少有人騎自行車。聽他一說,再看看,果真如此。
今年,2025年,演員朱媛媛因病去世。我想起,2002年,報社同事采訪過她。在電視劇《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里,有一個由她飾演的李云芳騎車送孩子的鏡頭。她生長于青島,因坡路多,從沒學過騎自行車。劇中的自行車旁邊還焊了一個小兜,這種車更難騎。導演騙她說:“你只管勇敢地往前騎,我安排幾個人在旁邊溜達,就裝作是劇中的行人,有事隨時保護你!敝戽骆抡f,等導演喊“!,她閉著眼從車上一蹁腿下來,才發(fā)現(xiàn)周圍一個人也沒有。這部戲拍完,她又不會騎車了,騎車的鏡頭成了熒屏上的絕版。斯人已逝,德藝流芳。
朋友還帶我參觀德國總督樓舊址!耙蛔聡偠綐牵氩壳鄭u近代史”,窗戶下漏水槽的巧妙設計也令人贊嘆。在朋友陪同下,我還去了青島啤酒宮,參觀青島啤酒廠,“哈”了綠啤、黑啤等不同顏色和口味的啤酒。朋友說,以前青島人買散裝鮮啤,是用塑料袋裝。我還去過八大關、奧林匹克帆船中心等地。圣彌厄爾大教堂讓人驚嘆其高大雄偉,眾多名人故居、故事讓人羨慕這座城市的人文底蘊。
沈從文1931年初到青島大學任教。他寫道:“在青島那兩年中,正是我一生中工作能力最旺盛,文字也比較成熟的時期,《自傳》《月下小景》,其他許多短篇是這時寫的,返京以后著手的如《邊城》……也多醞釀于青島。”蕭軍的小說《八月的鄉(xiāng)村》和蕭紅的小說《生死場》也是在青島完成的,時間為1934年。老舍1934年至1937年受聘于當時在青島的山東大學(原名青島大學)。在這段時期,他創(chuàng)作了長篇小說《駱駝祥子》、中短篇小說《月牙兒》《斷魂槍》等。
梁實秋的散文《憶青島》可以作為青島文化、旅游的入門讀物。文中介紹:“青島位于東海之濱,在膠州灣之入口處,背山面海,形勢天成,光緒二十三年(1897)德國強租膠州灣,辟青島為市場,大事建設。直到如今,青島的外貌仍有德國人的痕跡。例如房屋建筑,屋頂一律使用紅瓦片,山坡起伏綠樹蔥蘢之間,紅綠掩映,饒有情趣!彼提到:“青島好吃的東西很多!薄扒鄭u的海鮮也很齊備。像蚶、蛤、牡蠣、蝦、蟹以及各種魚類應有盡有!薄扒鄭u民風淳厚,每于細民中見之!彼慕Y(jié)論是:“我雖然足跡不廣,但北自遼東,南至百粵,也走過了十幾省,竊以為真正令人流連不忍去的地方應推青島!
現(xiàn)當代作家為青島寫了諸多文章,那在歷代詩詞當中,青島又是什么樣的呢?
明代薛瑄《膠州道中》詩云:“數(shù)點青螺海上山,參差樓閣海天寬。行臺五月不知暑,只覺侵人海氣寒。”這樣的地方不當選避暑勝地才怪呢!但如果來得不是時候,只能感嘆“可惜不逢炎夏節(jié),冰肌玉骨照人來”(柳亞子)。來對了,你可盡情觀覽“海闊天如蓋,山遙島似熊”(葉劍英)、“漠漠云波移往事,斑斑蛤殼照新晴”(老舍)。白天呢,“三面郁蔥環(huán)碧海,一山高下盡紅樓”(俞平伯) ,紅瓦綠樹、碧海藍天,色彩鮮明。詩人臧克家寫道:“我要用自己的皮膚,把青島夏天的顏色帶回去!币源伺袛,青島夏天的顏色應該是古銅色或小麥色。到了晚上,“海市燈輝煌,海水漫無邊。群山海中峙,遠島似規(guī)圓”(陳毅),而耿林莽則說:“青島的夏夜,象啤酒一樣清涼。”俞平伯吟詠:“乍見銀蟾浴海升……十里洋街都似冰!鄙驈奈幕貞洠骸埃ㄖ猩剑┕珗@極端清靜,若正值落月下沉海中時,月光如一個大車輪,呈鴨蛋紅色,使人十分恐怖,陳翔鶴不敢獨自回學校,我經(jīng)常伴送他到校門口,才通過公園返回宿舍……”與之相反,聶克喜歡棧橋夜坐,“暑盡橋游人散后,波平海愛夜深時。凝神細聽蛟龍語,舉目遙看燈火稀”。
梁實秋認為:“青島之美不在山而在水!薄按I钏,人泳淺水灘……潮來觀浪去,拾貝匯泉灣”(吳丈蜀)、“蒼波白浪觀游泳,潮退潮升看棧橋”(姚奠中)、“綠女紅男躍童心”(馬少波)、“猶有童心兄與妹,履灘揀貝折腰頻”(葉圣陶)。游泳、拾貝,帶給人們許多歡樂。
“樓成疑蜃化,山近似人迎”(張公制),這只是比喻的說法。青島有時真的會出現(xiàn)海市蜃樓。清代蒲松齡《嶗山觀海市作歌》就記錄了所見所聞:“……方愛澄波凈秋練,乍睹孤城懸天半。埤堄橫亙最分明,縹瓦魚鱗參差見。萬家樹色隱精舍,叢枝黑點巢老烏。高門洞辟斜陽照,晴光歷歷非模糊。襁屬一道往來者,出或乘車入或馬。扉闔忽留一線天,千人騷動譙樓下。轉(zhuǎn)眼城郭化山丘,獵馬百騎皆兜牟。小墜騰驤逐兩鹿,如聞鳴鏑聲飂颼。飆然風動塵埃起,境界全空幻亦止……”繪聲繪色,宛然在目。
“其實青島本身沒有高山峻嶺,鄰近的勞山,亦作嶗山,又稱牢山,卻是峻崢巉險,為海濱一大名勝”(梁實秋)。早在唐代,李白就寫有“我昔東海上,勞山餐紫霞”的詩句。元代丘處機說嶗山“只因海角天涯背,不得高名貫九州”,為之惋惜。明代藍田寫道:“《齊山》曰:‘泰山雖云高,不如東海勞。’是勞山之高,高于泰岳矣。然勞山僻在海隅,名未聞于天下……”由此可證,嶗山“著名”至少是明代以后的事了。
不過,這并不影響詩人騷客為它“獻殷勤”!霸崎_山見骨,潮長海生花”(明代楊舟)、“夜聲時到秋山寺,半是松風半是濤”(明代黃宗臣)、“挹取南溟酌北斗,枕石大醉云峰巔”(明代陳沂)、“峰抱三方列,潮迎一面來”(清代周思璇)……眾多詩詞足以輯錄成冊。就連明末清初顧炎武也來湊熱鬧:“勞山拔地九千丈,崔嵬勢壓齊之東。下視大海出日月,上接元氣包鴻濛……”當代詩人賀敬之以黃山和嶗山作比較:“嶗山遜君云如海,君無嶗山海上云!痹娋渥屛蚁氲健懊讽氝d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學好辯證法,走遍天下都不怕。
嶗山的花草樹木也引起詩人們的注意。黃孝紓寫過《唐榆》,光未然寫過《嶗山漢柏——有凌霄花寄生》,紀宇寫過《樹的奇觀》。一種名叫耐冬的花也多次出現(xiàn)在詩人、作家筆下。如,“白果耐冬多閱劫,嶗山花鬧紫薇明”(康有為)、“耐冬何幸停刀斧”(馬少波)。耐冬,即山茶,據(jù)載,嶗山多生耐冬,冬春開花,花紅似火!凹t蕊正凌冬”(清代范九皋),說的就是它!敖{雪耐冬此樹留”(劉禹軒),《聊齋志異》中《香玉》一篇所寫的絳雪,即為耐冬所變之仙女。1988年,耐冬和月季一起被確立為青島市花。即便如此,其名氣還是不如白花蛇草,嶗山白花蛇草水已躋身“世界名飲”,網(wǎng)絡時代,“世界上最難喝的飲料”又成為其營銷噱頭、流量密碼。
說起反映嶗山的文學作品,蒲松齡《聊齋志異》里的《勞山道士》應該置頂“熱搜第一”。王生前往嶗山求仙學道,可又好逸惡勞,總想“速成”,終于求得師父傳授“穿墻術”,歸家炫耀,結(jié)果“頭觸硬壁,驀然而踣……額上墳起,如巨卵焉”。
1981年,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制作了木偶動畫片《嶗山道士》,經(jīng)由電視傳播,廣為人知,使嶗山的知名度達到一個新高度。
不知是不是受蒲松齡的啟發(fā),法國作家埃梅在1943年創(chuàng)作了短篇小說《穿墻記》。巴黎的小職員杜蒂耶爾無意間發(fā)現(xiàn)自己有穿墻逾壁的特異功能,起初他借此來反抗頂頭上司對他的職場霸凌,后來發(fā)展到偷珠寶、搶銀行,作案被抓坐牢也不怕,他能隨心所欲地越獄。再后來,他與一個女人幽會,有一次法術突然失靈,穿越未遂,被永遠地困在墻中。
小說《穿墻記》后來被改編成電影和音樂劇等藝術形式。為紀念埃梅和這部作品,有人還在巴黎埃梅故居的樓側(cè)修建的一堵墻上制作了一件雕塑,它以埃梅本人為原型,一只手臂從墻上穿透出來,半個身子伸出墻,另一半則隱在后面不見,似乎真要穿墻而出。
蒲松齡和埃梅,王生和杜蒂耶爾,一東一西,互為鏡像。有鑒于此,建議青島與巴黎結(jié)為“穿墻友好城市”,攜手共唱《選擇》:“風起的日子笑看落花,雪舞的時節(jié)舉杯向月……”
朱 皓 文\圖
▲ 石湖落日
走進姑蘇城西南,映入眼簾的是一帶逶迤連綿的青山,上有一座古塔直插云霄,東面則是煙水迷蒙的石湖。作為“蘇州的西湖”“吳中勝境”,這里的田園山水風光和吳越歷史文化遺存,展現(xiàn)了詩畫石湖的古風今韻。
近年,各地文旅紛紛“出圈”。而800多年前,南宋中興四大詩人之一、號石湖居士的范成大的一句“文旅廣告”至今膾炙人口,即《吳郡志》中的“天上天堂,地下蘇杭”,后演化為“上有天堂,下有蘇杭”。
范成大喜愛蘇州,對石湖更是情有獨鐘。他晚年歸隱石湖,留書《重修行春橋記》于人,“凡游吳中而不至石湖,不登行春,則與未始游無異”,令石湖聲望日隆。
“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薄昂p雙入菜花,日長無客到田家。雞飛過籬犬吠竇,知有行商來買茶。”范成大作《四時田園雜興》六十首,描繪石湖一帶的景物風貌、農(nóng)民生活,風格清新明快、清麗脫俗,可謂陶淵明后之田園詩典范,錢鍾書在《宋詩選注》中稱贊其“也算得中國古代田園詩的集大成”。
范成大還多次與楊萬里、陸游、尤袤攜手游覽石湖。如今,在石湖東南位置矗立著“四賢游湖”雕塑,再現(xiàn)南宋中興四大詩人激揚文字、唱和石湖的文壇佳話。
詞人姜夔不只愛“揚州慢”,也愛“石湖慢”!皹蛭饕磺ù,岸閣浮萍綠有痕。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處別開門”,就是他在《次石湖書扇韻》中的性情流露。
“石湖煙水望中迷,湖上花深鳥亂啼。芳草自生茶磨嶺,畫橋橫注越來溪。”明代畫家、文學家文徵明也用詩畫般的語言刻畫石湖全景。
清代才子沈潮初在《憶江南》詞中記錄石湖串月的美景:“蘇州好,串月有長橋。橋畔重重湖面闊,月光片片掛輪高。此夜愛吹簫。”石湖串月成為與平湖秋月、盧溝曉月、三潭印月齊名的賞月勝地。乾隆六下江南六臨石湖,也欣然贊曰:“佳麗江山到處同,惟有石湖乃稱最。”
石湖是太湖支流形成的內(nèi)灣,《吳縣志》載:“石湖南北長九里,東西廣四里,周圍約二十里!边@里湖光山色、千頃一碧,諸峰映帶、翠靄晴嵐,宛如一幅流動的山水畫,有“半湖碧玉”之稱。
記得年輕時看《白蛇傳》,不僅沉醉于那段愛情傳說,對西湖風光也甚是向往。后到徐州求學工作,曾為云龍湖美景而驚嘆。轉(zhuǎn)業(yè)至蘇州后更是所見湖泊眾多,時尚現(xiàn)代的金雞湖、風光旖旎的獨墅湖、盛產(chǎn)大閘蟹的陽澄湖……我最喜歡的還是石湖。
春日石湖,柳色青青,百花競艷;夏日石湖,綠樹如蓋,蟬聲喧鳴;秋日石湖,層林盡染,杞菊垂珠;冬日石湖,霜樹空枝,雪掩地菘。一年四季,陰晴雨雪,隨手一拍便是無需濾鏡的美圖。在湖邊散步時,也經(jīng)常聽聞游客贊嘆:“這里景色毫不遜于西湖!”難怪作家周瘦鵑在《石湖》開篇即道:“杭州的西湖,名揚世界,而蘇州的石湖,實在也不在西湖之下!
石湖美景引來今人拍照,也是古代山水畫家的絕佳取景地。唐伯虎以《石湖秋勝圖》展現(xiàn)石湖秋色之美;文徵明對石湖更是用情至深,曾創(chuàng)作《橫塘圖》《石湖圖》《石湖三絕圖》《石湖泛月圖》等。此外,“吳門畫派”代表沈周、“華亭畫派”代表董其昌以及隱居支硎山的陸治等,都曾以石湖入畫,留下妙筆丹青。
石湖風光宜人,歷史文化遺存更令人神往。位于石湖中心的蠡島風景如畫,流傳著一代名臣和如畫美人的傳奇故事。為助越王勾踐實現(xiàn)王霸雄圖,謀士范蠡施美人計,把西施獻給吳王。越滅吳后,范蠡深諳“飛鳥盡、良弓藏”,在勾踐大擺慶功酒之夜悄悄帶西施出齊門,乘小舟穿過護城河,經(jīng)石湖徑向太湖駛?cè),自此隱姓埋名。據(jù)說蠡島西南無名島是蘇州鴛鴦最多的地方,令人不禁遐思:它們莫非是范蠡與西施之化身?
石湖的高光時刻當數(shù)宋孝宗時期。當時,官至參知政事的范成大告老還鄉(xiāng),在石湖營筑亭臺樓榭,著書立說。孝宗感念其忠誠大義,御筆親題“石湖”二字賜之。石湖因此名噪天下,引得文人聚此吟詩作畫,酬唱雅集,觀云賞月,聽風望湖。
歷史車輪滾滾向前,這片歷史悠久、山水融合的土地煥發(fā)著新的光彩。蘇州市政府在石湖景區(qū)打造漁家村文旅項目,包括新郭老街、考古博物館、漁家水鄉(xiāng)、儒商新驛等。此外,當?shù)剡依托“文旅+直播”模式,讓市民、游客充分感受江南文化的獨特魅力。
為了讓市民、游客在真山真水中強健體魄、愉悅身心,石湖景區(qū)還成立了龍舟訓練基地等,舉辦蘇馬長跑健身系列賽等,在憩泊橋與西子橋之間打造石湖航空樂園,讓現(xiàn)代科技與田園風光交相輝映,在綠水青山間奏響幸福的時代之歌。
昔日王室苑囿處,今朝安居樂業(yè)所。如今,這里優(yōu)美的自然環(huán)境和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不僅吸引眾多市民、游客前來游玩、購房置業(yè),也引來蘇州工藝美術學院、蘇州城市學院等機構(gòu)“落戶”,令石湖周邊成為集文化、旅游、研學、創(chuàng)業(yè)于一體的“人間新天堂”。
是啊,如詩如畫、宜居宜業(yè)的石湖,叫人怎能不喜愛、眷戀?
曾慶雙 文/圖
▲ 東湖
東湖位于湖北省武漢市區(qū)東部,其水域之遼闊、風景之優(yōu)美、氣勢之磅礴、楚風之濃郁、底蘊之深厚、歷史之悠久、花類之繁多,極為罕見,可謂“世界名湖,人民樂園”。
游覽東湖,一家人或三五知己,乘地鐵直抵武昌梨園廣場,便到達東湖大門。雄偉壯麗的門樓上,“東湖”兩字遒勁有力。進得園內(nèi),但見一方臥石上書“東湖攬勝”四字,掩映在蔥郁的草木中,相映成趣。
沿著林蔭大道移步東湖,別提多么愜意了。不談鳥語花香的爛漫、芳草萋萋的柔美、粉蝶飛舞的景象,單是深深吸一口園內(nèi)的空氣,就沁人心脾、樂不思蜀了。一路西行,可以看到寓言園、水云鄉(xiāng)、聽濤軒、屈原紀念館、瀕湖畫廊、長天樓等景點。濃蔭蔽日的環(huán)湖水泥路兩旁,法國梧桐、紅繼木、香樟、水杉等始終相伴,仿佛置身于森林中,生活中的煩惱和憂愁早就拋到九霄云外了。園內(nèi)游人如織,衣服五顏六色,好像要與東湖媲美似的,移動的“花朵”把園內(nèi)裝扮得五彩繽紛。
東湖水域面積遼闊,浩瀚似海。湖內(nèi)港汊交錯,湖岸曲折,青山環(huán)伺,島渚星羅,湖中藏湖,起伏隱現(xiàn)。泛舟湖上,心情舒暢。頭頂藍天白云,腳踏東湖碧水。蕩漾湖中,水天一色。把手伸入湖中,微涼的湖水透徹心扉。我想起宋代袁說友的《游武昌東湖》:“只說西湖在帝都,武昌新又說東湖。一圍煙浪六十里,幾對寒鷗千百雛。野木迢迢遮去雁,漁舟點點映飛烏。如何不作錢塘景,要與江城作畫圖!比嗽诖凶谒杏。環(huán)顧東湖別有一番情趣,大有物我皆忘、天人合一的意境。二十三孔橋如長虹臥波,九女墩似有若無。西南邊的放鷹臺清晰可見,周圍綠樹蔥蔥,遠處高樓大廈鱗次櫛比。李白右手擎鷹的雕像在風中傲立,霎時把人拉回盛唐。東湖因李白而聞名遐邇,李白因東湖而流芳百世,兩者相得益彰。話說李白憑吊李北海故宅后,曾在這個土臺子上解救了一只蒼鷹,土臺子才被人們稱為“放鷹臺”。有詩為證:“八月邊風高,胡鷹白錦毛。孤飛一片雪,百里見秋毫。”
下午三點,我們抵達磨山,云蒸霞蔚,恍若仙境。早聽說磨山的山水秀麗、植物豐富、園中有園、楚風濃郁,今天就要一探究竟,心情好不激動。東湖碧水在它東西北三面環(huán)繞,使它成為一座美麗的半島;ㄩ_時節(jié),漫山遍野花海如梭、千姿百態(tài),令人目不暇接,四季桂更是爭得頭籌,“八里磨山,十里飄香”果然名不虛傳。
從古色古香的“楚天秀景”樓牌穿過,便是氣勢巍峨的磨山楚城。城門雙闕高聳入云,頗為壯觀。整個城墻像一條巨龍,龍頭伸入東湖作飲水狀,龍身依山就勢蜿蜒盤旋。沿樓梯拾級而上,只見城墻上的旌旗迎風飄揚,仿佛讓人穿越到楚國古戰(zhàn)場,耳邊回蕩著戰(zhàn)鼓擂擂的聲響。步入城內(nèi),青石路面,黃磚黑瓦,楚風濃郁。店鋪內(nèi)各色楚文化工藝品琳瑯滿目,看來“楚市”的生意不錯。
漫步楚城,楚才園不可錯過。這里幾乎囊括了古楚國八百年的風云人物,雕塑技藝精湛,栩栩如生。其中“莊王出征”氣勢磅礴,器宇軒昂的楚莊王駕馭駟馬奔騰的戰(zhàn)車,宛如天神!叭瓴圾Q,一鳴驚人”的典故,說的就是這位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
游完了楚城,我們來到朱碑亭。亭邊百木蒼翠幽深,枝頭鳥鳴啾啾,婆娑樹影灑落肩頭。極目遠眺,東湖美景盡收眼底。浩渺東湖,島嶼星羅棋布,萬畝林海蔚為大觀。精騖八極,有包藏宇宙之胸襟;視通萬里,有寵辱不驚之曠達。難怪朱德有詩云:“東湖暫讓西湖好,今后將比西湖強!
本來我們要到磨山詭道一究“倒樹之謎”,聽說封路了,我們迅速下山,因為還要感受東湖綠道的魅力。東湖綠道全長100余公里,串聯(lián)起東湖磨山、聽濤、落雁、白馬、吹笛五大景區(qū)。黃昏時分,東湖綠道兩旁綠樹成蔭、錯落有致,湖光山色在晚霞的掩映下分外妖嬈。散步的人群絡繹不絕,徜徉在黑色的瀝青路面上,輕風吹拂,幽香浮動,令人流連忘返,大有“綠陰不減來時路,添得黃鸝四五聲”的野趣,讓人平添幾分游興。東湖夕陽曾引來唐代詩人戴叔倫感嘆:“欲作別離西入秦,芝田棗徑往來頻。東湖此夕更留醉,逢著廬山學道人!
不知不覺已到晚上八點,我們乘車準備回家。公交沿著東湖南路行駛,夜色中的東湖靜謐溫馨,湖岸高樓霓虹閃爍。車過武漢大學凌波門時,居然看到有人在棧道邊垂釣。釣者一動不動,與夜色融為一體。此刻,我想起了清代詩人王士禛的《東湖夜泊》:“月落東湖水,星光點點流。孤舟人未眠,對影自成洲!
“海一樣的湖,湖一樣的!,是游客對東湖的贊譽。東湖周邊高校林立,有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中國地質(zhì)大學等,名校繞名湖。東湖滋養(yǎng)了武漢,更滋養(yǎng)了源遠流長的楚風漢韻。如果時間允許,亦可在東湖乘坐游船,經(jīng)水果湖,越楚河,到沙湖,沿途觀賞風光旖旎的楚河漢街。
游了一天東湖,也只能是管中窺豹。東湖就像一個秘境,要想一天逛完是不可能的。六大景區(qū)景點無數(shù),諸如楓多紅嶺、鵠夢回塘、梅園踏雪等帶有典故的景點實在是太多,有時間再與它們約會也不遲。現(xiàn)代詩人公木對行吟閣情有獨鐘,并留下詩篇:“此身如入畫中游,水碧山青一望收。紅葉野燒柳浪渡,清風雅唱聽濤樓。珞珈階下血猶濕,九女墩前恨未休。屈子文章懸日月,行吟閣上白云浮!
吹笛弄影,仰屈子之行吟;百舸爭流,賞落英之繽紛。山嫣水麗,看落霞歸雁;青山紅雨,觀飛閣流丹。詩情畫意,美哉東湖。
2025年9月6日《中國文化報》
第4版刊發(fā)特別報道
《去青島穿山逾!、
《詩畫石湖的古與今》、
《詩意東湖》
↓ ↓ ↓ ↓ ↓ ↓ ↓ ↓ ↓
分享 舉報

發(fā)表評論 評論 (2 個評論)